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供阅读的文章比起来,演讲的文本其实是简单的。但普遍的观点认为,演讲比写作要有感染力。这应该是当下的感染力,在反复咀嚼的意义上,演讲是无法和写作相比的。演讲稿尽管也是写作出来的,但和文章写作比起来往往会显得单调,或者叫作不够丰富和复杂。
和供阅读的文章比起来,演讲的文本其实是简单的。但普遍的观点认为,演讲比写作要有感染力。这应该是当下的感染力,在反复咀嚼的意义上,演讲是无法和写作相比的。演讲稿尽管也是写作出来的,但和文章写作比起来往往会显得单调,或者叫作不够丰富和复杂。
诉诸听众的方式限制了演讲稿写作的边界,为了吸引听众而设计和实施的技巧,恰恰是其不如一般文章文字精练的一个元素。演讲的噱头和技巧,在文字中出现的时候就会显得肤浅。
这样的“肤浅”或者叫“简单”只是文字上的,还原到讲演的环境气氛里,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环境氛围、气场张力的因素加进去以后,表情动作的辅助有了,这些不那么复杂的文字就会生成直接的力量。这也就是除了刻意学习的需要之外,没有什么人去读演讲稿,都是看演讲、听演讲的原因。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那其实是一篇文章,他一反常态,采用的不是不看稿子的“即兴演讲”形式,而是念的稿子。那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其感染力,因为他说的全部都是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发自肺腑,没有噱头。不用调节气氛,更不用逗听众笑。内容为王,是演讲的最高准则。
演讲不仅比文章更有感染力,演讲也比写文章更难。一个演讲家可以写文章,一个文章作者则未必能演讲。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无法逾越演讲的第一关,紧张。紧张据说是在面对台下众多观众的时候人类一种古老的本能反应,会被周围全部看向自己的目光归为巨大的被围猎的危险。这种本能反应是自动的,不受理性控制。看到过一个准备演讲的人站在讲台上止不住浑身颤抖的视频,视频的题目是《他像是被电到了》。
紧张会让人局促不安,会让人将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句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演讲的第一关是克服紧张,战胜本能的恐惧,镇定下来。
克服紧张的办法有很多,最常被提及的是深呼吸。具体方法网络上有很多细致的描述,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效,可对那些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进行一步步的深呼吸步骤的人来说,则无法施行。
我觉着这时候对比法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就是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特别艰难的场景,以之为对比,现在站在讲台上就实在算不了什么了。连那样的艰难困苦都能闯过来,现在这样的问题算得了什么?
比如你曾经在风雨中跋涉着走荒野里的夜路,跌倒了爬起来,浑身泥水,又饿又累,举步维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样的记忆会让人意识到,站在台上说话其实并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演讲的恐惧在真实的生活困境面前显得非常渺小。一旦心态调整过来,声音便稳定了,思路也清晰了。讲台不再是审判台,而成了表达自我的延伸空间。
还有人建议说可以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脱光了在镜子前跳舞。这个画面会让人觉着世界不过一场穿上衣服以后的玩笑,从而不再紧张。这也许对某些人有效吧,我总觉着不如去看看宇宙的照片,去仰望一下星空。让人从宏大的宇宙空间里重新确认人生的哲学意义,再次看到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宇宙中的尘埃的事实,那一定是会对克服小小不言的紧张起作用的。
比较中规中矩的建议则是一定多争取到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反复到人前说话的练习,是熟能生巧、熟能克恐的不二法门。
据说伏尔泰说过,做一个惹人讨厌的人的秘诀就是告诉别人一切。
这是很多专家成不了演讲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在某个领域里深研多年并且多有成就的专家,如果让他上台以后他开始事无巨细地描述他的专业领域里的林林总总,也会失去大多数观众。必须得考虑到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的兴趣点,也就是你的专业领域中能和观众联系起来的某个点,从哪里入手,演讲才会不乏味。TED上的很多专家演讲,都是这么干的。那位将生命科学的著名网红专家尹烨,也是这么干的。
这其实也就是演讲和讲课的区别,讲课总是要面面俱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构成整体的局部。演讲则只能是“片面”的,抓住一点两点而不及其余。
演讲是个引子,不求全面,只求精彩。成功的吸引了观众听众的注意力以后,让他们有了情绪上的一致性以后,有兴趣的人会由此及彼地对这个领域里深入了解,就是演讲最大的成功。
很多人都强调,演讲一定要多讲故事。每两三分钟得有一个故事,不仅是为了讲述的吸引力,还因为故事可以强化记忆,将记忆一一黏附起来,让记忆中零碎的细节一直有逻辑地围绕着主题转。
故事的极致是“真人秀”,比如里根演讲中的“阳台英雄”,一个真名实姓的人站在演讲者和听众都能看见的阳台上,里根以其为具体的例证讲述自己当政之后的成就,成为美国版的榜样的力量。其巨大的成功,让这种真人到场的格式成了后续多位总统演讲的传统。
除了里根的演讲,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演讲。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温斯顿・丘吉尔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帕特里克・亨利《美国的独立》、甘地的《论不合作》、约翰・肯尼迪《我们选择登月》、埃利・Wiesel《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演讲》、伯特兰・罗素《我为何而活》、纳尔逊・曼德拉《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它们都有充沛的激情和深邃的理性,都有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价值永恒意味。
从写作的角度看演讲,演讲的词句倒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演讲的气氛,是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生动的互动。演讲是不唱歌的演唱会,是不化妆的表演,是信息与精神集合起来的传达艺术的极致形式之一种。
来源:东方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