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经济与资产会怎么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0:16 1

摘要: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5.6%,这个水平跟日本1997年的数据差不多。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却只有日本同等老龄化水平的30%。

大家好,我是老丁

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5.6%,这个水平跟日本1997年的数据差不多。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却只有日本同等老龄化水平的30%。

从2025年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人口老龄化,会改变经济,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经济衰退、资产价格下行!

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日本韩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几十年了,但到了今天,我们却不能说,日本韩国的经济是差的,或者资产价格是差的。就在去年,伯克希尔还大笔投资了日本资产,而且韩国的股指也在逐年从创出历史新高。

当我们谈及人口老龄化时,人们担心的是宏观趋势可能会给自己的收入带来影响,以及自己手中的资产会带来贬值。但实际上,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领域,差异会变得非常大。

我们谈及人口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单个地区为标准进行研究的。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消费需求的放缓,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下降!所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指向了一个方向——提升劳动生产率。

宏观趋势不只有人口这一项因素,科技革命,需求升级,人口迁徙,都会让整体的宏观改变,最终变为结构性或者地区性的问题以及机会。东北、西北在全国率先出现人口外流、经济衰退,这就是地区性的问题,富人消费升级、穷人消费降级,这就是结构性的变化。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在最近几年开始加速一些政策的落地,其实也是为了解决宏观人口趋势变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预测,中国将在2032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2.8%。

人口变化中,两个转折点会对经济的冲击最明显,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时。从那之后,意味着创造的财富就开始慢慢放缓了…这时候体现在社会上,会变为社会上的机会开始减少,资金财富开始越来越集中,中国在2010年前后经历这个节点,传统人力密集型制造业为首的实体经济,开始越来越不赚钱,很多资金开始脱实向虚,走向股市楼市投机炒作的阶段,资金开始越来越集中于金融、互联网等领域。

第二个重要节点是总人口到达峰值时,从那之后,意味着社会的总需求开始变小了。蛋糕变得更小,这时各行各业的内卷就开始了,落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体上,好一点的,就是大家工资不涨了,差一点的,一些人可能会面临失业,甚至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也是2020年之后的中国经济面临的冲击。

从以上我们能看到,当人口趋势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时候,社会消费需求的减少和社会供给创造的减少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当因为劳动人口变少,使得企业的成本开始增加的时候,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来看,发达地区会把一些劳动力外包给人口多的地区。之前中国就承担了这个角色,现在的印度、东南亚等小国,承担了这个角色。但是人口老龄化之后,需求的减少就没有办法解决了,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初期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但需求放缓的影响却逐渐显现,进而宏观会表现出通货紧缩的压力!

但是当时间稍长一些,人口老龄化进入到一定阶段之后,消费需求开始稳定,再加之老年人口是净消费者,通胀效应便会开始慢慢显现。

但以上都是整体经济的冲击,它的表现就是GDP增速的放缓。

现在中国也恰好处在走出通缩这样的节点上,不管是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还是人口趋势的影响,在这阶段,大趋势就是走出通缩。

因此,中国人才会出现,人变老了,但是钱还没有存多少。

未富先老这句话背后是两个问题:一是钱,二是老。当两者叠加,对个人而言就是生活质量下降,对国家而言,就是经济活力减弱、社会保障承压。

对于个人来说,在老之前如果财富没有积累,未来的养老问题会变得很严峻。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习惯了靠房产增值来储蓄养老,但未来资产价格逐步稳定或结构分化的趋势下,单纯指望房子养老,很多非主流城市的风险正在加大。

未来个体更需要有财务意识,落到行为上,应该尽早储蓄和理财,也就是对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该有计划了,记账是个好习惯。

另外,在自己工作之外,也尝试建立些多元化的收入,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别放把所有篮子放在同一个车里。

还有,就是重视自己的健康,年纪大了之后,最大的财务风险,其实就是生病。根据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的80%以上花销往往都发生在人生的最后两年,而这些钱通常都是花在医疗医药上的。

未富先老,对国家来说,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国家也会从政策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冲击就是社保压力。社保缴费的人少了,领钱的人多了,而且还越领越久,财政怎么办?

第一个办法,就是已经在做的——延迟退休,这也是缓解社保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第二个办法,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

所以近些年国家也在推动养老金“入市”,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更高的长期回报。但这一过程,也需要一个强大、透明、有稳定预期的资本市场来承托,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个办法,是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提升劳动生产率。前些年开始,政府就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支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个方向,是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尤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政府通过改善签证制度、优化定居环境,尝试吸引全球人才来填补结构性的空缺位置。

有了解决方案,不代表事情就一定会被解决,大趋势之所以被称为大趋势,就是因为它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改变的。

很多人会觉得,人口老龄化之后,资产价格是不是就会全面下行了?其实不是的。

资产价格的变化,从来就不只是由“人口”一个变量决定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技术革命,这些变量也都在同时发生。所以除了看钱的总量之外,更要看钱的流向!

1、养老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口老龄化,那养老产业肯定会变好”

但现实是,我们看了全球做养老产业的龙头公司,发现这个领域从商业层面来看,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赛道。而且全球的主要公司里,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这种金融体系完善的地区,因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保险制度很完善,和养老产业相辅相成。

但即便如此,这些公司中,也经常出现季度性亏损甚至全年亏损,主要原因是,这个产业是重资产运营,建养老院、雇护工、搞配套设施,本身成本就很高。另一个是定价能力弱,用户是老年人,消费力有限,企业很难靠提价来提升利润。

这就决定了,即便这个行业在老龄化背景下肯定有需求,但很难变成资本市场喜欢的那种产业,而且中国的家庭文化和欧美很不一样,金融制度也不够完善,最终能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经营起来,也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2、医药医疗

第二个,我们看医疗医药行业,从全球老龄化地区的产业趋势来看,这个方向受益确定性会更高一点。

因为它满足了两个条件:

第一是人口趋势,老年人多了,疾病多了,慢性病管理需求也多了;

第二是商业模式好,药品研发出来之后,拥有专利,拥有垄断期,利润率足够高。

比如,日本从1993年到2024年,照护和医疗保健相关的支出上涨了69%。而美国那些医药巨头,像辉瑞、默克,过去十年股价都翻了几倍,就是因为老龄社会带来的“医药需求红利”持续在释放。

这个行业,哪怕经济低迷、消费降级,它也能维持比较稳的增长。不过,这个领域也需要细分,跟人口老龄化有关的疾病领域,主要是癌症、心脑血管等,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顺应老龄化趋势的。

3、其他银发经济

除了医药之外,其实老龄化还会悄悄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以日本为例,从1994年以来,服务类消费占比提高了3.8个百分点。

老年人花钱更多会集中在:健康方面、精神娱乐旅游方面、钱多一些的老年人,还有金融保险财富管理方面。

这些需求不像年轻人买房买车那么“爆发式”,但胜在稳定、持续、有复购。

所以围绕“银发经济”展开的服务型消费,比如社区护理、老年旅游等,虽然不适合资本投资,但是做小范围的经营倒是不错的切入领域。

4、科技

但从产业角度来看,最终真正能穿越的变量,还是科技。

我们看上一次全球资产价格的大繁荣,其实不是靠年轻人多,而是靠科技革命:互联网浪潮拉动了信息传播、提升了企业效率,让一大批行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所以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未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也不是人口有多年轻,而是科技有没有新的革新。AI、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方向的技术突破,会像当年互联网一样,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率,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从而带动新一轮的资产价格变化。

结尾:

人口老龄化,会改变经济!但是并不会因为老龄化而完全走向衰退。同时,老龄化,也不会直接打垮资产价格,它变化的是更多是消费习惯,所以产业变化会更重于整体的GDP变化。

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这些也从来不是坏事。

中国在GDP、土地、消费、供给等规模性指标上都是全球数一数二,但是每当落到人均指标的时候,在国际上的排名就总是到几十名之外。纯粹宏大叙事能给国人带来信心,但是带不来生活的直接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感,正是来源于各种人均指标的提升!

宏观趋势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一持续就是几十年,环境选择人,人也可以选择环境。

看清宏观,看清趋势,顺势而为….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来源:老丁是个生意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