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厨房内要严格区分生食和熟食的处理工具,专用砧板、刀具、容器需分开使用,避免处理完生肉、生鸡蛋后,直接用同一套工具处理凉拌菜、熟肉等;
秋季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高发季节,针对其传播特性和危害,要注意以下3点,从源头切断感染链条。
沙门氏菌“怕热不怕冷”,高温是杀灭它的最有效手段。
● 蛋类需彻底加热至蛋黄、蛋清完全凝固,如水煮蛋应煮沸8到10分钟,煎蛋需持续加热5分钟以上;
● 禽畜肉类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无粉红色肉汁渗出,避免食用“外熟里生”的肉类;
● 奶制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巴氏消毒奶或灭菌奶,不喝生奶。
● 厨房内要严格区分生食和熟食的处理工具,专用砧板、刀具、容器需分开使用,避免处理完生肉、生鸡蛋后,直接用同一套工具处理凉拌菜、熟肉等;
● 处理生食后,需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再接触其他食物或厨具;
● 冰箱内存储食物时,生食应放在下层,熟食放在上层,避免生食汁液滴落到熟食上。
●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夏季高温天气不超过1小时,吃不完的剩菜剩饭应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3天内尽快食用;
● 再次食用前,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确认无异味、无变质后方可食用。
日常生活中,不只沙门氏菌,还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不同致病菌的传播载体和症状各有差异,一起来了解。
1.副溶血性弧菌
它是海鲜类食品的“专属威胁”。该病菌主要存在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及海鲜中,如虾、蟹、贝类、海鱼等。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海鲜是主要感染途径,症状多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随发热,潜伏期一般为1-48小时。
预防该菌,应注意海鲜必须彻底煮熟煮透,不生吃刺身、醉蟹、醉虾;海鲜储存时避免与其他食物交叉污染,处理后及时洗手。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谓是剩菜、糕点中的“毒素生产者”。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鼻腔、咽喉部,以及空气、土壤中,可通过污染的双手、厨具污染食物,尤其容易在剩菜剩饭、糕点、乳制品、肉类制品中繁殖,并产生耐热性强的毒素。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多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1-6小时出现,病程较短。
所以剩菜剩饭应及时冷藏,存放时间不超过24小时;制作糕点、沙拉时,确保食材新鲜,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达标;避免食用变质、有异味的食物。
3.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中的“耐低温杀手”。它的特点是耐低温,在冰箱冷藏室仍能正常生长繁殖,主要污染冷藏肉类,如腊肉、香肠;乳制品,如软质奶酪;即食食品,如凉拌菜、寿司及冷冻蔬果。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风险极高,可能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甚至导致胎儿流产或新生儿死亡。
预防需注意冷藏、即食食品开封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期存放;冰箱定期清洁消毒,每周至少1次;处理即食食品前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4.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会“潜伏”在米面制品中,该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及谷物中,尤其容易污染米饭、面条、馒头等米面制品。若米饭煮熟后长时间在室温下存放,尤其是在夏季,病菌会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加热无法破坏毒素。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潜伏期短。
建议米饭煮熟后应及时食用,吃不完的需冷藏,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避免食用隔夜、变质的米面制品。
来源: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