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菜篮子”串起产业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8:18 1

摘要:9月25日,菏泽日报刊发《“菜篮子”串起产业链——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报道我县南赵楼镇甄庄村依托绿禾农业搭起一二三产融合桥,200多个蔬菜大棚、日均3万份营养餐、100公里供应链,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9月25日,菏泽日报刊发《“菜篮子”串起产业链——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报道我县南赵楼镇甄庄村依托绿禾农业搭起一二三产融合桥,200多个蔬菜大棚、日均3万份营养餐、100公里供应链,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菏泽日报原文】

近日,在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的蔬菜大棚里,工人正在将刚采摘的黄瓜、番茄搬上冷链运输车。这些新鲜蔬菜,3小时后就能送达郓城县多所中小学的食堂。从一个单一的养殖场,发展成为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典范,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正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实践,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一产筑基:绿禾农业构建多元生态体系

以往单一的养殖产业,如今已成为多元农业生态体系的坚实基础。走进甄庄村,绿禾农业打造的生态循环体系令人印象深刻: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经过科学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料厂的优质原料。在有机肥生产车间,现代化设备有序运行,猪粪等废弃物通过发酵、除臭、粉碎等工艺,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这些肥料不仅用于育苗工厂和200多个蔬菜大棚,还实现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绿禾农业负责人张庆涛介绍。

育苗工厂内,采用智能温控技术培育出的幼苗健壮整齐,为蔬菜大棚持续供应优质种苗。大棚里,工人严格把控播种、施肥、浇水和采摘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出绿色、安全的时令蔬菜。村民武有格一边擦汗一边说:“在这儿干活,每月能挣5000元左右,还能学到种植技术,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与此同时,酱菜加工厂为农产品深加工开辟了新路径。新鲜蔬菜经过腌制调味,不仅延长了保质期,还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二产赋能:绿禾餐饮打通产销衔接关键环节

凌晨4点,满载新鲜蔬菜的运输车从种植基地驶向绿禾餐饮中央厨房。在这里,厨师们将这些食材加工成日均供应超3万份的营养餐食。为确保食品安全与品质,绿禾餐饮建立起全链条质量检测体系,从原料农残检测、加工过程监控,到配送温度记录,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针对学校、医院等不同场景需求,公司已研发推出12类标准化营养套餐。

“我们与20多家单位建立了订单合作关系,种植基地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品种和规模。”张庆涛表示,这种“以销定产”模式使农产品损耗率降至8%以下,农户收入稳定性提高了40%。

三产拓展:供应链体系激活产业新动能

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山东博旭供应链公司构建起覆盖周边100公里的物资供应网络。仓库中,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生活物资分类贮存,专业配送团队每日发车50余班次。“我们为300多家商超、学校等单位提供配送服务,最快2小时内即可送达。”张庆涛介绍,公司打造的数字化订单系统,将农产品从采摘到上架的周期压缩至12小时。供应链体系的完善不仅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还带动了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三产融合的成效通过一系列数据清晰显现:甄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在绿禾餐饮工作的张景昶曾经常年在外务工,如今每月在家门口稳定收入4200元。“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收入还比以前高。”他说。

甄庄村的实践生动证明:当“一二三产”如齿轮般紧密咬合,乡村振兴的巨轮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稳健前行。近年来,郓城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培育设施蔬菜、芦笋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3.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1万亩,拥有日光温室大棚6800余座。“好郓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已吸纳40家企业、130个产品,“郓半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36个村获评省级乡村产业名品村。

来源:郓城县广播电视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