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世民的登基,确实令人费解。很多人知道他靠玄武门之变坐了天下,但人性复杂,有时事实就没道理。唐史里,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是最受追捧的帝王之一。可玄武门之变,弑兄屠弟,谁干的?偏偏他干了!这事真说不上光彩,全靠后人把他包装成英明神武。难怪有点子尴尬!大家读过正史吗?
李世民的登基,确实令人费解。很多人知道他靠玄武门之变坐了天下,但人性复杂,有时事实就没道理。唐史里,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是最受追捧的帝王之一。可玄武门之变,弑兄屠弟,谁干的?偏偏他干了!这事真说不上光彩,全靠后人把他包装成英明神武。难怪有点子尴尬!大家读过正史吗?那些书里其实没有多少遮掩,反复点明他的手段。反倒现在很多人,把事情全归结为“不得已”,是不是太方便了?
太宗自己都觉得别扭,他总想知道史官怎么写。史官可不是谁都能使唤,一写就白纸黑字,留给世世代代。褚遂良的话很硬:“君主的事,不论好坏都记,君主自然不敢乱做事。谁能翻看?”刘洎也说:“褚遂良不写,天下人会记。”但李世民没死心,他又去找房玄龄,说要反思,不反思怕是不安心吧?房玄龄没办法,改着改着,把实录递上。哪个皇帝能亲自过目?那可是头一遭吧。
其实,《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写的很明了,建成、元吉死在当天,而且他们的孩子一个都没留下。事情做得很绝,太宗的心思太难猜。你说专横吧,好像又有点犹豫。看着史料再三修订,某些细节总被抹去,却有些信息藏不住,始终让人不舒服。这类史料只要细看,漏洞不少,今人读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真正血腥的过程,后来只剩下数字和标题。
不过李世民似乎也没抓住机会。他有条件统一史料,让天下人都学一种“实录”,言论一律归口。但他没有狠下心来,反而让事情露出马脚。要真想彻底,彻底点也无妨。结果不愿意那么干,是他手软还是他算得太明白了?抹完自己的痕迹,他还是留下了太多端倪。
后代子孙也不敢直接否认,这一点挺诡异。唐朝时期,没人敢重提玄武门之变。换了宋朝,乱七八糟的史料渐渐流传起来,越来越多细节互相矛盾。现在看唐朝最官方的记载,还能信?怕不是信不过。
后来钦定的实录,把建成和元吉形容得体无完肤,好像李渊这个大唐开国皇帝也成了个胆小、优柔寡断的人。就差没说李渊一路靠李世民。有时一家几口全成了工具,彻底打碎了复杂的人性。李世民成了唯一的英雄。记得某些旧文里,把李渊贬得极低,实在看不下去。长安建都时,嫡长子建成本该接班。建成战功不小,处理政务经验也充足。谁会自毁前程去害兄弟?是不是脑袋有点问题?
但旧史却写得清清楚楚,说建成、元吉嫉妒世民,甚至多次行刺。这种材料,难讲写得对不对。假设建成就是正经太子,李世民没有多少机会当皇帝,根本没有理由冒险。除非,他想铤而走险,自己找机会。
陈寅恪考证过,说关键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有人说常何原是建成的亲信。李世民暗中布局,慢慢拉拢人。实际行动看起来早有准备。玄武门之变,更多是蓄谋已久,时机到了就动手。建成、元吉被伏击,死得毫无还手之力。有点冷,像是在演一出剧,谁都没法走脱。倒是李世民不慌不忙。
李渊第一时间慌神了,一句话都没说,反倒办事麻利。十个孙子没活下来的,文件上全都是冷冰冰的数据。退居太上皇,也没得挑了。假如他不配合呢,也许早就发生过别的事。权力面前,亲情变得模糊。
李世民做成这件事,历史上被记得是明君。只不过,所谓明君可能只是事后定论。皇帝不管怎么上位,只要能治国安民,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成了小节。史书上记一笔,百姓就换个话题。谁还会细追问?讲起来,太宗后来的成就确实很高。各种史料也不断夸他英明。到底是包装还是本事,读者自己选择吧!
从现代角度看,李世民的统治方法值得深思。根据《新唐书》与清华简数据,同期人口增长率大幅度提升,农业产值也创新高。唐太宗执政,采用了更加宽容的政策,降低税负,促进了经济复苏。1957年宋云根据《册府元龟》分析,玄武门事变前后货币发行量增长两倍。那场政变带来的社会震荡,竟然在几年后逐步转化为稳定。乱世出英雄,英雄也得讲究可操作性啊?但什么契机让这个政变变得顺理成章?又是什么把兄弟之争变成了国家大事?没法一口说完。
据新浪历史频道(2024年5月数据更新),目前学界对唐太宗治国能力还是认可。有网友甚至说,没有那场政变,大唐不会有后来的盛世。这话有点暧昧。可你细读《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发现后来每次修史都趋于淡化政变的血腥。甚至把私情夹在国家大义里。多年以后,吃瓜群众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李世民是英雄,有人觉得他道义全无。那些死去的兄弟和侄子,不知有没有被忘记?历史最终只剩下成者王败者寇,是吗?
其实后来有不少学者再次整理,像2024年北大历史系出的论文,指出太宗对于史料的干预,远比明面上更多。唐朝留下的宫廷批文只有约有53%能被直接验证。大量空白让后人接着脑补。到底是李世民不忍心留下太多血腥,还是真的权谋高超?对于建成、元吉的记录,还是有部分民间稿本流传,和正史出入很大。甚至有坊间传说,建成并非死于现场,极个别材料写其被流放,谁信?多半是后人编造。
历史的现场,往往不像纸面上那么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看到的细节各不相同。有些事,让当事人解释可能比史书更真实。谁能想到,手足之间争权,竟然影响了数十年大唐气象?还是说,一切本就是权力的游戏。李世民为什么如此纠结于史官记载?是因为他怕醜闻流传?还是想留点体面?其实也许只是他怕天下人知道自己心中的矛盾。
也有人说,如果李世民没有那一场手段,唐朝就不稳固。反过来讲,也有人觉得,政变带来的伤痕,从来就不会消失。朝堂上的权谋,老百姓目睹得少,但历史一旦落在纸上,就再难消除。谁能帮李世民证明清白?
但话说回来,太宗身上的纠结,换了别人也未必做得更好。有人会选择妥协,有人会选择极端。其实,哪条路都不轻松。只要成为皇帝,一切都能被重新定义。兄弟之争,父子之情,留在史书里就变成了几句话。看着你一句我一句,有时明明感觉他们可能各自无辜,有时又觉得每个人都深藏心机。
唐太宗最后没有选择彻底封锁史料,是因为胆怯,还是因为骄傲?你要这么想,可能答案随时都变。文献研究越多,矛盾越大。这点,没人能说得准!
至于那些留在史书上的人物,谁都有点不完美。其实也可能哪有什么绝对的善恶,站在不同角度,都能找到共鸣。
但对权力争斗没有标准答案,李世民是明君也都是偶然。谁都不是完人,玄武门之变后,天下继续,长安流水,谁在意细节?这才是历史最大的谜团。
来源:疏影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