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漠和洪水,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不太搭边,是吧?可这事儿偏偏就在中国西北真实发生着,还不止一年两年。历史经验不断被刷新,边疆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有人曾以为天下无解,实际上有些工程竟然真的能让黄沙变绿草,真不是吹牛!
沙漠和洪水,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不太搭边,是吧?可这事儿偏偏就在中国西北真实发生着,还不止一年两年。历史经验不断被刷新,边疆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有人曾以为天下无解,实际上有些工程竟然真的能让黄沙变绿草,真不是吹牛!
内蒙古黄河几字湾一带,风水也不见得都好。人们传说这里草原很广、资源多、牛羊满坡,但每年春天冰雪消融,有个大麻烦就来了:洪水。这些看着本该让大地复苏的水量,反而成了沙漠的灾难。为什么?这里的河流结冰,凌汛来时,上游的冰块聚集,河道变窄,水流堵在狭窄处。水位暴涨,冰块与泥沙混杂,最后冲入被称为“沙漠”的大空域。你以为沙能一下子吞掉所有水分?其实不然!
水泼在沙堆上,一点点慢慢渗下去才行。洪水汹涌突如其来,没什么时间让沙渐渐吸收,结果就是水在沙漠表面横冲直撞,冲刷阵地,漫无目的地寻找出口,到处乱窜。有人拿盘子一盆水泼沙堆试过,不信你也试试?大部分水直接流跑了,剩下的沙还是干的,是不是很意外!
沙漠里的洪水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来区域空旷,不像平原有树木、村庄挡着,水势很难被控制。二来沙土松软,水一过就带走表层,一大批土地被冲刷得连原有的植被都剩不下。我国北疆那些种牧区,每年洪水和沙尘暴轮流上场,看着心烦,老百姓怨声载道。不是说沙地里住人简单,动不动能被黄沙卷走牛羊。
洪水、沙尘暴这两道大难题,在黄河冲击下变成了恶性循环。春季冰凌已成为气候灾害公开数据里的常客。据央视2024年一则报道,今年内蒙古杭锦旗凌汛再度扰民,民众自救、政府调度,还是难彻底根治。这个问题,每年都有人讨论,工程师也不停琢磨出路。
政策层面其实早就有思路,黄河凌汛期间,那些多余的水是不是能有更聪明的安置办法?而且沙漠问题需要人治,不能全靠天意。20世纪起,类似“引黄入沙”的构想被反复提上议程,而到201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附近的实验性治理工程终于动工。
引黄入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把黄河那些即将变成洪水的水,在出大事之前引流到沙漠低洼处。这样既减少洪水风险,也能让沙漠获得水分和养分。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黄河下游水量,但最新的数据证明,实际上这些“洪水”本来就没准备流到下游,堵在上游变成灾难而已,现在分流到沙地,反而增加了整体水资源利用率。
不是每种水都能在沙漠里待住。黄河水泥沙含量高,流入沙漠后不仅能带来水分,还能顺便“肥”土。泥沙混合物沉积在沙漠表层,逐渐改善土壤结构。生态学家在小规模实验后发现,水和泥沙混合进沙漠一区,再加上后续人工种草,不用几年植被覆盖率就能提升20%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都见证过这样的案例,官方数据显示,2016-2023年期间当地绿化面积翻了一倍!
这些数据让西部百姓真切体会到“荒漠变绿洲”的初步乐趣,事情没那么复杂,不过也没想象那么梦幻。你若说未来全都能绿化,现实是,部分工程区域,三年水流不稳又见返沙。工程师承认,生态循环不是一次成功,水流、泥沙、种草、土地盐碱变化都很复杂。气候一变,工程又要调整。
但大方向没错,把黄河的多余水引进沙漠,不仅减少了凌汛灾害,还造出了一批新牧场。村民们每年看到自家地里绿芽冒出来,有点小激动。最新一次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当地新绿地的产草量提升了50%,牧民给家畜加餐的机会也多了。有人觉得增长有限,有人满意眼下已经很惊喜,这两者哪一种对头?
再看旅游业的发展。原本以为沙漠无人问津,有了绿洲之后,杭锦旗周边草原景观吸引了一批游客。官方和商家都说这是政策引导的成果,其实现场采访得知,很多百姓自己也在主动参与绿化种植。羊群增多带来的收益,小店开张赚了零花钱,各种变化让大家尝到甜头。
不要以为这事就此完美。实际上一部分调水区域出现了盐碱化和土地返贫,研究团队不得不定期调整引水量和土壤改良方案。老百姓盼着田地变成永久牧场,但有人私下说,水多了也不是好事,尘沙和盐碱一起来,还是麻烦。工程的持久性就成了新难题。
外界有观点认为,这类治理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广的沙漠区。鄂尔多斯融媒体中心发布的分析文章称,“库布其经验”是世界荒漠化治理新样本。但看实际数据,库布其样板区绿化增速虽快,部分边界带依然返沙,完全复制是想当然。
这点无人否认。不过相较于别的国家耗巨资打井种植,中国这种把洪水灾害变废为宝的做法性价比高得多。资料显示,国外类似项目基本都折戟沉沙,只有少部分地区实现了绿地增长。近十年,国内沙区耕地开发面积提升速度全球前列,靠的是一套独特的水土配置体系,与传统治沙完全不同!
但如果说只靠国家基建“强”就能治住沙漠,数据告诉你未必这么简单。工程师要与时俱进,手里有技术和系统,但气候难测,一场大旱或极端凌汛可能又把成果变回原样。相互矛盾的观点并不少,这事很难一锤定音。
有些学者认为,以后水资源利用还得多设计些灵活的小流域工程,不宜盲目扩大大规模引水,否则风险也在增大。可国土治理部门又表示,没有哪种方法能完全一劳永逸。治理平均每公顷花费上万,成效是有,但没到可以大肆宣传“绿化进展最快”的程度。
回过头来看,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总是各说各话,没有完美标准。但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沙区牧民的收入增了,生活便利也多了,从短暂结果来看,工程改良是成功的。能不能长期坚持,还有得讨论。
不过放眼未来,这些新绿洲和高效减灾工程,让我们确实看到人与自然博弈的可能。治理沙漠,争夺水源,大家都在摸索。道理其实很简单,沙漠不再只是荒凉绝地,人人都能有点自己的追求和憧憬。
这事儿挺复杂,没啥绝对答案。工程在继续,变化也在继续。能做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清。沙里能流洪水,洪水能养绿地,这种反转大概就是现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神奇日常”吧。
来源:晴天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