准备战争?德国军方:如果与俄罗斯开战,德军将准备击杀俄士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1:37 1

摘要:德国透露一旦与俄罗斯爆发冲突,德军预计会面临的损失情况。德国官员曾多次表示需要为战争做准备,而俄罗斯则否认有任何侵略欧洲的意图。

德国透露一旦与俄罗斯爆发冲突,德军预计会面临的损失情况。德国官员曾多次表示需要为战争做准备,而俄罗斯则否认有任何侵略欧洲的意图。

德国军方近日披露了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若与俄罗斯爆发军事冲突,德军每日可能面临1000名士兵受伤的严峻局面。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乌克兰战场的实战经验得出的结论。

在9月22日接受路透社专访时,德军医疗部门负责人拉尔夫·霍夫曼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具体数字会受战斗烈度和部队编制影响,但现实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每天1000名伤兵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德国国防军必须彻底跳出军队的围墙,向民用体系寻求支持

一个具体的要求随之而来:全国的民用医院,需要为军方预留出大约1.5万张床位。这听起来不多,但已经占据了德国总床位容量的3.4%,这背后是医疗资源的巨大调度与挤占。

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将海量的伤员从前线运回国内?自2022年乌克兰冲突升级后,德军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战场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看到乌克兰如何利用医院列车转运伤兵,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现在,重启铁路医疗运输系统、将普通公交车改装为移动救护单元,以及持续强化空中医疗后送力量,都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一切行动的背后,是德国国防军现有的1.5万名医疗服务人员。但这支队伍显然不足以应对每日千人的伤亡,扩容计划已在规划之中。

正如霍夫曼所强调的,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因为医疗准备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士兵的生存,也决定了军队还能不能继续打下去。

为什么伤亡预估如此惊人?因为战争的形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俄乌战场的经验,给欧洲各国上了一堂血淋淋的实践课。德国军方发现,他们必须重塑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传统的枪伤,在前线伤情报告中的比例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巡飞弹和密集炮火造成的大面积爆炸伤与严重烧伤

在乌克兰,战线两侧纵深约10公里的区域,已经成了无人机无休止盘旋的“杀戮地带”。在这里,任何移动的目标都可能瞬间被摧毁。

乌军的惨痛教训是,很多伤兵并非死于致命伤,而是因为无法被及时转移后送,最终在等待中延误了救治。

德国军方已经将这些经验纳入了自身的培训体系。他们意识到,未来的战地医疗,重点可能不再是“快速后送”,而是强化“前线长时间稳定治疗能力”。

这意味着,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军医可能需要在炮火声中,对伤员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紧急处理,直到后送的窗口期出现。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战术与救援的深度融合,一种在无人机时代下挣扎求存的新法则。

与这些细致入微的军事准备并行的,是德国政界与军界高层日趋强硬的公开表态。这套“威慑组合拳”,拳拳都打向了明确的目标。

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的话直白得近乎挑衅:“如果北约成员国受到攻击,德军准备好击毙俄军士兵。”他同时强调,任何和平谈判,都必须站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进行。

这并非一时冲动的言论,而是一套有时间表的战略规划。德国国防参谋长卡斯滕·布鲁尔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德国必须在2029年前,做好与俄罗斯对抗的准备

而在野的基民盟主席默茨,其目标更为宏大——将德国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最强的常规军队”。

对于德国的姿态,克里姆林宫的反应也印证了其显著的变化。发言人佩斯科夫在今年7月就评论称,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

而在俄方看来,那位曾将普京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战争罪犯”并主张对俄实施“经济耗竭”的默茨,无疑是与俄对抗的“激烈鼓吹者”。

言语的强硬,有行动作为支撑。自2022年后,德国大幅增加军费,一跃成为援助乌克兰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仅次于美国。

德军部分士兵已经重新部署到了立陶宛的前沿阵地。在乌军对库尔斯克州的突袭中,德国制造的“豹”式坦克的身影赫然在列。

这种言行一致的姿态,旨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柏林的立场不是为了恐吓,而是在展示一种严肃且真实的自卫能力

结语

从每日1000名伤员的数字推演,到对“杀戮地带”的认知重塑,再到政治高层的“话筒战争”,德国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备战模式。

它不再是单纯的武器采购或军队扩编,而是一个融合了数字模型、战场教训与政治威慑的复杂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或许可以被称为一种“预防性威慑”。它通过极端冷静地直面最坏的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层面的具体准备,来向外界展示其不惜一战的决心与能力。

这究竟是在准备战争,还是在用准备战争的方式来避免战争,答案或许就藏在历史的风中。

来源:屏风浊影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