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海燕” 到 “桦加沙”:菲律宾与台风的持久战为何难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3:00 1

摘要:2025 年 9 月,台风 “桦加沙” 像一头失控的巨兽,裹挟着 315 公里 / 小时的阵风与 3 米高的海浪,狠狠扑向菲律宾吕宋岛。当布拉干省的村庄被洪水淹没时,当地居民才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耗资 7700 万比索(约合人民币 970 万元)的防洪堤,竟是

2025 年 9 月,台风 “桦加沙” 像一头失控的巨兽,裹挟着 315 公里 / 小时的阵风与 3 米高的海浪,狠狠扑向菲律宾吕宋岛。当布拉干省的村庄被洪水淹没时,当地居民才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耗资 7700 万比索(约合人民币 970 万元)的防洪堤,竟是只存在于政府文件中的 “幽灵工程”—— 审计部门调查显示,这里连一块混凝土都未浇筑。邻近省份另一项 5500 万比索的防洪项目,同样沦为 “纸上空谈”。台风过境后,200 多间房屋倒塌,渔民曼努埃尔的渔船第三次被冲毁,他对着镜头嘶吼的那句 “我们的救命钱去哪了?”,道破了菲律宾与台风持久战 “难赢” 的核心困境。

从 2013 年的 “海燕” 到 2025 年的 “桦加沙”,12 年间菲律宾每年要迎接约 20 场台风或热带风暴,每年因强台风造成的损失平均超 10 亿美元。这场持久战之所以屡屡陷入被动,既是地理宿命的束缚,更是政府应对失灵、制度漏洞百出的必然结果。

如果把西北太平洋比作 “台风工厂”,那菲律宾就是这个工厂最 “近” 的出货口 —— 它刚好挡在台风向西移动的必经之路上,就像一块放在风暴路径上的 “海绵”,自然成了台风的 “首选打击目标”。

具体来说,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堪称 “先天不利”:它地处热带,周围海域水温常年超过 26℃,而这正是台风生成的 “能量源泉”;西北太平洋每年生成的台风中,约 75% 会朝着菲律宾方向移动,就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更糟的是,菲律宾中部的米沙鄢群岛没有高大连绵的山脉,就像一道没关紧的 “大门”,让台风能长驱直入,把狂风暴雨一股脑倾泻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平原。

气候变暖更让这头 “风暴巨兽” 变得愈发凶猛。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数据显示,近 20 年登陆菲律宾的超强台风比例较上世纪增加 23%,台风带来的单日降雨量纪录不断被刷新。2025 年 “桦加沙” 登陆时的阵风强度,更是创下近十年新纪录。而近 20 年来,已有多个台风因对菲律宾造成毁灭性打击被 “永久除名”——2006 年的 “榴莲” 导致菲律宾 1300 多人死亡,农业损失超 2 亿美元;2009 年的 “凯萨娜” 引发严重洪水,造成 700 多人死亡,马尼拉约 80% 区域被淹;2013 年的 “海燕” 更是成为 “噩梦代名词”,直接导致 6190 人死亡,损失达 140 亿美元;2021 年的 “雷伊” 则摧毁了菲律宾中部大量房屋,造成超 400 人死亡,这些名字如今都已从台风命名列表中消失,成为菲律宾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

如果说地理是 “先天不足”,那政府应对能力的薄弱,就是让灾难损失成倍放大的 “后天缺陷”—— 就像给一艘破洞百出的船配备了不称职的舵手,在台风这股 “巨浪” 面前,自然不堪一击。

2013 年超强台风 “海燕” 来袭时,菲律宾气象局仅提前 24 小时发布最高级别预警,且未通过社区广播、短信等渠道全覆盖传递 —— 莱特省塔克洛班市约 40% 居民根本未收到撤离通知,最终遭遇 5-6 米高的风暴潮,沿海 1 公里内建筑全毁,6190 人死亡、1785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40 亿美元,占当年 GDP 的 3.5%。

灾后救援的混乱更像一场 “闹剧”:政府粮库的救灾粮被官员倒卖,比科尔地区的临时浮桥因偷工减料断裂,导致 3 名运送药品的士兵沉入河底,价值 200 万比索的物资报废。十二年后的 2025 年,这样的悲剧仍在重演。台风 “韦帕”“范斯高”“竹节草” 三连击期间,菲律宾减灾委员会的应急指挥中心因断电陷入瘫痪,36 小时内无法与重灾区宿务市取得联系;马尼拉贫民窟的疏散工作毫无规划,约 8 万名灾民被迫在暴雨中露天等待转移,12 人因失温死亡,就像一群被遗弃在风雨中的孩子。

更严重的是资金监管的 “全面失守”。审计部门披露,2010-2020 年间,35% 的灾害救助资金被挪用 —— 部分官员将款项投入房地产,还有人用救灾款购置豪华轿车。这直接导致全国仅 40% 的避难所能达到抗台风标准,且大多缺乏应急食品和药品储备;政治家族对地方资源的垄断,更让防灾措施沦为 “纸面计划”,部分省份将防洪资金投入选举,这些地区的台风受灾损失较其他地区高出 67%,就像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制度性缺陷下,台风对菲律宾经济的摧毁,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反复切割着这个国家的 “经济命脉”—— 尤其是作为支柱的旅游业与制造业,屡屡遭遇 “断链之痛”,恢复起来难如登天。

旅游业的损失最为直观。2013 年 “海燕” 袭击后,长滩岛所属的中部旅游区遭受毁灭性打击:机场跑道损毁、酒店坍塌,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被撕得粉碎。2013 年 11-12 月损失旅游收入 4.2 亿美元,1.2 万家旅游商户停业,3.5 万名从业者失业。2025 年 “韦帕” 单台台风就造成旅游业损失 19.2 亿比索(约合人民币 2.4 亿元):宿务市拥有 300 间客房的马可波罗酒店因屋顶被掀翻停业 1 个月,损失营收超 800 万比索;薄荷岛巧克力山景区栈道被洪水冲毁,日均 5000 名游客无法进入,直接损失 1200 万比索。2024 年台风 “桃芝”“天兔”“万宜” 三连击时,长滩岛更是连续 15 天无国际航班抵达,酒店入住率从 85% 暴跌至 12%,岛上 3000 多家民宿中有 80% 因资金链断裂倒闭,直接损失达 3.8 亿美元,相当于该岛半年的旅游收入总和。

制造业的 “断链” 则像多米诺骨牌,影响波及全球。2011 年台风 “纳莎” 袭击吕宋岛制造业中心时,300 多家电子元件工厂因洪水浸泡停产,全球智能手机摄像头供应链中断,直接损失 3.5 亿美元;2025 年 “桦加沙” 导致吕宋岛北部断电两周,马尼拉大都会 12 家汽车零部件工厂被迫停产,仅丰田汽车菲律宾公司就损失订单 5000 辆,直接产值损失超 12 亿比索,不少海外车企因此面临零件短缺的困境。

而民生层面的创伤更像一道 “旧疤”,每次台风来袭都会被重新揭开。每场强台风后,菲律宾约 20% 的受灾家庭陷入贫困线以下:萨玛省渔民重建一次渔船需 5 万比索,相当于半年收入;马尼拉贫民窟居民每两年就要花 3 万比索重修被台风摧毁的铁皮屋,这一支出占其年收入的 30%。农业领域同样难逃厄运,每年因台风损失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8%,相当于 200 万人一年的口粮;2021 年台风 “雷伊” 导致农业损失达 3.2 亿比索,2025 年 “韦帕” 则造成 4600 余名农民受灾,6000 多公顷农田被毁,即将成熟的稻谷在洪水中腐烂,让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在这场艰难的持久战中,中国的援助就像一把 “保护伞”,为菲律宾防风防洪提供重要支撑;而民间的自救智慧,则像风雨中顽强生长的 “小草”,展现出不屈的生命力 —— 尽管这些力量仍难以填补制度性漏洞的鸿沟,但也为菲律宾带来了希望。

自 2013 年 “海燕” 后,中国累计向菲律宾提供超 2100 万美元援助,覆盖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全链条。在莱特省,中国援建的 2.5 公里长混凝土海堤,高于当地历史最高风暴潮 1.2 米,2025 年 “韦帕” 期间成功保护 3 个沿海村庄,使房屋损毁率从往年的 60% 降至 8%,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挡住了汹涌的海浪;在比科尔地区,中国帮助修复的 12 座桥梁均采用抗台风设计,能抵御 17 级强风,灾后通行能力恢复速度较当地自建桥梁快 3 倍,让救援物资得以快速送达灾区。

技术合作更让菲律宾的预警能力 “鸟枪换炮”。中国与菲律宾联合开发的 “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将台风路径预测准确率提高至 92%,预警时间从 24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中国援建的 10 个气象监测站,覆盖吕宋岛、米沙鄢群岛等台风高发区,2025 年 “桦加沙” 来袭时,这些监测站实时传回的风速、降雨量数据,帮助菲律宾减灾委员会精准划定疏散区域,使吕宋岛撤离率达到 85%,较 “海燕” 时期提升 40 个百分点,直接减少经济损失约 2.3 亿美元。

民间层面的互助同样温暖人心。2025 年 “韦帕” 灾后第三天,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 500 顶抗风帐篷、20 万片退烧药就送达偏远岛屿,当地村民感叹 “这些物资比政府的救援来得还快”;中国企业还在长滩岛培训 200 名旅游从业者掌握应急救援技能,帮助建立 “台风应急预订系统”,2025 年通过该系统为 1.2 万名游客办理免费改期,减少旅游企业损失 3000 万比索。

菲律宾民间也在探索自救之路。塔克洛班市渔民发明 “抗台风渔船”,通过加固船身、设计可折叠桅杆,使渔船在台风中的存活率从 30% 提升至 90%;宿务省村民组建 “台风响应队”,提前储备物资、培训救援技能,2025 年成功转移全村老人儿童,房屋损毁率从 45% 降至 12%;“绿色和平” 推广的耐涝水稻品种,被洪水浸泡一周仍能结实,帮助农民减少 60% 损失,2025 年 “韦帕” 期间,种植该品种的农田损失较周边少 2.8 亿比索,让农民看到了灾后重建的希望。

从 “海燕” 到 “桦加沙”,菲律宾与台风的持久战之所以难赢,核心症结在于制度性障碍未被打破 —— 就像建房子只搭了框架,却没有砌墙,再大的风雨都能轻易侵入。正如菲律宾减灾委员会前主任罗伊・西松所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坚固的海堤,更是透明的制度防线。”

当防洪工程沦为 “幽灵项目”,救灾资金被挪用,应急指挥体系屡屡瘫痪,再强大的外部援助、再智慧的民间自救,也难以抵挡台风的反复冲击。2025 年 “桦加沙” 过境后,布拉干省村民在废墟上举着 “要制度,不要谎言” 的标语,正是对这场持久战 “难赢” 原因的最好注解。

如今,台风 “博罗依” 的阴影再次逼近菲律宾。这个国家要想在与台风的持久战中真正掌握主动,不仅需要中国援建的海堤抵御风浪,更需要重构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打破政治家族对资源的垄断,让每一分救灾款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项防灾工程都成为真正的 “生命防线”。毕竟,正如塔克洛班市重建纪念碑上的铭文:“真正的防波堤,永远建在人心与制度之中。”

来源:老麦聊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