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等院校提升育人实效的模式选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6:29 1

摘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持续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格局,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农业院校作为培育高水平农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以第二课堂建设为契

转自:黑龙江日报

□鲍程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持续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格局,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农业院校作为培育高水平农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以第二课堂建设为契机,高质高效地开展耕读教育,可为培养“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新型农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高校可通过打造“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构建“田野课堂”的育人模式、营造“文体参与”的育人生态等手段,助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拓宽校外平台,打造“内外联动”的教学实践平台。新时代下的第二课堂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综合育人的重要任务。学校打造校内教室“教学化”和校外基地“育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验室、现代农业企业建立稳定合作,通过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现代化农场、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实训,了解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和高新技术应用,将最新科研成果直观转化为教学资源,保障耕读教育得以实施的物理空间和资源支撑。同时,学校应支持学生成立农业创业团队,如涉农专业学生可开展有机蔬菜栽培、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直播电商等创业实践,并通过开展耕读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的方式,将耕读教育与双创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增设第二课堂,构建“田野课堂”的融合育人模式。“第二课堂”是对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系统嵌入耕读教育模块,开设耕读教育和农业核心通识核心课程,从思想和理论上奠定基础。将耕读元素融入已有的专业课程,增加实验课和实习课的课时比重,要求学生参与到农业生产环节。同时,推行“课题式”“项目式”教学,将传统课堂延伸到试验田、智慧温室、产业园等“耕读教育基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实验报告、实践操作和课外实操等作为重要考核依据。可为学生创建“耕读教育成长档案袋”,用于记录参与的耕读实践活动,获得的技能认证,可作为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让无形的成长变得“有形化”。将“田野课堂”打造为农业高校教育阵地的“第二课堂”,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社会使命感。

厚植“三农”情怀,营造“文体参与”的多元育人生态。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耕读教育的“魂”,旨在塑造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精神品格。高校要将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生产劳动体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举办“农业嘉年华”“美食节”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学生耕读社团,通过以农学院、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为主的涉农学科学生成立专业文化社团,吸引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知耕读教育。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支教支农、驻村实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最基层的需求和发展,观察国情农情,激发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同时开展“课程思政”与耕读结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敬畏自然、服务人民的耕读精神,实现价值引领。

农业院校用“第二课堂”的方式,引领学生对农业方面核心技术攻坚克难,促进“科学育种”“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进步在国际上的贡献率,稳固农产品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话语权。农业高等院校的耕读教育应当依托地域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优势,拓宽农村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思路,将传统的“耕读传家”精神与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打造“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践平台贯通联动、文化价值浸润滋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掌握过硬实践技能,同时心怀“三农”、具有深厚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农业人才,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在乡村一线的土地上书写成长成才的篇章,让“科研成果”长在“大地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