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勇,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交叉)学科带头人、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得“广东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称号,2024年获得“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教育工作者”称号,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李勇
ⓒ 供图:广州美术学院
受访人物
李勇,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交叉)学科带头人、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得“广东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称号,2024年获得“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教育工作者”称号,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本科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
观点提纯
“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手段,其本质并不因代际更迭而发生根本变化。不同时代语境中的学生所关注的设计命题和表达方式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种差异推动了方法与工具的演进与丰富。”
《设计》:2025届毕业设计主题“听,青年的声音!” 如何体现您提出的 “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 理念?在侧重 “青年主动发声”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平衡技术先进性与人文根性守护?
李勇:今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主题“听,青年的声音!”与我们提出的“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理念高度契合,是对设计教育与时代议题深度融合的积极实践。青年是对社会变化最敏感、对未来最具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的声音是社会需求的先声,是创新潜能的源泉。在“听,青年的声音!”主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聚焦于青年关注的多元议题,例如心理健康设计等。这些议题天然要求设计师贯通科技、社会、人文、商业等多个维度,推动设计从创意到落地,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所在。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平衡技术先进性和人文根性守护,我们主要从教学的过程性引导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生成工具、增强现实、生物材料等;同时,我们强调技术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强调技术和新兴工具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让设计解决真实问题。在结果的评价维度上,我们不以“炫酷程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量用户共情、技术责任性和美好生活创造力等指标,以结果为导向,引导学生平衡技术先进性和人文根性守护。
Balence Jam:面向视障人群提升空间感知能力的体感音乐产品设计/作者:黄乙宸 刘慧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院如何通过“人类意图强化训练”避免创意同质化?是否设立AI伦理审查机制?面对AI工具普及,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李勇:毋庸置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Deepseek、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工具也已经逐步渗透到广美设计教育的多个环节,成为学生在用户研究、概念生成、造型探索、文本建构和交互原型开发等方面的必备工具之一。从现有的实践来看,AI工具的应用不止于效率提升,还带来了一种智能协同驱动的创作新范式。首先是“探索即创作”,AI的生成能力极大缩减了从“想法”到“呈现”的鸿沟,将设计从繁重的建模渲染等基础执行中解放出来,创作者可将精力聚焦于概念的发散与创意的精炼上;其次是“知识平权”,大模型AI工具所体现出来的语义理解、知识提取、风格迁移等抽象概括能力,提供给设计师的不只是灵感,还是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三是“认知协同进化”,生成式A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为设计者提供特定的答案,同时也很依赖设计者提供的多元反馈。这种动态对话机制会不断激发设计者对问题的再定义与多维度理解,使设计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人智协同驱动的认知进化实践。
可见,我们与其将AI视为替代人类创意的智能体,不如将其理解为一种智能响应人类意图的共创工具。AI不是创意的源头,真正的创意起点依然源于人类独有的感知力与思辨力,AI更像是人类意图的放大器。当意图模糊时,AI生成的内容往往流于表面与同质;而当设计者具备明确的价值判断、文化立场和创作逻辑时,AI便能高效放大这些差异化的方向,实现远超人工效率的创意扩展与表达转译。因此,面对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设计教育不应止于工具性的操作教学,而应强化定义问题、表达意图、设定边界的意图构思训练,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具批判性、人文关怀和系统逻辑的设计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AI工具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倍增器,而非创意任务的平替品。
跛客/作者:刘晋睿
《设计》:工业设计系与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学科的协作机制有何创新?例如,如何通过联合实验室解决“智能设计伦理”难题?当“工业设计”进化为“关系设计”,学院将如何重构基础教学?
李勇:广美工业设计学院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跨学科协同创新,近年来陆续引入人工智能、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设计管理等领域的专任教师,并与清华、南科大、华工、中大等高校开展多维度合作,同时也持续推动跨专业、跨学科的教研改革实践,探索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协作创新范式。从本届毕业设计作品中也能看到呈现出来的围绕“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交叉融合新面貌,其中选题涵盖未来出行方式、智慧家居、医疗健康、AI场景化应用、适老化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与广汽研究院、箭牌卫浴、天域北斗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展现了我们对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的探索成效。
当今全球艺术设计教育正在经历学科边界消融、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转型的多重挑战。在这个技术创新、媒介交错、体验丰富、价值多元的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期待,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与以前大不相同,无论是从学科发展还是从学情演变的角度,都在推动着我们思考如何重构设计教育的基础教学。实际上我们也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尝试。
在基础教学层面,广美从2023年开始策划,2024年9月率先在全国启动了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从本科一年级的课程入手,打通所有专业的壁垒,以实现艺术认知与实践的大融合。我们尝试以通识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破解中国艺术院校设计人才培养单一化、创造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在产教融合层面,2022年我们联合李泽湘教授创建了东莞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共同成立广州美术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由李泽湘教授担任名誉院长(与工业设计学院合署办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达芬奇创新实验班以“创新牵引、创业驱动”为导向,以“艺工交叉、产教融合”为路径,通过构建特色课程模块,强化多维实践模式,打造创业支撑平台,着力培养具有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商业思维、系统思维与科学思维“五维综合”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李勇:“听,青年的声音!”不仅是一个毕业设计主题,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设计青年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与回应态度。本届毕业设计展中,许多作品在社会关怀、未来生活方式探索与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批判性,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在社会关怀议题方面,《面向视障人群提升空间感知能力的体感音乐产品设计》关注视障人群空间定位与方向感知训练可用性与体验的问题。该作品以提升视障人群体感能力为初衷,以包容性设计理念设计了一款视障人士友好型的全人群多人互动音乐运动产品,在为视障人群创造更多与社会平等交流互动机会的同时,通过乐章引导+游戏化的机制搭建视障人群与明眼人群的互动桥梁,构建不同群体共享欢乐、相互联结的平台。
又如在未来出行方式探索方面,作品《元境》是一件表达对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未来出行方式的创想的作品。其核心理念是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虚实交互平台:整车以流体美学展现科技与情感,搭载算力引擎、MR系统、液氮冷却等前沿科技,实现虚拟社交、个性表达与沉浸体验的无缝连接,构建数字与现实共生的出行新方式。
又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应用方面,作品《跛客》针对户外摄影师等需要背负重物进行户外作业的工作人群,将背负系统与外骨骼机器人相结合。采用碳纤维背板、背负套件、电池前置设计等创新设计,使该产品在外观上做到了极致的轻量化的同时,给使用者极强的背负支撑与稳定性。同时外骨骼与背负系统可进行拆装搭配,适配使用者不同的应用场景。
元境/作者:张志添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如果“听,青年的声音”是工业设计的未来宣言,您希望2025届毕业生向全球设计界传递怎样的“广美声音”?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李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我认为是“以青年之名,回应真实世界;以设计之力,服务社会需求。”这一精神内核不仅是这届毕业设计想传达的,也是我们历年毕业设计以及教学活动中致力于达成的目标。这一点也高度契合广州美术学院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我希望工业设计学院毕业生向全球传递的“广美声音”是多维的,是不被定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直面社会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带着社会责任感进行设计实践。我想,毕业设计展就是他们“发声”的初舞台。从毕业设计展的客流量和传播力来说,他们的展示是成功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希望毕业生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进入行业。踏入社会之后,他们会以广美人的身份持续发声,贡献青年人的热情和力量。
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手段,其本质并不因代际更迭而发生根本变化。不同时代语境中的学生所关注的设计命题和表达方式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种差异推动了方法与工具的演进与丰富。然而,学生对设计的认知深度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却始终承载着设计教育不变的价值和意义。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来源:设计杂志社designma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