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因为Windows 11的某个“智障”改动而血压升高,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无论是莫名其妙变慢的开机速度,还是那个强行让你多点一下的右键菜单,这个我们曾经最熟悉的操作系统,正变得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难用。
如果你因为Windows 11的某个“智障”改动而血压升高,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无论是莫名其妙变慢的开机速度,还是那个强行让你多点一下的右键菜单,这个我们曾经最熟悉的操作系统,正变得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难用。
很多人把这归结为BUG或是工程师水平下降。但要搞懂Windows为什么会“堕落”至此,你必须先明白一个扎心的事实:对于今天的微软来说,Windows这个操作系统本身,已经成了一门不怎么赚钱的“公益事业”。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微软官方发布的2024财年的财报:
微软总营收: $2365.84亿 美元
智能云 (Intelligent Cloud): 营收 $1023.21亿 美元 (占比 43.2%)
生产力与业务流程 (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 营收 $783.69亿 美元 (占比 33.1%)
两大巨头合计: 这两项业务加起来的营收占比为 76.3%,是绝对的业务核心。
Windows业务总营收: $222.53亿 美元 (占比 9.4%)
其他业务 (包括游戏、硬件、搜索广告等):加起来约占 14.3%。
你看,光这两大“新贵”加起来,就占据了微软总收入的76%以上,是CEO纳德拉每天醒来最关心的“现金牛”。
那我们天天打交道的Windows业务呢?它被归在一个叫做“更多个人计算” (More Personal Computing) 的部门里。2024财年,Windows业务的总营收(包括个人版和企业版)约为253亿美元,只占了微软总收入的区区9.4%。这点钱,在Azure和M365这些巨无霸面前,基本上就是个“零头”。
当公司的战略重心全部转移到这两大业务上时,Windows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它不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头牌,而更像一个负责拉客、引流的老鸨。
一旦你看懂了这个财报结构,你就能理解微软内部的“权力变迁”了。当一个业务的收入贡献只有10%时,它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和资源倾斜程度可想而知。Windows的“新工作”,必然不再是服务好用户,而是要为那两个占了七成以上收入的“金矿”业务去引流和铺路。
很多老用户都感觉,这个变化的转折点,似乎是从印度裔CEO萨提亚·纳德拉上台后开始的。网上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吐槽,说自从“三哥”主导了微软之后,整个公司的产品文化就变了味。产品好不好用、稳不稳定不再是第一位,重要的是KPI好不好看,PPT能不能写得漂亮,能不能给领导的业绩添砖加瓦。
在这种“KPI思维”的统治下,Windows身上那些令人恼火的“烂”,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系统为什么越来越臃肿,还捆绑一大堆你用不上的软件?因为负责Teams、OneDrive、Xbox的部门,他们的KPI就是要增加用户量。把自家产品直接“钉”在你的操作系统里,无疑是完成KPI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至于你的C盘够不够用,电脑卡不卡,那不归他们管。
系统的更新为什么总翻车,Bug越修越多?因为微软早在几年前就把专业的内部测试团队给大批裁撤了。他们觉得,养着那么多测试工程师太贵了,远不如让全球几百万乐于尝鲜的Insider用户来“免费”测试。于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用户,都成了新版本上线前的小白鼠。这种“把用户当代价”的做法,充满了咖喱味的管理方式,却也让Windows的稳定性彻底沦为了笑话。
至于那些反人类的UI改动,更是这种KPI文化的产物。它不追求用户的操作效率和习惯,而是服务于某个高管“引领行业”的野心,或是为了在界面上塞进更多推广自家服务的功能入口。
所以,Windows越来越烂的真相,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战略问题。当它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服务好你这个用户,而是想尽办法把你变成其他付费业务的“流量”时,它的体验注定会被无情地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它所有的“烂”,都是在“不赚钱”这个前提下,为了完成新KPI而做出的“最优解”。只是这个解,让我们这些老用户用得特别憋屈罢了。
来源:小萱科技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