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门 19 国民党空军在金门之战中的作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7:06 1

摘要:1979年,台湾《近代中国》8杂社邀请当年参加金门之战的 各级军官,举办了「金门大捷30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

作者:王洪光

海军方面又怎么様呢?

1979年,台湾《近代中国》8杂社邀请当年参加金门之战的 各级军官,举办了「金门大捷30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

会上,黎 玉玺9对海军在金门之战中的作用作了如下评价:

我海军舰队以舰艇能力所及,协同作战,全力支持, 达成制匪阻援,及驳运增援部队的任务。

当时,国民党海军有3支舰队:

第1舰队驻舟山,第3舰除驻海 南,第2舰队(有舰艇10艘)分驻金、澎、台,以澎湖马公岛为基 地。

金门之战爆发时,黎玉玺尚在马公岛,第2舰队在金门的最高指 挥官是中荣舰舰长马焱卫。

战事一开始,停泊在金门海域的中荣、 南安及202号扫雷艇3艘舰艇,即于3时开赴金门西北海域助战。这一 海域水深较浅,不利于吃水较深的军舰活动。因此,第二舰队这3 艘舰艇是冒着被搁浅的风险参战,这在国民党海军也是不多的。

由 于汤恩伯的总司令部设在金西水头村,所以机动力较差的楚观、联 録、淮安、203号扫雷艇,以及15、16号炮艇等6艘舰艇并未出动, 而是停驻大小金门间水道,护卫汤总部安全。

金门之战爆发两个小时后,黎玉玺就得到消息,他一边令马焱 卫暂代指挥,一边亲率太平舰前往。途中,东北风强劲,把太平舰 吹得向左倾斜了40多度,航速极慢。太平舰用了整整一天一夜,才 在26日凌晨赶到金门附近海域。

黎玉玺抵达金门后,令第2舰队猛轰我军搁浅在滩头的船只及 大、小嶝岛解放军炮兵阵地。

部署完毕后,他又急忙于26日中午去 金西水头见汤恩伯。

黎玉玺久居军中,深知「胜则争功,败不相救」是国民党军丢掉大陆的重要原因,他作为协防金门的海军第2舰 队司令,金门之战都过去一天一夜了还没见人影,寻思汤恩伯他们 不定该怎么骂他呢。

不料,黎玉玺在水头扑了空,原来汤恩伯不在 总部,到前线督战去了。黎玉玺又赶到前线,终于见到汤恩伯和李 良荣,并解释说因天气恶劣,航速极慢,所以到得迟了,双方才消 除误会。

除了直接助战,海军还负责将第19军部队驳运上岸,使后续 部队源源不断投入战场。金门之战最后一次战斗也是海军协助收尾 的。

26日晚,黎玉玺接到汤总部参谋长周自强的电话,说古寜头西 北端断崖下有一群「共军」躲在步兵的射撃死角,请海军出动予以 消灭。

黎玉玺即派出南安和202号扫雷舰抵近古寜头海滩,以舰炮从 海面上对断崖下我近千名官兵轰撃。

舆海军相比,空军的作用更为突出。金门之战中参战的国民党 空军是7个(第1、2、4、5、8、10、11)大队,其中第1大队是国民 党空军唯一的中型轰炸机大队,拥有60多架FB-26蚊式战斗机和25架 B-25中型轰炸机。FB-26装有2门033炮,专炸水面舰艇,B-25携弹量更大。从25日到27日,该空军大队共出动飞机114架次。

空军一面摧毁解放军搁浅船只, 一面对金门北面的莲河、阳 塘、围头等解放军炮兵阵地实施轰炸, 一面配合金门步兵进攻。国 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当天也飞临金门上空观察战况。

25日夜间,为 防止我军渡海增援,空军第1大队又出动3架侦察机攥带大量照明弹 和炸弹,一边监视海面, 一边继续对大陆沿海实施轰炸。

国民党空军在金门之战中的作用尚不止此。

其一,国民党空军在金门战役前对大陆沿海船只的轰炸,迟滞 了我军的作战准备进程,为金门守军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李良荣 曾判断我第28军将在20日攻金,请空军出动,于18、19日连续轰炸 石井、莲河、围头、大小嶝岛,破坏解放军炮兵阵地和渡海船只。 当然,这种轰炸只能对扎堆的船只有效,对分散的船只就没什么用 了。

这一点,陈衣凡也承认。他说:

各型飞机各类炸射多次试验攻撃,除对集中之船可获 相当成就外,对分散匪船耗费兵力过大,而效果无几。

然而,空军的轰炸却制造了影响战局的两个效果:

一个是直接 的,即第28军攻金时间一推再推,结果在最不该进攻的时候发起了 攻撃。

因此,陈衣凡10后来不无得意地说:

(空军此举)致匪攻撃行动迫延至二十五日方能实 施,故我胡琏兵团得适时增援,而造成此次之胜利。

另一个效果是间接的,即解放军渡海船只被迫分散停泊,启航 前要到大嶝海面会合,延迟了启航时间,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二,部分空军部队还改编为地面部队,直接参舆金门之战。

驻守金门的第25军40、45师系空军机场警卫部队改编而来,这两个 师在金门之战中负责固守金门岛东北部和西南部。

高级将领出现在前线,会极大地激励士气,这已焉古今中外战 史所证明。

金门之战中,师长以上将领都能够奔赴前线,或指挥、 或督战、或鼓气,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国民党军的信心舆勇气,这 是其能够取得金门之战胜利的重要精神因素。

金门之战的国民党军指挥官中,职务和军衔最高的是陆军上将 汤恩伯,他曾亲赴湖南高地和132高地督战。汤恩伯的指挥所设在 水头,位于金门西南角,虽离船不远,但总算是在岸上。

汤恩伯确 实上过船,但那是吃饭,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岸上坐镇指挥,并于 26日上午到132高地督战,夸奬第201师打得好,随后还去了湖南高 地,而当日这两个高地,距离我军阵地都不足千米。

第22兵团司令李良荣中将,是金门之战前期实际最高指挥官。 与汤恩伯相比,他在前线的时间更长,而且身负战役当面指挥之 责,作用更大。

至于第12兵团司令胡琏,根据他在《泛述古宁头之战》 一文中 的记述,胡琏一行上岛后,由汤恩伯总部的一位处长引路,前往水 头村汤总部。

带胡琏上岛的是时任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的陆军上将罗卓英, 他此行为监督胡舆汤、李二人交接指挥权, 因此汤恩伯亲自到村边迎接。

午饭准备在船上吃,等待间,胡琏打电话给高魁元了解前方战 况,高魁元报告称,战事仍在激烈进行中,形势相当严重,即派车 迎司令官来。

胡琏随即乘车前往湖南高地,并命令高魁元统一指挥前线攻撃 部队,同时命令第19军军长刘云瀚率领所部沿湖尾乡、湖南、132三个高地构筑防线,令第118师将师指挥所前移至安岐(25日凌晨4时 半已自琼林前移至后半山)。

金门战役打响后守军 第18军前指最终转 往湖南高地

部署完毕,胡琏又亲自给负责进攻的几名团长,包括第352团团 长唐俊贤、第353团团长杨书田、第354团团长林书崎、第54团团长 文立徽、第41团团长廖先鸿(没联系上)及战车营打电话。

这些人 多跟随胡琏多年,有的是几个月前刚从淮海战场死里逃生,又被胡琏收容,现在得知老上司到了金门,均感兴奋。打完电话,胡琏回 头一看,才发现罗卓英、李良荣、沈向奎、汤恩伯的日籍顾问根本 博等也到了湖南高地。

有趣的是,胡琏偏偏少说了一个人——汤恩伯。

罗卓英前往, 汤恩伯岂能不陪同?汤的日籍顾问都在,汤本人又岂有不在之理?

还在渡江战役期间,胡琏在上海养伤,因向汤恩伯自荐、求指挥权 未果,故对汤恩伯十分不满,不称其名或「长官」,而呼作「该当 局」、「京温杭当局」。

北山村是我军在金门坚守到最后的阵地。由于缺乏反坦克武 器,就专挑跟在坦克后面的国民党军步兵打,使其伤亡惨重。胡琏于是下令坦克单独出撃,但仅有坦克深入是很危险的,所以胡琏给 战车连打气,用无线电舆战车第1连连长胡克华等通话:

胡连长好久未见了,你们今天报仇的机会到了。你们不会忘记 双堆集的血债,希望你们多杀几个共匪,为已死的同志报仇,勇敢 些!部队已经包圉上来了!

胡琏是26日11时上岛的。

实际上,他乘的船早在18小时前就 已经到了金门海域,只是没上岛。

25日黄昏,胡琏乘补给船「民裕 轮」抵达料罗湾,但金门连个码头都没有,无法靠岸。民裕轮船 长对金门航道不熟,只好将船停在海里,等待风平浪静。

26日天亮 后,民裕轮开到大小金门之间的水头,胡琏才得以上岛。

对此细 节,汤恩伯总部警卫团中校营长郑远剑发出了一系列反问:

既然胡将军十月二十四日就准备赴金,当战况如此紧 急,任务如此重大之时,为何不乘飞机,而要到基隆坐船 呢?

胡将军自己说二十五日就已经到了金门料罗湾,为何 不愿登岸?

如果真是风浪太大,为何不请海军派小艇接运呢?

也许,大家都忘了胡琏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他在双堆集之 战中危急时刻乘小飞机降至战场,希图挽救黄维兵团,当时也使被 困国民党军士气大振,可惜胡琏并没能扭转乾坤。

胡琏虽逃脱,亦 自知实属侥幸,这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当他于25日晚抵达 金门时,并不了解岛上局势,若贸然上岛,再被包围,就不大可能 再有淮海战役时侥幸逃脱的运气了。

因此,郑远剑说胡琏未舆海军 联系,应是胡理有意为之,是想明了岛上形势后再视情上岛。作为金门战役的主力兵团指挥官,胡琏采取谨慎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 的,未必就是贪生怕死。

胡琏上岛对金门之战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对此,两岸都有不少 人作了过高的估计。

大陆少数关注金门之战的人希望突出胡琏的作用,出于一种比 较微妙的心理。

说胡琏打仗很厉害,在毛主席那里是挂了号的,刘 邓所部在胡理面前也吃了不少亏,连粟裕也在山东南麻战役中吃过 胡琏的亏,更不要说粟裕手下的叶飞,叶飞手下的肖锋了。

暗合 了一句话:解放军败在胡琏手下,不算丢人。

台湾方面又是什么心理呢?

陈诚是台湾的二号人物,国民党 军三大派系之首的「土木系」代表人物,胡琏是陈诚系统成长起来 的核心将领,胡琏手下的第18军军长高魁元后来当上了台「国防部 长」。因此,台湾方面当然要突出胡琏在金门之战中的作用。

然而,两岸的一厢情愿改变不了客观事实。

胡琏上岛时,金门 战局基本底定,无论谁去指挥,想不打赢都难,差别在于国民党军 伤亡大还是小罢了。

李良荣曾说:「若无十二兵团之增援,则吾人的遭遇,诚有不 可想象者。」

李良荣感谢的不是胡琏「个人」,而是第12兵团。换句话说, 决定金门战局的是兵力,是第12兵团,而不是胡琏个人。

除了汤恩伯、李良荣、胡琏,国民党军各军、师长也不甘落 后。

第18军军长高魁元的军指挥所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前移, 先驻金东山外,后移至金门蜂腰部的琼林,战斗打响后再度迁至湖 南高地。

26日11时半,金门岛上还来了个大人物——蒋经国。

是日晨,汤恩伯向蒋介石发电称,登陆金门的敌人已肃清大部分,生俘了好 几个高干。

蒋介石遂派蒋经国前去金门核实战况、慰劳部队。蒋经国并不 是只到汤总部「意思」一下,而是乘战车第1连排长敖士德的坦克到 了前线督战励气,并将此行写入了日记:

至最前线,在炮火中慰问官兵,遍地尸体,血肉模 糊 。

蒋经国除了亲临 一 线给国民党军打气,还带了「物质奬 励」 ——日本银圆。

仅战车营就分到5000元,平均每人30多元。当 时,金门猪肉5元/斤,面1元/碗,算下来,每个人分到的钱不算多, 但蒋经国亲自来慰问,仗还没打完就发了赏金,国民党军士气为之 一振。战后金门国民党军官兵在回忆中,大多提到蒋经国的金门劳 军。在硝烟未散,伏尸遍地的战场,由最高层亲自慰劳一线指战 员,确实值得称道。

金门之战,我军主要败于轻敌急躁,而不是敌人战斗力有多么 强。因为对手的兵员素质、战斗力,实在不足以舆我登岛部除相提 并论。

以第12兵团19军为例,该军在金门之战前20天才在广东潮安县 成立军部,所辖3个师中,第14师原属第18军,第18师原属第67军, 第13师是地方保安部队改编的,编制不全,新兵居多,战力不强。

第14师原系新6军(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一部,当时「装备最 精」,金门之战时已沦为「落魄王孙」。

24日金门之战爆发时,第 14师在料罗湾紧急登陆。汤恩伯总部一位处长视察登陆情况,既 惊又急,对现场指挥的第12兵团参谋长杨维翰说:

现在战斗如此激烈,前方急需部队增援,应该先令战斗兵下船,为什么让民夫抢先?

杨答道,这是第14师的部队,因尚未领到军衣,所以仍穿民 服 。

陈诚于27日视察金门时见到第14师也很惊异,「十四师怎么会 成这様?」

因为陈诚曾任该师师长,这支部队当年在他手上还是很 有战斗力的。如今该师搞成这副模様,陈诚不免有些伤感。

台湾方面一再强调第12兵团武器装备差,兵员素质低,无非是 想说「哀兵必胜」。

证之于战史,则哀兵未必能胜,能胜取决于多 种因素。

第12兵团部队基本骨干是从淮海战役中逃脱的军官和老兵,新 兵则多为江西子弟,入伍不及半年,不仅装备差,而且训练也差, 经验少,胆子小,只能靠老兵带。

正如胡琏所言:

干部乃部队之灵魂,身先士卒,始可振颓起怯,压倒 敌人。

1979年,高魁元着文纪念「古宁头大捷30周年」,总结了国民 党军战胜的三大原因,

第一条就是「大无畏的精神」,即「我干部 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畏死亡,带动新兵的勇气。」

金门之战中,第12兵团作战最得力的是第118师、第18师54团, 下面具体来看看两者的表现。

第118师353、354团新兵不少,在支持201师作战时畏缩不 前。

金门守军都知道内部有这么一条军规:「人人均有权射杀后退 者。」

这个规定其实有一个漏洞——不前进,何来后退?

因此,很 多新兵接战时,干脆趴在地上不进也不退。这种情况下,只能老兵带头,激发新兵信心舆勇气。

第353团团长林书崎舆第354团团长杨书田「号召士官及若干老 兵迅速进攻」,并故意带着「共军」战俘经过新兵趴卧之地。新兵 见状,信心才有了,胆子才大了,遂「跃起前奔,找到本除,参加 作战」。

第54团团长文立徽在船上于25日凌晨3时接到师长尹俊电报,要 他立即登陆支持。

但是,因为天气等原因,该团直到当天下午才登 陆,误时12小时之久。

26日凌晨3时,该团转隶118师进攻古寜头。 文立徽只领到两张不显示地形的金门简要地图,而且敌情不明,友 军也联系不上。他便效法拿破仑,「向炮声前进」。文立徽的做法 在国民党军中级指挥员中并不多见。当然,这也舆当时特定的情势 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国民党军中级干部中,还有一个人被宣传得比文立徽有过之 而无不及,此人就是时任第14师42团中校团长的李光前。

李光前是 金门之战中战死的军阶最高的国民党军官,死后被追晋为上校,但 当地军民却坚持誉之为「将军」,今日金门县城的南门街也更名焉为「光前路」。

李光前战死后,更有一干人等称夜深人静之时,古宁 头西埔头李光前战死处常响起皮鞋声和口令声。善男信女们认为这 是李光前灵魂不得安息,于是当局就以此为由,在西埔头建了一座 「李光前将军庙」,并在每年九月初八拜祭。

庙前柱子上题有这样 一副对联:

当年浴血守土,杀身成仁,精忠傅宇内;

英名长垂青 史,凛然正气, 死为百姓神。

李光前

金门「李光前将军庙」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台湾当局的一种政治操弄手 段,借神化李光前之举,来拉近守军舆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促进「军民和谐」。

李光前(1917-1949),字帆夫,湖南平江人,毕业于黄埔陆 军军官学校第16期,在抗战中期任空军警卫连长。

因欲上前线直接 打日本,故1942年专门从昆明到湖北投奔胡,成为第11师师部参 谋。

之后,他历任第11师33团上尉连长、第18师353团少校营长及少 校参谋、第223团中校副团长、第14师42团中校团长,死后追认上校 团长。

1949年10月5日第19军成立时,李光前部随第14师从第18军转隶 过来。

25日金门之战爆发时,李光前率第42团尚在船上,15时率部 下船,次日下午进攻林厝时战死,时年32崴。

战后,胡琏向台「国 防部长」俞大维提交了一份报告,特别强调了李光前的事 。

胡琏在报告中引述了李光前属下第2营一个班长的追忆:

武器,乃收缴之福建广东叛变之保安团队中,腐旧不 堪用。予营只五挺轻机枪,两挺打不响,三挺不连发,团 长见火力不能压倒敌人,遂决计白刃冲锋,但兵又新集, 伏地不动,团长率先冲上,因而阵亡。

金门作家李福井在《古宁头战记》中,则根据台军方历史记 述,添加了许多想象:

李光前两袖卷起,肩挂望远镜,跑向步兵第一线督 戦,在敌人炽盛的火力封锁下,那些穿便衣的新兵,头抬 都不敢抬起来,卧在地上好像睡着了,李光前命令机枪发 扬火力,不但没人理会,机枪也不听指挥,有的打不响, 有的不连发。

这时右翼友军三五二团,发起攻撃,有一步 兵连非常勇敢,在战车引导下,进展很快,李光前令号兵 吹冲锋号,身先士卒, 一跃而起,举起手枪,高喊前进! 前进!

攻撃前进中,敌人机枪一阵扫射,李光前团长中弹 应声倒地,血染征袍,阵亡时间是午后四时左右,到金门 刚满一天。

这段文字描写得活灵活现,似乎作者身在战场一般。这様一 来,看起来似乎生动了一些,但其历史真实性反而被打上了一个不 大不小的问号。毕竟历史不同于文学。

对李光前之死,台湾民间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主要是流出 于一些当年参战的人员。

一说李光前是背部中弹,言下之意,是被 他自己的兵打死的。

另一说出自战车兵之口,他认为李光前 是被战车误杀的。其证据是发现李光前脸部被硝烟熏得发黑。

非仅如此,还有人对李光前到一线带头冲锋提出了不同的说 法。

有人说,李光前率部主动进攻并非其本意,而是上面对李部进 展不满意,督促他加快进攻速度。无意中将此事曝光的是第353团团 长杨书田。

当时他和李光前正在一条土埂后喝红薯稀饭,上面打 来电话找李光前。杨书田听到李光前应了两声「是,是」,问他什 么事。李光前说长官嫌他的部队进展太慢,决定去看看,跨过土埂就往前走,结果一去不返。

在中高级军官带动下,基层军官和士兵骨干中也不乏「英雄壮 举」。

第118师353团1营营长耿将华战前曾要求官兵学「疯子」,一为雪双堆集之耻,二为挽救国族危亡。

24日晚餐时,吃到久未入口的 猪肉,耿将华说这就算是最后的晚餐吧。

据国民党军资料,仅第601 团2营就有如下人员:

鲁挺仁(连长)坚守阵地不退,拉响手榴弹舆 对手同归于尽;

黄朝俊(排长)死守碉堡不降,最后阵亡;

何绍兴 (班长)被撃中腹部,盘肠再战;

王武(班长)右臂被炸断,战至 昏厥;

王映祥(班长)三次负伤不退,战至阵亡。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那生死瞬间,主义、理想、信念等这些观念上的东西,早就融化 在血液里、潜意识里,在壮烈举动的背后,起着支撑作用。

而直接 起作用的,是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求生的欲望和致敌死亡的欲望, 发挥出意念和身体的最大潜能,以求得「你死我活」。

当然,国民党军也不是所有将士都听令用命。

金门之战爆发初 期,第601团2营机枪连4班迟迟未进入阵地。该连副连长何显邦在碉 堡里等了10分钟也没见4班来一个人。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这时4班池仲武班长到来,我会立即将他枪毙。

更有甚者,第118师353团1营副营长陈士彦,胆小怕死,被该营 营长耿将华亲眼看见,揭发如下:

副营长陈士彦是个没出息的人,他不但没有发挥军 事所长,反而出些馊主意,天明后(二十五日)伤亡很 重,他还建议将部队向后撤。

不说新兵了,就是有训练的队伍,攻撃时也只能前进,向后一撤,非散掉不可。

十八 师的攻撃到达时,他看见十八师戴着帽沿长长的帽子,他 说是敌人,就赶快将自己的青天白日的帽花拿下,我瞪着 眼看他,还是刘长能用手肘拐他一下,他才惭愧的安静下 来 。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