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史》卷二百二十七《李材列传》记载,李材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迁云南洱海参政,进按察使,备兵金腾。
▓ 束有春
四.发生在云南、缅甸周边的系列“象战”
夺回金腾、猛密之战
《明史》卷二百二十七《李材列传》记载,李材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迁云南洱海参政,进按察使,备兵金腾。
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个土司的势力范围是“介其间”,处于与金腾交错地段,所以,“叛服不常”,经常出现降服后又叛乱的反复无常现象。
缅甸地区的头领,一个叫“大曩长”,一个叫“散夺”,他们也经常率领数千人前来惹事挑衅,想要占据金腾这块地方。
李材考虑到,如果不先收拾掉孟养、蛮莫这两位土司,就无法制裁驱赶走缅甸那数千人。于是,就派遣得力人士前去招抚两位土司,说服他们来归降明朝廷;同时,对那些敢违抗命令的地区,稍作打击,以杀鸡给猴看。
孟养、蛮莫两位土司,最终被朝廷军队收羁了。
但是没多久,缅甸竟派遣兵士来争抢蛮莫土司。
李材联合土司兵力,击败了缅甸众人,杀死了缅甸的一位头领“大曩长”,将他们驱逐出境,夺回了金腾失地。
这时,缅甸将帅中有一个名叫“莽应里”的人,他又增兵,企图救回孟养土司。结果又被李材的朝廷军队将其船只击沉,同时斩其将一人,缅甸军乃退。
孟养、蛮莫两位土司都被朝廷军队严格控制在手中,以确保其地盘能归明朝所有。
再说猛密这个地方,因为地下有宝石、宝沙、碧霞玺等宝藏,经常被缅甸人侵夺,迫使许多在缅甸营生的明朝人只好“举族内徙”,回到内地。
现在,缅方势力稍屈,李材决定,趁势收回猛密。于是,他派遣军队前往,要求对方“还故土”。
迫于明朝军队的强大压力,猛密终于又回到了中国版图上。
但是没多久,缅甸人又“驱象阵,大举复仇”。
孟养、蛮莫两土司也不愿自己的土地被缅甸人占有,不断派人送信,向明朝政府军告急,请求支援和保护。
面对缅甸“象军”组成的“象阵”,一场与缅甸人的“象战”又开始了。
李材派遣游击队首领刘天俸,让他率领把总寇崇德等出战,以威胁缅方。
明朝军队渡过金沙江,与孟养那里的地方兵力会合,“遮浪”迎击敌人。他们克服金沙江水的汹涌险阻,向入侵者发动防御性的反击。战斗结果是“贼大败”,缅甸军队被打败。
在双方交战中,李材的明朝军队又生擒了缅甸的“绣衣”贼将三人。
猛密,终于又回到了明朝的势力范围。
李材后来被朝廷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但仍承担着守护边防的重任。
虽然打退了缅甸的掠夺企图,但是,当地土司动辄叛乱的习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后患随时都会发生。
“刘大刀”等人的腾冲保卫战
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刘綎列传》,刘綎是都督刘显的儿子,勇敢有父风,后以父荫,被任命为指挥使。
明万历初,刘綎跟随父亲刘显讨伐九丝蛮。在战场上,刘綎冲锋陷阵,亲手擒获了九丝蛮的酋长。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刘显、刘綎父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战后,刘綎官升云南迤东道守备;后又改南京小教场坐营,在南京的军事院校当教官。
明万历十年(1582年)冬,缅甸军侵犯永昌、腾越,巡抚刘世曾请求朝廷“济师”,派兵增援。
万历十一年春天,刘綎又被擢升为游击将军,奔赴前线,专门负责腾冲一带的军事防务,守备署就设在腾冲。
缅甸本来离云南有一定距离,但缅甸方面自从一个叫“莽瑞体”的酋长以兵力征服诸番、不断扩大领土、实现所谓的统一后,就凭借地方优势和兵强马壮、象壮,经常骚扰明朝的云南边境。
当时,一个来自明朝江西地区的商人名叫岳凤,也是骁桀多智,成为朝廷宣抚使“多士宁”这个人的记室。但岳凤后来竟然设计谋害了多士宁,窃取了宣抚使的金牌印符,还主动变节,投靠了“莽瑞体”大酋长和他的儿子“莽应里”。岳凤与对方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共同祸乱大明疆土,致使百姓不断遭殃。
岳凤纠集耿马、南甸、芒市等地的悍匪和土司,联合缅甸的大酋长势力,各率“象兵“数十万,前来攻打争夺明朝疆土境内的雷弄、盏达、干崖、木邦、老姚、思甸等地,很快又攻陷了顺宁和。他们所过之处,“杀掠无算”,血洗村寨。
岳凤又引缅甸的“象兵”攻克猛淋这一带,明朝指挥吴继勋等战死。
当时,车里、八百、孟养、木邦、孟良、孟密、蛮莫这些地方土著“皆以兵助贼”,纷纷起来反叛朝廷,一时间,“贼势益盛”,朝廷军队受阻遭劫,平乱任务更加艰难。
黔国公沐昌祚闻警,移驻洱海;巡抚刘世曾亦移镇楚雄,他们一边做好防备,一边做好靠前指挥。
此时,朝廷大征汉人“土军数万”,类似于今日之民兵,由当地百姓组成的数万民兵参战,这些人熟悉地形地物,有利于政府军对敌作战。
朝廷又令参政赵睿,坚壁固守蒙化;副使胡心得,坚壁固守腾冲。同时派兵分守赵州、永昌,分道进击。
明朝军队与乱贼大小激战达十余次,斩敌首级一千六百多。
当时,叛徒岳凤是负责攻打姚关,令明朝军队吃紧,正在危急关头,刘綎的大军及时赶到,“军大振”,明朝军队士气大振。
叛军首领岳凤“度四面皆兵”,于是命令妻子、儿子和部属来向朝廷军队投降,想玩缓兵之计。
刘綎要求他们献出金牌印符,以及蛮莫、孟密的地盘。
岳凤一帮叛乱贼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亲赴刘綎军营投降。
刘綎“乘胜掩击”,又率部队进军缅甸。
缅甸将领先逃走了,只留有少量部队驻守。敌人处境困难,只好“缚缅(甸)人及象马来献”。蛮莫这个地方的叛乱终于平息。
孟养地方叛贼“将乘象走”,准备乘坐大象逃跑,也被刘綎军队“追获”,活捉了反贼头目。
云南叛乱平息后,刘綎“献俘于朝”。
万历皇帝告谢郊庙,受百官庆贺。
刘綎被晋级为云南副总兵。
史载,刘綎力大无比,所用的大刀有一百二十斤,在马上挥斩起来,“轮转如飞”,天下号称“刘大刀”。
刘綎后来又参加了抗倭、东征西伐等战役,是明朝著名守关征战大将,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征服播州杨氏土司之战
明代播州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的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
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七《童元镇列传》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童元镇移镇贵州,督永顺、镇雄、泗城诸“土军”,大征播州,与地方贼军杨应龙的武装在乌江一带展开激战。
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西军。军中驱象出战,贼多伤。”贼军的作战队伍中,应该是有骑兵、步兵、象军。从“军中驱象出战”一句分析,当时明朝政府军队中,也应该是驯化大象参战了,政府军中也有“象军”。
双方激战了一段时间,“驾象者毙,象反走”。
这里的“驾象者”应是指地方贼军,大象“反走”就是往回跑,不再向前冲了,因为它们背上的“驾象者”即“象奴”士兵都被政府军的箭射中击毙了。失去缰绳的大象比失去缰绳的战马更加难以控制。加之贼军中的掷火器士兵又误击自己阵营,致使阵脚大乱,杨应龙的贼军遭到惨败,那是必然的了。
明代在贵州的播州设立宣慰使司,这位杨应龙是明代播州的世袭土司。
播州即为秦时的夜郎、汉时的牂牁(zāng kē),唐代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874年),南诏攻陷播州,朝廷派太原杨端募兵收复其地,当地土著怀服感念,从此杨氏在那里生根繁衍,成为土司。
但是,杨氏后裔早有不臣之心。到了明朝,他们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他又擅用阉宦来打通上下关节,经常违抗朝廷旨意,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
过了四年,贵州巡抚叶梦熊向朝廷上疏,反映杨应龙犯有诸多凶恶事件。巡按陈效又历数杨应龙有二十四大罪状。
由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大部分用于防备松潘地区,没有更多兵力再辟战场,就对杨应龙的事情缓作处理。
但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杨应龙开始谋反了,并且是愈演愈烈了。
到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以八万叛军,奄袭綦江城。綦江城陷,事态愈来愈严重了。
据《明史》卷三百十二《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记载,杨应龙的军队进城后,尽杀城中人,“投尸蔽江,水为赤”。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五道并出,向周边侵犯,强行掠夺国土。
明朝政府军队在总督李化龙的调度下,齐集八路大军来对付杨应龙的叛军,其中由总兵刘綎“刘大刀”指挥的一路军队已经攻打到了娄山关下。
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
政府军采取筑长围的方法,“更番迭攻”,轮番进攻,激战十分惨烈。
最终,堡垒被攻破,叛军溃败,杨应龙自焚身亡。
杨应龙被烧焦的尸体,被政府军从火焰中强行拖出,验明身份。
万历二十八年的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将杨应龙的尸体及其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等押送京城,向皇帝报告。
皇帝下旨,对杨应龙尸体进行剉骨扬灰处理,让其灵魂万劫不复。对其子其弟,在闹市实施磔刑。
播州一仗,自朝廷出师至最后灭贼,历时114天。
播州从唐代乾符初年入杨氏,传二十九世726年,至杨应龙而亡。杨氏土司世袭统治,因自作孽而彻底终结。
景东土司用象阵助力朝廷军队,明末清初仍有象战不断
据《明史》卷三百三《云南土司列传》记载,景东部族都是僰(bó)种,人性淳朴,习弩射,经常以大象参加战斗。明朝朝廷在征讨铁索、米鲁、那鉴、安铨、凤继祖等战役中,朝廷“皆调其兵及象战”,他们都积极予以配合支持。
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水西的安邦彦造反,率众二十万进入滇境。二十万叛军来到马龙后山,离会城只有十五里了,情况十分紧急。
驻守云南一带的朝廷总兵官在率军前往阻击时,又调请景东土司陶明卿的军队,让陶明卿率地方兵伏击路左。
叛贼分道并至,官兵抵御,贼拒战,形势十分危急。
危急关头,景东土司头领陶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最终打败贼军。贼军溃逃,陶明卿又率兵追杀十余里。贵州的叛军终于被征服。
在云南的司当中,景东部族的土司是“最称恭顺”的,堪称土司中的表率。
明末清初,象战场景仍然在云南四川一带上演。
据《清史稿•李国翰列传》记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李国翰与吴三桂率兵收复成都、嘉定时,逃亡中的明王朝将领王复臣等,曾“纠倮儸万余人犯保宁,列象阵攻城”,与清军展开激战。
《清史稿•卓布泰列传》又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将李定国以象阵拒战,击溃之”。
《清史稿》卷二四一《科尔昆列传》中,同样记载了明朝将领李定国“列象阵迎战”清军的战事。当时,清军将领科尔昆对上司西伯臣说:“象不畏矢石,惟鼻脆,吾为君射之。”结果两箭就“贯象鼻,象奔”。清军一路追奔数十里,大败李定国。
从以上的一次次“象战”场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明朝在疆域开拓和保卫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有所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大象这种动物的作战功能有了充分认识。
由此我想到,现今人们平时对弈的“象棋”,其来历及个中隐含的意义,是否也可以从历史的解读中获得新知?而不仅仅是源于虞舜教育弟弟的传说。
现代弈棋中的象棋,有“象飞田”口诀,说明大象与车、马、炮一样,在古人的眼中,就是具备强大的作战功能的。“象棋”就是以大象为代表的动物大军参加人类作战的最好说明,并且大象的作用是最大的。否则,为什么以象来命名这种弈棋的名称为“象棋”而不叫“马棋”呢?
至少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舜为弟弟象造“象棋”一说,通过大象的实际作战能力了解,可以为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弈棋“象棋”的来历及含义,又增添了新的认知吧。(全文连载完)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