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专家、医生,到现在的保健行业,都有一个共识:温度解百病,温度决定健康,温度就是一种药。中威的电气石汗蒸和系列产品,正是通过温度和能量帮助我们调理身体。
9.17日李晓华分享:
尊敬的公司领导、馆长老师及各位中威家人们:
大家当下好!
我是湖南岳阳的李晓华,也是中威电气石汗蒸养生馆的受益者。由于受益,我在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养生事业中。
从专家、医生,到现在的保健行业,都有一个共识:温度解百病,温度决定健康,温度就是一种药。中威的电气石汗蒸和系列产品,正是通过温度和能量帮助我们调理身体。
尤其是新上市的温养能量毯,在此非常感谢公司领导研发出这样一款实用产品,它运用科技能量贴身呵护我们的健康,深受家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使用后效果显著。
我们馆7月15日在青海新品发布会上订了19单产品,但由于物流原因,第一批货直到8月27日才到,第二批则在9月4日到。有些家人拿到产品后舍不得用,但一经使用就立刻有了感受。
9月9日,公司三位高管——周总、彭总和刘总亲自来到我们平江山区,亲临我们举办的家人联谊会暨新品发布会。特别感谢吴俊苓老师在会前用文字做了使用温养能量毯分享,我截屏发到了群里;同时感谢湖南长沙袁琳、高林芝两位馆长在会上分享了她们使用能量毯的过程与体会。
会议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没有设置出单环节,但现场就成交了6单。10号之后一直到13号,陆续又有人下单,目前已累计15单。产品使用仅十几天,家人们已经主动在群里交流使用感受:
家人陈姐腹部疼痛,当晚趴着睡在毯上,明显感觉症状缓解了;
退休张老师73岁,原来每晚起夜4-5次,使用能量毯当晚就没起夜,第2天兴奋的打电话告诉我,连续两晚都睡得很香甜;
家人邱姐脚痛,腰腿都不舒服,睡了一晚后就轻松了一大半,还特意用文字在群里分享;
另一位朋友余姐说用上能量毯后人觉得轻松了,随身携带,开车到哪都带着,说使用太方便了。
能量毯上市这两个月,我馆在推广没有用什么特殊手段,主要靠真诚沟通和彼此信任。我和大家分享了四个要点:
第一,我在朋友圈和养生群里都提到:期待8年,终于盼来了“能量毯”。2018年公司年会上,就有高管透露中威要研发发热床垫,如今这款革命性床品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第二,健康行业历经20年,在大洗牌中,中威的科技实力已被广大家人验证。特别是中威拥有全国最大的量子舱,中威电气石产品加载量子能量具有独一无二的效果。
第三,价格亲民 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相比3万多的汗蒸房、4千多的足浴桶,能量毯仅1680元,人人都有能力购买,公司还赠送了千元产品和旅游福利,真心让家人受益。
第四,贴身科技 呵护健康。科技能量融入了日常生活,能量毯使用非常方便,在一躺一睡间调理身体,轻松无负担。当下即使开空调或电扇,也不影响使用(能量毯通宵开22–26度),只是部分需要调理身体的,开50度左右调理一小时后,和汗蒸后注意事项相同。
我所讲的这4点,馆里的家人都比较认可,也是他们自动购买的主要原因吧。
以上是我的分享。我相信能量毯会让更多家人受益,也会让馆长们在传播健康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馆长简介:李晓华 退休公务员 1962年5月4日出生,中共党员。(从事共青团、妇联、人事、纪检、老干部管理工作36年,曾被县、市政府记功、获省级优秀女干部和三八红旗手称号)从湖南省岳阳市公路系统退休后回故乡平江县定居,现从事健康观念和生命课程学习。
以下是她与中威电气石汗蒸馆结缘的故事自述:
五月,总带着温暖的余韵,也承载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2013年5月下旬,在良医陈医生的慧眼指引下,我开启了一场对抗体内寒冰的“升温调理”之旅。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份温暖不仅让我远离了医院的阴影,重获健康,更点燃了我成为一名传播健康观念志愿者的热情。在这即将步入六月的夜晚,为纪念这段不平凡的旅程,我首次分享十三年前后的对比照片与心路历程,希望能给与我境遇相似的朋友带来一丝启迪:升温,或许正是那把被我们忽视的健康金钥匙。
一、寒凉蚀骨:前半生的冰冷印记
冷和寒,像两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直伴随着我的前半生。童年的记忆里,幼年丧母缺失母爱的缺憾,在凛冬的夜晚化作刺骨的冰冷。我常常缩成一团,躲进被窝里,靠着自己哈出的微弱热气,许久才能勉强暖过来。这份刻骨的寒意,仿佛预示了后来的命运。
噩梦始于1989年10月11日凌晨:前胸后背撕裂般的剧痛让我大汗淋漓,急诊诊断为“胆心综合症”(胆囊结石引发心脏早搏)。自此,打针、吃药成了家常便饭。然而,这只是漫长求医路的序章。1993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腹部剧痛导致休克。省医院的抢救手术揭开真相——宫外孕大出血,3000CC的鲜血输入才抢回一命。但这远非终点。胆囊结石、多发性子宫肌瘤、声带息肉……接踵而至的疾病又让我经历了三次手术台的无情切割。胆囊和子宫,两个重要的器官,永远地离开了我。
二、迷失与绝望:越治越糟的怪圈
我天真地以为,上大医院、找知名专家、手术切割能斩断病魔。现实却残酷地嘲笑了我。身体非但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极度怕冷、疲惫不堪,更可怕的是,从颈部到额头的皮肤竟变得异常黝黑。北京协和医院的诊断冰冷地落下:“席特瓦氏黑变病,目前国际上尚无对症治疗的药物”。悲观失望至极,只能依赖医院,每年3-5次的住院成了固定节目,同事们甚至戏称我为“市一医院的副院长”。巨大的困惑与绝望笼罩着我:名医、良药、重金,为何换不来健康,反而病越治越多?对医院和治疗,我已心生厌倦。一次次的手术台上,医生冰冷的手术刀在身上划来切去,深刻体会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感。无奈之下,调头转向了针灸物理治疗。
三、冰封的真相:遇见转机的曙光
幸运的是,为我针灸的陈医生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习型医者。调理两个月后,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所有的病症,根源都在于寒湿气已深层侵入身体,就像个‘固化的冰团’!不把冰融化,身体永远无法真正好转。”她不仅道破了玄机,更为我指了一条明路——在继续针灸的同时,结合“升温调理”,并推荐了中威电气石养生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开始了“升温之旅”。神奇的变化悄然发生:一周后,久违的舒适感隐隐回归;一个月,精力体力开始爬坡;半年后,竟奇迹般地远离了住院部;一年后,脸上那顽固的黝黑竟开始褪色;到第五年,皮肤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白皙。至今十三年过去,医院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我终于重归健康人的行列
四、溯本求源:寒湿的来龙去脉
病痛不会凭空而来。通过在“大春之道”等健康平台的学习和反思,我终于拼凑出体内寒湿肆虐的因果链:
童年伏笔:一岁半的秋天,我曾从桥上翻落河中;两岁半的寒冬,又跌入屋前冰冷的鱼塘。幼年这两次严重的寒凉侵袭,早已为体质埋下隐患。
经年累月:自初潮起,剧烈的痛经就如影随形,每次必须依赖止痛药才能熬过。常年怕风畏冷,秋冬季即便裹紧被子,双脚也常常彻夜冰凉。
习惯叠加:成年后酷爱凉拌菜,工作后频繁熬夜加班,进一步损耗阳气。
手术重创:宫外孕手术时腹腔打开长达四个多小时,寒气长驱直入。接连不断的其他手术和大量输液(吊针),更是雪上加霜,如同不断给潮湿的木头浇水。
“木头潮湿才会长木耳。不解决根本的潮湿问题,摘掉木耳,它还会再长。”我的身体正是如此——持续的寒湿环境,才是百病丛生的温床。恶性循环:特别是38岁切除子宫后,身体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排毒通道,直接导致了毒素淤积、皮肤黑变病的爆发。
五、核心警示:宫寒的致命链条
我的经历,尤其清晰地勾勒出女性“宫寒”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它最初表现为剧烈的痛经;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像宫外孕这样的凶险急症;持续发展,会诱发多发性子宫肌瘤;最终,我不得不在38岁的年纪就失去了子宫。这一连串的打击,核心都在于身体深处那驱之不散的寒凉!这血泪教训,无比深刻地印证了提升身体基础温度、驱除寒湿的极端重要性。
六、温暖的回响:从受益者到传播者
十三年的坚持,融化了体内的“冰团”。升温调理为我打开了排毒的大门,让淤积多年的寒湿酸毒得以排出,从根本上改善了体质,提升了免疫力。
我深深感恩陈医生的明断和感谢电气石汗蒸带来的温暖新生。正如谚语所说:“经过严冬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如今,从工作岗位退休,叶落归根。目睹故乡许多亲朋仍在病痛中迷茫求索,或困于亚健康却难改不良习惯,我心急如焚。因此,我接手了小姑子的电气石汗蒸养生馆,由原来被戏称的“医院副院长”成为了一名养生馆长。我愿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健康观念的普及和升温调理的推广中去。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持续学习所得,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那些与我曾经一样被寒凉困扰的人们,找到那把属于自己的健康金钥匙,拥抱更有活力、更幸福的人生。
来源:纽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