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潮涌红山麓——赤峰市“十大行动”成果丰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1:27 1

摘要:初秋九月,赤峰大地劲风鼓荡。踏遍沃野,从产业升级的轰鸣车间到城乡蝶变的崭新街巷,从绿富同兴的沙海绿洲到民生改善的一枝一叶,处处奔涌着势不可挡的蓬勃活力。

《内蒙古日报》(2025年9月24日6—7版)。

初秋九月,赤峰大地劲风鼓荡。踏遍沃野,从产业升级的轰鸣车间到城乡蝶变的崭新街巷,从绿富同兴的沙海绿洲到民生改善的一枝一叶,处处奔涌着势不可挡的蓬勃活力。

今年“开年第一会”,赤峰市委书记唐毅郑重发出动员令:从今年开始,全市上下要结合自治区“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六个行动”工作安排,大力实施事关赤峰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十大行动”,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赤峰建设,更好为自治区“两件大事”赋能,为“闯新路、进中游”添彩。

战鼓雷动,号角催征。全市上下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推动“十大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时序过半,征战正酣。当半年的指针在赤峰大地悄然划过,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精准回应着发展之需,有力践行着民心所盼。“十大行动”的蓝图已在赤峰400多万儿女的实干拼搏中,铺展成一幅幅壮丽生动的实景画卷。

赤峰市新城区景色。

1

“工业倍增”行动

实现“双过半”

行走在红山大地,厂房里机器轰鸣,工地上塔吊林立,处处涌动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潮。

今年1至7月份,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居全区第三;工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5%,居全区第三。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赤峰市“工业倍增”行动纵深推进取得的生动实践。今年,赤峰聚焦工业倍增行动,做强工业企业、做大支柱产业、推动工业园区高水平发展,工业经济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的“双过半”目标。

做强工业企业——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培育库,入库企业分别达167家、99家、14家。持续扩大百亿级企业规模,稳步发展50亿级企业,快速培育10亿级企业。

做大工业支柱产业——强化链式思维,高站位构建锂基、铝基、冶金、化工、氢能5条千亿级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

推动工业园区高水平发展——推进阿鲁科尔沁旗、喀喇沁旗恢复设立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实现各旗县区工业园区全覆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全市工业园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32个,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保障。

截至7月底,赤峰市已新申报30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冶金、能源、食品、纺织、化工和机械制造等6个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4.7%、7.1%、10.3%、3.7%、21.8%和10.0%,重点行业支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5.6%。

精耕实干,鼎新向上。赤峰将继续以“工业倍增”行动为引擎,向着更高的目标、更远的未来,乘风破浪、奋勇前行,让工业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远联钢铁生产车间。

2

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

成绩斐然

年初以来,赤峰市矿业领域成果丰硕。

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兴安岭地区重大地质事件与锡多金属成矿”项目启动,预计增加锡资源量10万吨。

赤峰吉隆黄金矿业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成为全国第三家、内蒙古唯一“A+H”黄金上市公司。

国家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取得铜锡矿找矿新发现……

找矿突破行动之所以硕果满枝,得益于多个方面。今年,赤峰市将找矿突破行动列为全市“十大行动”之一,并按照“六个一批”思路,聚焦“探采选冶加”一体化目标全面发力,力争把“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建设得势强劲足。

优选出让一批。计划市场化出让矿业权20宗,已发布挂牌出让公告8宗;完成夹缝空白区矿业权协议出让3宗、深部资源协议出让矿业权58宗。

推进转采一批。加大对探矿权转采矿权的支持力度,计划完成探转采44宗,已完成转采16宗。

复工复产一批。通过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一矿一策”解决企业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已推动30家矿山企业实现复工复产。

优化整合一批。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11个整合方案已获赤峰市政府批复,8个整合项目已完成整合范围内现有矿权收购。

探矿增储一批。今年,赤峰矿山企业投入5.23亿元,完成钻探46.27万延长米;新增金12.6吨、银6426吨、铅45万吨、锌90万吨、萤石467万吨。“赤峰南部金矿找矿项目”已获国家批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勘查项目和水文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关闭退出一批。计划在四轮规划期末前,由旗县区政府有序关闭未达到最低开采规模且资源储量不能满足技改扩能要求的小型矿山。

从战略布局到精准施策,一张张蓝图正在赤峰找矿实践中徐徐铺展。

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

3

振兴乡村行动

答卷亮眼

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瓜果菜蔬长势旺盛;一间间热闹的厂房内,工人忙碌不休;一条条村组道路旁,农户庭院整洁有序……在赤峰,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大地涌动着蓬勃生机。

今年,赤峰市以振兴乡村行动为引领,锚定“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目标,扎实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用实干与投入浇灌出乡村发展的累累硕果。

实施5000万元以上农牧业重点项目82个,完成投资93.01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肉牛肉羊、杂粮杂豆、种业、生猪家禽等优势产业;市本级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400万元,重点打造环中心城区和美乡村8个;在180个试点嘎查村投入各类资金约32011万元,实施“三变”改革项目74个,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亮眼数据印证发展实效。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8.2万亩,大豆143.8万亩,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47.5万亩,任务量排全区第三;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在建面积19.2万亩,完工16.2万亩,保持全区领先;牛、羊、猪存栏量分别达417.3万头、1488.3万只、442.6万头,持续领跑全区;审定玉米品种38个,实施自治区种业攻关项目3个,数量均为全区最多;获批国家产业集群1个、产业强镇2个,获批奖补资金全区最多。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赤峰市绷紧“防返贫”之弦,针对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7570户、15781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实产业就业帮扶,实施乡村帮扶产业衔接资金项目152个,已开工139个,助力5.74万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450元。

从田畴沃野的丰收图景,到产业车间的繁忙景象,再到农户家中的幸福模样,赤峰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巴林左旗林东镇土龙岗村大棚尖椒喜获丰收。

4

文旅体农商

深度融合

今年1至8月份,赤峰市接待国内游客2513.63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75.1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96%和14.32%。这是赤峰市文旅体农商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

年初以来,赤峰市以“打造全区高品质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示范地”为目标,多措并举推动产业从“资源驱动”向“价值驱动”跨越。

——差异化打造马鞍山、黑里河、红山·水岸拾光国风街等生态主题融合片区,其中5处已实现建设与运营同步进行。

——稳步推进22个文旅重点项目,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基地二期、306沿线“百里风情线”等项目已开复工,五业融合发展布局初步形成。

——创新实施“体育三进三助力”专项行动,举办紫蒙湖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玉龙沙湖全国车王争霸赛等30余项品牌赛事。

——推动红山万达、松山万达、众联广场、众联时代城、维多利万悦城、摩尔城等传统商圈向新消费体验标杆商圈转型,提升城市商圈发展能级。

——打造桥北夜市、万达水岸天街等33处精品夜经济点位,参与商户超5000家,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带动夜间消费超8亿元。

——举办全季全域文旅活动330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超70万人次参与。

融合发展催生出众多新场景新业态。克什克腾旗入选首批自治区级旅游名县;喀喇沁旗马鞍山农文旅融合村、元宝山建昌营“民BA”篮球村等乡村旅游点渐成规模;巴林左旗天龙山、林西福山等新景区开门迎客,乌兰布统机车盛宴公园、玉龙沙湖拜龙祈福、道须沟情景剧本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乌兰布统大地艺术季亮相央视,“越野去赤峰 愉快又轻松”玉龙重机机车嘉年华、第十八届红山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强势出圈。

五业融合,游客消费实现“双增”。如今,赤峰市正以“融合基因”奏响文旅体农商高质量发展的华丽乐章。

2025年伊利内蒙古足球超级联赛赤峰队主场迎战包头队。

5

科技创新

捷报频传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工程投产;

“猛芯”育种芯片成功将种猪选育周期从2年缩短至1年;

朱教君院士工作站成立,为赤峰生态治理提供顶尖智库……

今年,赤峰市锚定科技突围“深水区”,多措并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构建创新平台矩阵。“蒙科聚”平台汇聚1747户用户、发布成果需求750项;京蒙科创产业园完成投资4.3亿元,列为自治区“科创飞地”重点培育对象;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与本地龙头企业联合开展6项技术攻关。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赤峰市共争取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1.19亿元、项目321个,资金量和项目数双创历史新高;远景、国龙、众泰3家企业成功攻克自治区级“揭榜挂帅”项目;聚焦矿业、冶金、种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启动市本级首批“揭榜挂帅”项目。

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1176名,培养技术经纪人539名,有效支撑区域创新与企业技术升级。

目前,赤峰市已登记科技成果72项,认定技术合同275项,成交额突破5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5家、科技领军和标杆企业3家。今年,科技型企业承担自治区项目231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率达25%。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赤峰市将继续以改革激发创新、以创新塑造优势,持续完善“平台—项目—产业—生态”循环体系,不断巩固“科技突围”成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工程投产。

6

重大项目

“满弓劲发”

年初以来,赤峰多地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巴林右旗火电灵改44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中秦铝业年生产加工3万吨铝制品生产线、吉隆矿业撰山子金矿6万吨/年地下开采等大体量项目开工建设……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年赤峰市以“争先进位、赛马比拼”的劲头推进重大项目牵引行动,推动项目谋划储备、市级统筹、领导包联等各项机制深入实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全面聚焦14个重点领域,按月调度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行业、分层级地推进“十五五”期间的项目谋划储备工作;落实市级统筹、领导包联、赛马比拼等三项工作机制,为巴林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远联钢铁冷轧工程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照“一项目一清单”,持续深化项目审批和要素保障改革创新,加快项目立项审批效率。加大项目所需原材料、运输等各类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入库入统;做好项目资金保障,今年1至8月份赤峰市争取各类上级资金73亿元,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领域项目加快建设提供保障。

截至8月底,赤峰市共谋划储备“十五五”期间重点项目4590个,总投资1.57万亿;1至8月份2025年重点项目开复工733个,完成投资843.8亿元;426个新建重点项目中,已有401个完成前期手续办理。

放眼红山大地,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抓项目,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金通铜业年产30万吨阴极铜项目建设现场。

7

招商引资

释放“强磁力”

今年1至7月,赤峰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07个,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351.7亿元,居全区第四;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1个,居全区第一。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赤峰市推进“招商引资拓展行动”,以规范、精准、有效招商换来的硕果。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活水源”。今年,赤峰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通过资本招商、“揭榜挂帅”招商等方式,持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精准发力,招商靶向更清晰。聚焦“2+5+N”产业体系和“工业倍增行动”,实施维拉斯托锂矿采选、远景集团零碳氢氨生产等重点工业产业项目115个;围绕文旅产业突破、商贸物流升级,推进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等服务业项目74个;依托农牧业优势,推动飞鹤智能生态产业园、穆香源肉类食品深加工等103个农牧业及深加工项目见效。

协同联动,招商合力更强劲。按照招商“一盘棋”的思路,市投资促进局与市直部门和旗县区密切联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合力,共向旗县区推送招商项目线索233条。今年,赤峰市招商队伍“走出去”465次,“请进来”1300余次,对接企业1166余家、项目1038个。

创新探索,招商势能更澎湃。今年赤峰市在委托招商、大使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基金+园区+产业”的资本招商模式,引进上海朴拓投资建设硅碳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4个项目入驻;推行“揭榜挂帅”招商模式,钒钛储能新材料、风光制绿色氢醇等领域18个项目正式揭榜。

从聚焦产业精准落子到协同联动提升效能,再到创新模式突破瓶颈,赤峰市的招商引资路径越来越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外侨胞故乡行——走进赤峰”招商推介活动现场。

8

城市功能升级

如火如荼

松山区乌良苏街(胜安路—松州路段)建成通车,惠及周边近万名居民。

15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5个城市危旧房改造项目开工。

中心城区修复车行道15.4万平方米、人行道9.66万平方米,绿篱地被27.78万平方米……赤峰市的城市功能升级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城市功能升级,是回应民生期盼、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今年年初,赤峰市启动城市功能升级行动,聚焦解决城市痛点、提升宜居品质,通过完善房地产健康发展体系、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便民服务,推动城市功能提质。

——精准施策,适度放宽住宅规划限制、严格控制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节奏、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保障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创新举办商品房线上交易会,多措并举拉动住房消费;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和城市危旧房改造工作。

——加快推进路网建设,提升供排水能力,接续实施“温暖工程”,提升通讯能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组织建筑垃圾、绿化、人行道专项整治行动;出台《赤峰市中心城市停车专项规划》,加强停车管理;推动城市建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构建基层“微治理”体系,筑牢幸福根基。

措施行之有效,成果实实在在。截至8月底,全市共销售商品房17770套,销售面积182.84万平方米,同比上涨19.08%。18条“断头路”开工16条,完工4条。改造供水管网13.9公里,新改建排水管网28.3公里,新建5G基站340座,专业化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2%,43个试点圈覆盖135个社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如今,赤峰市中环路工地上焊花飞溅,老旧小区改造现场砖石铿锵,便民生活圈人声鼎沸,一幅功能完善、活力十足的城市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松山区环卫工人在清理绿化区域内的蒿草。

9

教育医疗

双线飘红

组建教育集团125个,自治区公费定向师范生项目落地实施,16所续建学校中有9所进入装修装饰阶段……

8个旗县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达到国家评估考核标准,“西学中”人才培育超1200余人……

一项项成绩,见证着赤峰市教育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成就。

今年,赤峰市教育局会同市卫健委起草《赤峰市教育医疗提质行动实施方案》,制定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锚定目标、锐意进取,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时光过半,赤峰市教育、卫生健康系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质量提升上,“1+3”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一体化培养链条进一步延伸,强基计划培养基地、高水平特长生培养基地等不断深化,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签订多语种合作协议,京蒙教育协作质效提升,更多“京师”来赤峰指导支教;资源配置上,续建16所学校,推行十二年或十五年一贯制教育集团试点工作;人才引育上,教师招录工作有序推进,自治区公费定向师范生项目落地,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25年起,每年为赤峰北部6旗县定向培养150名本科教师,连续4年;高等教育上,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职业本科大学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医疗领域同样可喜。区域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获批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7个,重点学科18个,培育学科11个,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成效显著,37个服务网格覆盖城区全部人口,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沉专家接诊6.89万人次;就医体验持续改善,53家医院、445个检查检验项目实现结果互认;振兴中医药(蒙医药)行动有效推进,4个“西学中”教学基地验收,推广适宜技术284项;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不断深化,4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安装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普惠托育机构达17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全覆盖。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赤峰市将持续深耕教育医疗领域,以实干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揭牌。

10

两大沙地歼灭战

攻坚行动超额收官

从人背树苗踏沙而行到滴灌技术精准润苗,从单一种植到乔灌草结合的立体防护,赤峰大地上,一场防沙治沙持久战正书写着动人答卷。

最新数据显示,赤峰市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和林草质量巩固提升46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作为“三北”工程及两大沙地歼灭战主战场,今年赤峰市紧扣《赤峰市两大沙地歼灭战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治理。

重点工程破沙障。赤峰市聚焦“四大治理区”,实施三项重点工程:“三北”六期国债项目完成214万亩,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完成226万亩,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完成13.02万亩。同时,打造一系列两大沙地歼灭战攻坚行动标志性示范工程,为防沙治沙工作树立典范。

多元参与聚合力。赤峰市创新治沙模式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推行“以工代赈”,带动12091名农牧民就近就业,发放劳务费1.55亿元;推广“先建后补”,鼓励农牧民以土地出资参与合作治沙,2025年巴林右旗通过该模式落实“三北”六期项目超61万亩;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与三峡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等深度合作,成功撬动社会投资2.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

干部群众共同治理浑善达克沙地。

科技赋能提效能。6月初“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内蒙古院士工作站”获自治区批复,携手朱教君院士团队探索打造“治沙—管沙—用沙”一体化的“赤峰治沙模式”,为两大沙地歼灭战注入智力支撑。

眼下,“风沙退去绿意生”的生态画卷在赤峰大地徐徐铺展。赤峰市必将持续巩固治沙成果,深化科技应用与模式创新,让两大沙地焕发出更持久的生态活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赤峰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