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倾听诉求的耐心里,显在解决难题的实效中,融在群众参与的热情间。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公安局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为民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倾听诉求的耐心里,显在解决难题的实效中,融在群众参与的热情间。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公安局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为民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俯身倾听,民意记在“清单上”
基层治理的温度,始于对群众心声的精准把握。靖边公安民辅警主动走进街巷院落、田间地头,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信息采集大会战期间,民辅警走遍全县205个社区(村组),蹲在田间与农民拉家常,坐在炕头听老人诉难题,精准梳理出劳资债务、家庭邻里、土地边界等高发矛盾类型的调解方向,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同时,民警带着民情日记本走村入户,捕捉“张家婆媳拌嘴”“李家地界纠纷”等苗头性线索,做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介入。
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和网络热点话题,落实“巡查-核查-处置”闭环机制,确保群众呼声“事事有回音”。这套“走访排查+热点响应”的组合拳,让大量矛盾在激化前得到妥善处置,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不仅如此,靖边公安还建立“敲门走访”“警民恳谈会”等常态化机制,把意见箱设到群众家门口,把回访电话打到群众心坎上,让每一句诉求都有人听、每一个建议都有回应。
迈步解题,实事办到“心坎上”
基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解决群众“揪心事”的实效里。
“多亏民警提前介入,不然我和施工方的工资纠纷可能就闹大了。”今年7月,拿到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李某感慨道。这起纠纷的顺利化解,源于靖边公安对警情的快速响应。
群众的需求往往具体而细微,可能是外省游客不慎丢失的手提包,可能是行动不便老人的一张过期身份证,也可能是楼上楼下噪音扰民的困扰,这些“小事”连着民心,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
辅警魏宗涛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老人出行不便、办理身份证困难的情况后,便牵头上门办证;看到站在护栏外侧欲轻生的男子,民警郝应涛将男子紧紧“抱”住,并安静做他的“树洞”,倾听他的诉说;居民贺女士深陷“网上刷单”诈骗陷阱,民警“快速反应+有效拦截”,为其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
靖边公安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闭环机制,对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办,对复杂问题合力办,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温暖。
敞门聚智,警民“同心圆”越画越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基层治理的温度,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靖边公安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治理措施更贴合实际、更有生命力。
“遇到可疑人员要记清体貌特征,防范电诈要牢记‘三不一多’……”在西郊派出所会议室,民警正在为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今年以来,这样的培训,靖边公安已开展16场次,让警务力量与村社(村)干部攥指成拳。
靖边公安将警务阵地向网格末梢延伸,社区(村)干部、老党员、退休教师组成“调解队”,邻里间的小摩擦由他们上门劝解;社区(村)的居民代表参与“警民议事会”,小区车辆乱停乱放、噪音问题整治方案由大家共同讨论决定,既减少了矛盾,也让治理充满了人情味。通过联合走访、联动处治等方式,把民意搜集、矛盾化解、隐患排查等工作融入日常。38场法治宣传教育走进田间地头,6.2万余名群众在“唠家常”中了解了民法典里的邻里规则、防范电诈的实用技巧,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面防控更见“绣花功夫”。围绕医院、学校、车站等重点部位和广场、夜市等人员密集区,靖边公安联动义警巡逻队、志愿服务队织就“无缝隙巡逻网”。夏季行动以来,600余人次警力、200余车次警车穿梭城乡,盘查可疑人员6342人、车辆2521辆,快速处置55起应急警情,用“见警率”提升群众“安全感”。
基层警务一头连着社会稳定,一头系着民生福祉。靖边公安将“平安”描入街头巷尾,将“和谐”绘进田间地头,警民携手共治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靖边篇章正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西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