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中,科学文化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北京再次上演。该剧以蟹状星云近千年中外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古今科学家求真、热爱、坚持的精神风貌,架起了连接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科学文化桥梁。在保留原作灵魂的基础上,复排版以更流畅的剧情将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中,科学文化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北京再次上演。该剧以蟹状星云近千年中外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古今科学家求真、热爱、坚持的精神风貌,架起了连接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科学文化桥梁。在保留原作灵魂的基础上,复排版以更流畅的剧情将跨越千年的科技史诗化为直击心灵的感人诗篇,更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创作实践,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使命命题。
时空维度上的文明对话与互鉴
中国古代对“天关客星”的详细观测记录和“水运仪象台”的曲折建造过程,与当代大科学装置“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建设和已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在该剧中遥相呼应,揭示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的求真及创新特质,剧中北宋苏颂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现代科研团队的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乐观和创新态度形成跨时空呼应,印证了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永恒生命力。
当中西方科学家对蟹状星云的接力探索,特别是当古今中外科学家影像一一闪现在漫天繁星中时,这个浪漫的场景仿佛让观众穿越时空与这些智者们在星空下“相聚”,一起见证人类文明的演进。
由此,该剧很好地回应了西方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研究中国所产生的一系列误解和误判等问题,探索构建起世界科技文明交流的新叙事方式。非对抗式的叙事,既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与科技自信,又超越文明优劣之说,阐释了科技文明是人类共同书写的史诗,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如何通过科普将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传播给公众,是新时代科普的重要命题。该剧给出了独具匠心的回答:以沉浸式戏剧创新科普范式,将古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创新成果转化为情境式叙事和高光时刻的生动演绎,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戏剧冲突,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春风化雨的“文化浸润”,实现见物见人见精神的科普转型,也为培育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贡献力量。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从文明传承中汲取奋斗的力量,需要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勇于建立核心优势,该剧采用将个人的奋斗史融入国家需要的叙事策略,让“自立自强”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古今科技工作者共同书写的生命史诗。
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当代使命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已超越简单的知识普及,要通过科学文化传播,既唤醒文化认同和情感融通,又构建科技理解和理性共识,让其成为塑造国家创新生态、培育科技伦理的重要载体。以科学家精神为代表的科学文化内核,需要通过多元传播方式为社会所认同和崇敬,其中戏剧尤为突出。
《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以兼具文化表达与公共思想交流功能的艺术形式,通过情景再现、时空对话等演绎手法,深度解读科学事件和科学人物。观众在戏剧营造的历史场景中,能直观重温科学家的工作场景、生活细节与关键抉择,进而引发情感共鸣与心灵震撼。它的成功,很好诠释了当代科学文化传播的使命——以科技突破为内容支撑,以文化认同为情感纽带,以精神弘扬为价值引领,构建既具全球视野又扎根中国实践的科普新叙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为科学文化传播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不过剧情构架、人物对话、背景铺陈等方面仍有不少可提升和改进空间。目前该剧已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完成演出,接下来还将赴雪域高原,致敬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期待它未来能在科学文化传播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中国科技馆副馆长 廖红
责编:刘炎迅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