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刚出炉,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就达482万多,死亡257万,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稳坐前五把交椅。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刚出炉,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就达482万多,死亡257万,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稳坐前五把交椅。
比起前几年,数字还在涨,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推波助澜,老年人成了高发人群;另一方面,筛查普及了,更多早期病例被挖出来。
全球来看,中国新发病例占了四分之一,压力不小。 可网上总有人把锅甩给味精,说这玩意儿是化学合成,加热一变异就直奔癌细胞。听起来吓人,但细扒开,事儿没那么简单。
味精的核心是谷氨酸钠,从玉米、大米这些谷物里发酵提炼出来,本质上就是人体里常见的氨基酸盐。 1908年日本人从海带里发现谷氨酸的鲜味,吴蕴初1923年在中国搞出国产版,天厨味精厂一开张,就帮老百姓省了粮食。
现在谣言多半说它化学合成有毒,还会致癌。事实呢?美国FDA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收集数据,结论是正常用量下无害。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1987年评估,把安全摄入量定为“无需限制”,2004年重审还是这个调调。 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说,谷氨酸钠没足够证据致癌。
最闹心的传闻是加热致癌,说100度以上变焦谷氨酸钠,直奔肝癌。
科学家测过,只有120度长时间高温才可能有点儿焦化,但含量低到忽略不计,没证据证明它有害。 欧盟食品安全局2017年评估,一日可接受摄入量每公斤体重30毫克,远超日常一餐半茶匙。 加热后它鲜味没了,但毒性零。出锅前加最好,省事儿还健康。
说到底,味精跟盐一样,钠多用过头血压上窜,但致癌?没门儿。
鸡精也跟着躺枪,有人说它比味精纯天然,没风险。真相是,鸡精里四成谷氨酸钠,混着盐、鸡肉提取物和香精,本质上味精的升级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把它列进致癌名单。 高温加热也一样,核苷酸降解掉鲜味,但不生毒素。
唯一多留意的是盐分,鸡精钠更高,一勺顶半勺盐,用时算计着来,别让高血压找上门。 婴幼儿和高血压老人少碰,成年人正常加点儿,汤汁鲜亮,饭菜下咽顺溜。
鸡精这东西,发明出来就是帮厨艺加分,闹成“害人精”多冤。
生姜这日常小料,也被黄樟素的事儿缠上。传闻说它伤肝致癌,美国FDA动物实验有过苗头,小鼠喂高剂量黄樟素150天到两年,诱发肝癌。 但对人呢?证据不足。
黄樟素在生姜里本就微量,新鲜的每公斤食物低于1毫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线。 腐烂生姜黄樟素稍多,但日常切丝下锅,摄入量小得可怜。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专家杨希忠直言,当调味品用,没健康风险。 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倪正医生也说,国内没报道吃姜致癌,正常新鲜姜安全。 烂姜扔掉是好习惯,但别闻“癌”色变。生姜去寒暖胃,冬天一碗姜汤,驱驱湿气,日子过得暖和。
酱油黑乎乎一瓶,传得更凶,说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嗜盐菌满天飞。黄曲霉毒素是真家伙,一级致癌,毒性比砒霜高68倍。 但国家标准严,酱油里不得超5微克/公斤,正规渠道买的,基本过关。
北京大学马冠生教授解释,生产发酵严控,霉菌难生根。 亚硝胺需pH、温度、胺类、亚硝酸盐全齐才成,酱油链条从豆子浸泡到瓶装,条件凑不齐。
唾液混合生亚硝胺的说法,理论上可能,但摄入少就不用慌。 4-甲基咪唑跟焦糖色有关,动物实验有风险,人体证据缺席。 保存不当细菌滋生是事儿,但跟酱油本身无关。
大蒜剁碎下锅,香得人直咽口水,可炝锅传闻说美拉德反应生丙烯酰胺,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是高温下氨基酸和糖反应产物,世界卫生组织列2A,动物实验有潜在风险,人体剂量不明。
大蒜碳水高,蛋白低,油炸时确实可能生点儿,但作为调味,量小,远低于危害线。
这些调料,本是帮手,谣言一搅和,人心惶惶。癌症高发,控烟、疫苗、筛查是硬道理。
老百姓图口福,饭菜鲜了,心情好,日子长。
别被网红谣言忽悠,买正规货,控制盐钠,厨房小事儿,大健康。
鲜味和味精,被误解了多久? ZAKER
来源:原老师历史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