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后不足一月,朝鲜外相崔善姬将再次来华,李在明在联合国大会表态,要终结半岛对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0:11 1

摘要:​9月25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应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外相崔善姬将于9月27日至30日访华。这一时间点距离9月3日中国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足一月,当时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同受邀出席,三国领导人的同

​9月25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应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外相崔善姬将于9月27日至30日访华。这一时间点距离9月3日中国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足一月,当时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同受邀出席,三国领导人的同框画面曾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几乎在同一时段,正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韩国总统李在明抛出重磅表态,宣称要切断韩朝军事紧张的恶性循环,终结半岛对抗时代,这一系列密集动作让本就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更显扑朔迷离。李在明的联合国讲话堪称其上任以来对朝政策的最全面阐述。这位6月刚接过韩国总统职权的政治人物,在23日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中明确表示,韩国尊重朝鲜体制,不会寻求"吸收统一",更无意进行任何敌对活动。

他提出以"交流、关系正常化、无核化"为核心的对话框架,试图通过逐步扩大南北合作开启和平进程,甚至直言不讳地承认"无核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主张采取分阶段解决策略。这种姿态与前任尹锡悦政府形成鲜明反差——后者去年6月刚中止韩朝《9·19军事协议》,还重启了对朝扩音广播,强硬姿态贯穿始终。

李在明政府确实拿出了一些实际动作支撑其表态。8月4日,韩国军方开始拆除对朝广播的扩音器,这与他接受BBC专访时"广播益处抵不过激怒朝鲜的成本"的判断相呼应。他甚至在光复节讲话中承诺分阶段恢复《9·19军事协议》,这些举措被外界解读为修复对朝信任的诚意信号。但吊诡的是,8月韩美军方依旧举行了"乙支自由之盾"大规模联合军演,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当即谴责此举"极具挑衅性",直指美韩是"破坏半岛和平的主谋"。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难免让其和平表态打了折扣。朝鲜方面的回应则透着十足的强硬与警惕。中国领导人9月21日在最高人民会议上的讲话几乎封死了对韩对话的可能,明确表示朝鲜"不会与韩国坐下来面对面,也不会一起做任何事"。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宣布将在国家法律中明确朝韩为"两个不同国家",彻底否定了合并可能,同时强调"拥核是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绝不可能放弃核武器。

即便对美国,朝鲜也设定了苛刻前提——只有美方放弃无核化执着、承认现实,才有可能面对面沟通,而对韩国,连这样的前提都未提及。就在半岛双方隔空喊话的同时,崔善姬访华的消息无疑为局势注入了新变量。作为朝鲜外交核心人物,她的访华时机恰逢多重敏感节点:韩国正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李在明试图借联大舞台主导半岛议题;韩方刚宣称朝鲜拥有两吨高浓缩铀,足够制造大量核武器;中国领导人刚发表对韩强硬讲话。

尽管中方尚未公布此次会谈的具体议程,但结合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的一贯表态,半岛局势必然是核心议题,而中俄朝三方在阅兵式后形成的互动氛围,也可能成为讨论的隐性背景。李在明显然对中俄朝的互动高度焦虑。他在BBC专访中直言看到三国亲近"让韩国很难做",甚至声称韩国处于"危险位置",暗示可能通过强化与美日合作予以回应。

这种焦虑背后藏着韩国的战略困境:一方面,两周前美国移民局突袭佐治亚州现代汽车工厂,逮捕300名韩国公民,让韩企对美投资心生疑虑;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明确拒绝对话,韩方的"冻结核生产"提议沦为独角戏。李在明试图用"雨后地更硬"的谚语安抚国内,但这种自我宽慰难以掩盖对美依赖的风险与对朝政策的失灵。

崔善姬访华与李在明联大表态的时间重叠,勾勒出半岛局势的三条主线:朝鲜的"拥核自保"路线愈发清晰,通过立法固化对韩立场;韩国的"务实缓和"政策遭遇内外双重阻力,诚意备受质疑;中国则持续扮演"政治解决推动者"角色,试图为僵局寻找突破口。李在明的"END倡议"听起来美好,但缺乏对朝鲜核心关切的回应;中国领导人的强硬姿态看似决绝,却为对美对话保留了余地。

来源:俊视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