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打破竞争困局,国产厂商加速占领市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9:48 1

摘要:商务部公告显示,7月23日收到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国内相关模拟芯片产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涉及自美进口的通用接口和栅极驱

商务部日前连发两条公告,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商务部公告显示,7月23日收到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国内相关模拟芯片产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涉及自美进口的通用接口和栅极驱动芯片。

美国在先进制程芯片方面限制中国,又在成熟制程芯片对华倾销,这也是释放出一个信号:芯片之争已不仅限于高端GPU和先进制程逻辑芯片,模拟芯片也成为焦点。过去3年,我国模拟芯片行业深陷海外巨头“低价绞杀”困局:2022~2024年,美国相关模拟芯片对华出口量增价跌,进口价格累计降幅超五成,导致国内同类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企业被迫卷入以价换市场的恶性竞争。

倾销幅度超300%

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交的申请文件,相关美国制造商包括四家,分别是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博通(Broadcom)、安森美(onsemi)。申请书表示,此次申请调查的产品为相关模拟芯片中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Commodity Interface IC Chip)和栅极驱动芯片(Gate Driver IC Chip),前者包括应用于汽车、工业等领域的CAN、RS485、I2C、数字隔离器芯片等,后者包括低边驱动、半桥/多路栅极驱动、隔离栅极驱动。

初步证据显示,申请调查期内,原产于美国的申请调查产品的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对华出口的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申请调查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年均高达41%。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申请调查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为3.36元/颗、2.21元/颗和1.62元/颗,而2023年、2024年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4.32%和26.57%,2024年相比2022年累计大幅下降51.77%。

· 美国相关通用接口芯片从2022年人民币3.00元/颗降至2023年2.04元/颗,2024年为1.55 元/颗,2024年较2022年累计降幅达48%。

· 栅极驱动芯片也从2022年人民币3.99元/ 颗降至2023年2.53元/颗,2024年为1.76元/颗,2024年较2022年累计降幅达55%。

以美国TI为例,其通用接口芯片(CAN接口)TCAN1043DRQ1型号,2022年第一季为人民币2.1元/颗,2024年第四季1.13元/颗,累计降幅超46%;隔离型栅极驱动芯片UCC21520QDWRQ1以及非隔离型栅极驱动芯片UCC27524AD的产品价格降幅也分别在上述时间点累计降幅达到50%、53%。

美国是全球相关模拟芯片最大的生产国,其相关模拟芯片的合计产能占全球相关模拟芯片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美企大幅“去库存”的同时,大幅降价抢占市场,国内企业被拖入“你降我也得降”的竞争困局,模拟芯片沦为过去数年竞争最激烈的半导体赛道之一,申请调查产品的大量、低价倾销进口对国内同类产业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国内模拟芯片厂商不得不被迫跟随下调价格:2023年、2024年与上年相比,与申请调查产品平均价格相对应的国内同类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下降了12.56%和16.95%,2024年相比2022年累计下降27.38%。

我国国内同类产品毛利率也大幅下降。通用接口芯片中国国内价格2024年较2022年累计降33.59%,栅极驱动芯片累计降22.13%,且国内价格降幅始终低于进口产品,中国国内企业陷入被动跟跌困境。

2023年相比2022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加权平均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了40.86%,其中通用接口芯片的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了33.07%,栅极驱动芯片的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了49.03%;2024年相比2023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加权平均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33.41%,其中通用接口芯片的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38.76%,栅极驱动芯片的单位内销毛利润下降22.68%,获利能力大幅下降。

而2024年第四季度TI营收40.1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环比下滑3%;净利润12.05亿美元,同比下降12%。但TI在中国市场的收入环比和同比均有提升,其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曾表示:“从半导体应用领域看,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长主要源于车用半导体和消费用半导体。”

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原产于美国的倾销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已对中国相关模拟芯片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国内企业从2023年起由盈转亏,2024年亏损额进一步扩大7.05%,开工率较2022年下降1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能力被严重削弱。

2022年至2024年,申请调查产品占中国同类产品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47.81%、53.06%和62.14%,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均比重高达54.34%,构成中国同类产品总进口量的主要部分。从绝对进口量来看,申请调查产品的合计进口数量呈持续大幅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4年, 合计进口数量分别为11.59亿颗、12.99亿颗和15.90亿颗。

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强调,国内同类产品在物化特性、技术指标、生产工艺、应用场景等方面与美国进口产品高度相似,具备替代能力,但美国企业凭借产能优势与低价倾销策略,挤压国产产品市场空间。

根据申请人提交的初步证据显示,2022至2024年,申请调查产品自美进口量累计增长37%,进口价格累计锐减52%。值得一提的是,商务部调查确定的倾销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为什么是模拟芯片?

模拟芯片的核心功能是处理连续的物理信号,如声音、光线、温度等,实现信号的感知、转换、放大与调节,是实现“物理信号”和“数字信号”转换的关键枢纽。如果按功能来分,模拟芯片主要可分为信号链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两大类:信号链芯片负责模拟信号的接收、传输、转换、放大、滤波等功能,包括放大器、比较器、数据转换器(ADC/DAC)、隔离器、接口芯片、定时时钟等;电源管理芯片则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供电管理,负责电能的变换、分配、监测与控制,常见如线性稳压器、DC-DC开关稳压器、栅极驱动、电池充电管理、AC-DC电源转换等。

与CPU、GPU等计算芯片依赖先进制程(10nm及以下更小尺寸)不同,模拟芯片更倾向于使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尺寸)。在模拟芯片中,130nm、180nm是主流工艺,最先进可达28nm。近几年来,国内模拟集成电路行业正快速发展,在电源管理IC、部分车规IC领域,本土厂商在供应量、质量和服务方面均已有突破,国内同类产品对进口产品产生了替代作用。

而2022年Q4开始正是全球半导体下行,模拟芯片厂商对外最多的讯号就是“去库存”。但几乎同一时间,我国汽车市场涌现巨大增长与旺盛需求,成为海外巨头抵消业绩下滑的主要方向(与本次调查产品应用于汽车及工业产品相印证)。总的来说,在海外大厂低价倾销的冲击下,导致模拟芯片领域的国内外厂商盈利均承压。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状况已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并有实质损害 —— 这一方面表明国内相关产业受到倾销的影响,另一方面表明国内相关企业已具备相当供给能力。

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市场:世界半导体贸易组织(WSTS)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总计794.33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超过28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模拟芯片市场的规模还在不断增长,据Technavio称,全球模拟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期间增171.2亿美元,市场将以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如果不及时采取反倾销措施,国内产业受到的损害很有可能进一步加深。

国产厂商加速占领市场

世界半导体贸易组织统计,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其中模拟芯片增长4%)。而从晶圆代工端看,发展趋势亦相当明朗,中芯国际今年第二季度业绩说明会透露:按平台看,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其中,广泛应用于手机快充、电源管理等领域的模拟芯片正处于国内产品加速占领市场阶段;华虹半导体也提到,用于电源管理芯片的BCD平台增长最快,2025年产能同比增长20%。

市场种种表现指向一个结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平稳,汽车电子稳健增长的背景下,模拟芯片行业正缓慢复苏,相关企业步入盈利修复通道。随着反倾销立案调查、反歧视立案调查的展开,我国模拟芯片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模拟芯片国产替代进一步加速,更多厂商有望受益。

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在摆脱“价格战”损害的同时迎来更多市场空间,逐步修复盈利。反倾销调查是中国模拟芯片的短期利好,反倾销调查若导致美企定价调整或进口受限,将为国产厂商提供宝贵的替代空间。但真正能转化为市场份额,需要在未来3–5年内实现高端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的突破,否则只能停留在低端替代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模拟芯片厂商的运作方式不同。海外模拟芯片龙头普遍是IDM模式,集设计、制造、封测于一体,能更好地控制工艺、成本和产能,而国内厂商普遍采取只设计不生产的「无晶圆厂模式(Fabless)」,交由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合集成等晶圆厂代工生产。模拟芯片不光需要经验,还和制造工艺、流程、材料关系很大,比如说像ADI、TI都有自己的晶圆厂,所以在一些关键性能上,比如模拟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方面做得就很好。

技术短板不会一蹴而就,产业规模差距仍很大。不过,下游客户端多给予国产芯片应用机会,国内芯片行业也可以做出更多贴近应用的特色产品。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