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园练太极的人不少,能找准尺度的没几个。有人动作僵硬如木偶,有人松垮得像做广播操,还有人喘着粗气硬撑低架。太极的核心秘密,全在“不偏不倚”的分寸里,偏一点就走了样。
公园练太极的人不少,能找准尺度的没几个。有人动作僵硬如木偶,有人松垮得像做广播操,还有人喘着粗气硬撑低架。太极的核心秘密,全在“不偏不倚”的分寸里,偏一点就走了样。
一,动作尺度:形正则劲顺,过则伤身
新手最爱走极端:要么步幅拉太开,膝盖超脚尖还硬撑;要么缩手缩脚,动作拧成一团。真正的尺度藏在细节里:弓步前后脚间距,就1.5个自己的脚长;膝盖永远跟脚尖同向,绝不外翻内扣。转体时肩胯像秤杆对拉,左肩沉右胯收,右肩沉左胯收,身子一歪,劲就散了。手臂伸到“将直未直”,不僵不塌,这才是“圆活”。
二,呼吸尺度:丹田带动作,别靠喉头喘气
很多人练拳时,呼吸和动作是两码事:手抬猛吸气,手落硬憋气,练完脸红气喘。这是没找对呼吸的谱。太极呼吸靠丹田带,动作舒展时丹田松,气自然吸;回收时丹田微收,气慢慢呼。比如“云手”分展吸气、回收呼气,呼吸就像根绳子,把动作串得连贯。别硬凑“深呼吸”,顺溜不憋气,就是对的。
三,劲力尺度:用意不用力,刚柔要搭对
有人把“用意不用力”练成“浑身没劲儿”,推掌软得像摸鱼;也有人憋得脖子青筋暴起,把蛮力当内劲。劲力的关键在“传导”:发劲从脚底蹬地开始,经腿、腰传到指尖,像水流顺着管道淌到指尖。打“野马分鬃”时,后手前伸的同时后腿必须蹬地,手脚对拉着才稳。发力瞬间“紧而不僵”,发完马上松,刚柔转得快,才叫内劲。
四,速度尺度:慢不是拖,快别丢魂
“练太极要慢”没错,但慢有讲究。有人慢到动作断成一截截,等三秒再抬手,气早乱了;有人求快,一套拳打完像赶场。正确的慢是“慢得连贯”,行云流水不脱节,既能看清动作,又能让呼吸跟上。初学者慢练改动作,熟手慢练找劲,不管快慢,气势不能断——一断,太极的魂就没了。
五,心态尺度:专注不较劲,松静不偷懒
练拳的心气也有分寸。有人满脑子“练出功夫”,动作僵着带功利;有人心不在焉,手脚动眼神飘。太极要“心与意合”,想推掌先让意念到,想转体先让心神领。不用硬逼着自己“静”,也别装着“入神”,把注意力放手脚上:起势感受脚底扎根,推掌想着劲透指尖,专注当下就够了。
太极拳的尺度没什么固定死的标准:年轻人架可稍低,老人架要略高;新手先求动作准,熟手再求劲力顺。它藏在每口呼吸、每步落脚里,别敷衍,也别死磕。找对这份分寸,练的才是真太极,不然就是白费力气的比划。
来源:清醒三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