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直播间9.9元的“秒杀好物”到手机里自动续费的小额会员,从免费试用的软件功能到充值即送的消费卡,资本用“福利”“便利”“优惠”构建起温柔的陷阱。当消费者习惯了这份“馈赠”,涨价、缩水、套路、跑路等“宰割”手段便接踵而至。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量同比增
文/保明
从直播间9.9元的“秒杀好物”到手机里自动续费的小额会员,从免费试用的软件功能到充值即送的消费卡,资本用“福利”“便利”“优惠”构建起温柔的陷阱。当消费者习惯了这份“馈赠”,涨价、缩水、套路、跑路等“宰割”手段便接踵而至。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近五成,2025年北京监测出3230家预付费企业“亮红灯”,这些数据背后,是资本“先养后宰”模式对消费者信任的持续消耗,其根源在于商业策略的精心设计、监管滞后的可乘之机与消费者心理的精准利用。
一、策略设计:资本“养宰闭环”的底层逻辑
“先养后宰”绝非偶然的商业行为,而是资本经过长期实践打磨出的标准化盈利模型。通过免费引流、价值绑定、高价收割的三步闭环,资本将消费者从“受益者”转化为“利润来源”,每一步都暗藏精心设计的商业逻辑。
(一)免费引流:用“低门槛福利”打破心理防线
1. “交叉补贴”模式的现代复制。资本延续了吉列“低价刀架+高价刀片”的经典逻辑,通过亏损性产品吸引用户,再靠关联消费盈利。惠普低价销售打印机却将墨盒价格抬高数倍,咖啡供应商免费提供咖啡机却垄断咖啡包销售,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升级为“免费APP+付费会员”“低价硬件+增值服务”,本质都是用“免费诱饵”锁定长期消费。2025年年轻人手机里平均6.8个订阅会员,多是从免费试用开始逐步被套牢。
2. “心理账户”的精准操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被资本广泛用于引流设计。社区超市“买鞋油送雨伞”的促销中,消费者将雨伞视为“额外获得”,却忽视了鞋油才是盈利核心;直播间9.9元秒杀的小商品,让消费者觉得“花小钱占便宜”,却为后续冲动消费埋下伏笔。2025年第一季度,直播电商单价20元以下商品销量同比暴涨45%,正是这种心理的直接体现。
3. “互惠原则”的情感绑架。资本通过小额善意投入建立情感联结,再转化为商业回报。公开报道显示,河南某饲料企业连续19年为合作货车司机提供免费卤面,此举换来了73%的新增订单;软件厂商免费开放基础功能,让用户产生“亏欠感”,为后续付费升级铺垫心理基础。这种“善意投入—情感绑定—商业转化”的链条,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圈套。
(二)价值绑定:用“习惯养成”构建退出壁垒
1. “沉没成本”的持续累积。当用户为免费产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数据后,会因不愿放弃已有投入而被动留存。美国“厕所大王”免费提供移动厕所,市民习惯后即便接受广告也不愿失去便利;用户在免费办公软件中积累大量文档后,为避免迁移成本往往选择付费升级。2024年有消费者反映,某云存储平台免费空间满额后,因不愿放弃多年存储的资料,被迫升级年费会员。
2. “功能梯度”的刻意设计。资本将产品功能拆解为“免费基础版”与“付费高级版”,让用户在体验基础功能后产生更高需求。在线办公软件开放免费文档编辑功能,却限制高级数据处理;视频平台允许免费观看,却用广告和画质限制倒逼会员购买。某公开披露运营数据的SaaS公司显示,当免费版导出功能限制为每月5次时,付费转化率提升了37%,印证了这种设计的有效性。
3. “预付费模式”的资金锁定。教培、烘焙、健身等行业通过“充值送优惠”吸引资金,将消费者与品牌深度绑定。2025年泉州“向阳优焙”跑路前一周,仍在推销“充500送100”活动,上千消费者卡内余额被卷走;早教机构美吉姆2024年多地关店,家长数万元充值款无法追回。这种模式用“折扣诱惑”提前锁定资金,为后续“宰割”甚至跑路埋下隐患。
(三)高价收割:用“隐形套路”实现利润最大化
1. “低价引流+高价收割”的流量变现。直播间先用“9.9元秒杀”“19.9元包邮”吸引流量,再通过“组合套餐”“满减优惠”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或冗余产品。主播刻意营造“限量”“秒杀”氛围,屏幕不断跳动“已售罄”提示,促使消费者冲动下单,事后往往发现买到的多是无用闲置。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直播带货相关投诉达7.4万件,其中“诱导消费”占比超三成。
2. “产品缩水+价格暗涨”的价值侵占。资本在锁定用户后,通过降低品质、减少分量、隐藏收费等方式变相涨价。2024年有消费者发现,某网红直播间销售的红薯粉条经检测不含红薯成分,仅为木薯淀粉制品;电商平台自营店频繁“先涨价后打折”,虚假让利骗取消费者信任。更隐蔽的是“功能缩水”,某视频平台会员取消“投屏高清”功能,实则变相逼迫用户升级更贵套餐。
3. “数据杀熟”的精准剥削。互联网平台利用用户数据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对老用户收取更高费用。有乘客反映,同一航班的舒适座位被大量锁定,普通用户需付费解锁,而新用户却能低价选座;旅游APP对高频用户显示的酒店价格,比新用户高出20%以上。这种“杀熟”行为本质是利用用户忠诚度进行定向“宰割”,2024年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62%。
二、监管滞后:资本“野蛮收割”的可乘之机
“先养后宰”模式的泛滥,与监管体系未能及时跟上商业创新步伐密切相关。法律界定模糊、监管手段不足、惩戒力度薄弱,共同为资本的“宰割”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一)法律体系的“滞后性”困境
1. 新型套路的法律空白。直播带货的虚假宣传、小额订阅的自动续费、大数据杀熟等新型“宰割”手段,往往游走在现有法律边缘。例如,主播通过“剧本”诱导购买假冒商品,因“人设营销”的法律界定不清晰,消费者维权难以举证;APP自动续费的“默认勾选”条款,虽被诟病却因未明确违法而屡禁不止。
2. 预付费监管的制度漏洞。尽管2025年《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要求预收款专户管理,但现实中资金监管流于形式。“向阳优焙”老板可随意挪用储值款填补旧债,跑路前仍疯狂吸金,正是利用了资金池缺乏监管的漏洞。2024年全国闭店跑路相关投诉达1.9万件,多数商家未执行专户管理规定。
3. 平台责任的界定模糊。电商平台对直播间虚假宣传、第三方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常以“提供技术服务”为由推卸责任。2024年央视曝光“二手旧衣变精品尾货”乱象,涉事直播间均挂靠大型平台,但平台仅下架商品了事,未承担连带责任,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二)监管执行的“碎片化”难题
1. 跨区域监管的协调障碍。资本往往通过多地注册公司、授权经营等方式规避监管。“向阳优焙”老板控制泉州、龙岩两家公司,先让龙岩公司暴雷转移视线,泉州公司继续吸金,跨区域运作增加了监管难度。当消费者维权时,甚至发现索赔对象与实际运营方不符,陷入维权困境。
2. 数据监管的技术壁垒。互联网平台的“杀熟”行为依赖算法与用户数据,监管部门因缺乏技术手段难以实时监测。某旅游平台曾被曝通过用户手机型号、消费频率调整价格,但监管部门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固定证据,导致此类行为“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2024年11月,国家市监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开展算法专项治理行动,将大数据杀熟纳入重点整治范围,正是针对这一监管痛点。
3. 小额纠纷的监管盲区。资本精准利用“小额高频”的消费特点降低维权成本。年轻人每月100多元的会员费、几十元的直播间闲置品、数百元的储值卡余额,单独维权成本远超收益,多数消费者选择自认倒霉。2025年北京监测出3230家预警企业,但因单起纠纷金额小,未能及时介入干预。
(三)惩戒机制的“弱威慑”现状
1. 违法成本低于违法收益。对“先养后宰”行为的处罚力度,远不足以震慑资本。2024年合肥查处的5起违规培训案例,罚款金额多在数万元,而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获利超百万;“向阳优焙”卷走百万资金,老板仅被列为“被执行人”,未被刑事立案。低违法成本导致“跑路—换壳—再收割”的恶性循环。
2. 信用惩戒的覆盖面不足。当前信用惩戒未有效关联资本实际控制人,老板可注销旧公司后重新注册新品牌。泉州2024年12起预付费跑路案中,仅1家被刑事立案,多数老板换个地方继续经营,信用黑名单未能形成有效约束。
3. 集体维权的渠道不畅。小额纠纷的分散性导致集体维权难以组织。“向阳优焙”上千名消费者受损,但因缺乏统一组织者,无法形成合力维权;直播带货的受害者遍布全国,跨区域集体诉讼的复杂性让多数人望而却步。
三、心理利用: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深层原因
资本的“先养后宰”之所以屡屡得手,关键在于精准捕捉了消费者的心理弱点。从认知偏差到行为惯性,从情感依赖到决策惰性,消费者的心理漏洞成为资本可乘的“捷径”。
(一)认知偏差:被资本塑造的“价值幻觉”
1. “低价等于划算”的惯性认知。消费者对“低价”“折扣”存在天然敏感,却忽视了实际价值。元气森林2024年推出的“草本清润水”,宣称添加金银花、百合,售价是普通矿泉水的4倍,但成分表显示草本提取物含量不足0.5%;直播间“19.9元包邮”的厨房小工具,实际使用价值几乎为零。这种“只看价格不看价值”的认知,让资本的低价陷阱屡屡奏效。
2. “品牌等于可靠”的信任转移。消费者往往将平台信誉转移到入驻商家,却不知资本早已设计好“责任隔离”。在知名直播平台购买的“大牌剪标尾货”,实则为二手旧衣;连锁品牌“向阳优焙”的储值卡,因商标授权问题连索赔对象都无法确定。品牌信任被资本滥用,成为“宰割”的掩护。
3. “专业宣传等于有效”的信息盲从。资本通过“专家背书”“科学术语”包装产品,制造专业假象。“高蛋白低卡”的即食燕麦杯,成本不足3元却售价12元;宣称“养胃”的饮料,实际效果缺乏科学验证,却让消费者花费上千元购买。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容易被虚假专业感迷惑。
(二)行为惯性:被习惯固化的“路径依赖”
1. “怕麻烦”的决策惰性。消费者一旦习惯某类产品或服务,往往因“转换成本”放弃改变。习惯了某视频平台的内容推荐后,即便不满广告增多,也不愿花时间适应新平台;使用某办公软件多年后,即便出现更便宜的替代品,也因文档迁移麻烦而继续付费。这种惰性被资本利用,成为持续涨价的底气。
2. “自动续费”的无感消费。小额订阅的“月付”模式,让消费者因金额小而放松警惕。15元的视频会员、8元的音乐会员、10元的外卖会员,单独看微不足道,但叠加后每月需支出百元以上。很多会员被遗忘在手机里,半年未打开仍在自动扣费,形成“无感失血”。2024年7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已明确要求,自动续费需分两次显著提示并提供简便取消选项,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规范。
3. “从众心理”的群体裹挟。当身边人都在参与“充值优惠”“会员福利”时,消费者容易陷入从众陷阱。“向阳优焙”的储值活动前总有长队,不少人因“别人都在充”而跟风;直播间“已售罄”的滚动提示,利用从众心理促使消费者冲动下单。群体压力让理性决策让位于盲目跟随。
(三)情感依赖:被设计的“需求假象”
1. “伪需求”的精准创造。资本将普通需求包装成“刚需”,制造消费焦虑。年轻人的“轻量化养生”需求,被转化为对“草本气泡水”“即食银耳”的追捧;对“便利”的追求,被异化为对各类会员的依赖,即便多数会员长期闲置仍不愿取消。这些被创造的需求,本质是资本盈利的工具。
2. “情感价值”的商业变现。资本通过营造“陪伴感”“归属感”绑定用户情感。主播打造“亲民人设”,用“家人们”的称呼拉近距离,实则为诱导高价消费;品牌通过节日营销、会员专属活动,让消费者产生情感认同,即便出现服务缩水也不愿轻易离开。
3. “损失厌恶”的心理操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理论,被资本用于阻止用户退出。预付费卡的余额、会员的剩余时长、软件里的虚拟资产,都让消费者因“怕损失”而继续投入;商家的“限时优惠”“过期作废”规则,进一步放大这种心理,促使消费者非理性消费。
四、破局之路:多方协同构建健康商业生态
资本“先养后宰”的模式,本质是商业逐利性与监管滞后性、消费者心理弱点交织的产物。资本用精心设计的策略打破信任防线,用监管漏洞规避约束,用心理操控实现收割,最终导致“养”的温情沦为“宰”的铺垫。要打破这一循环,需消费者、企业、监管三方协同发力:
(一)消费者:建立理性认知,掌握维权主动
1. 培养“价值导向”消费观。购物前主动核查产品成分、资质证明,如遇到宣称“养生功效”的食品,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查询是否具备相关认证,避免被“概念包装”迷惑。对小额高频消费定期复盘,取消长期闲置的自动续费服务。
2. 善用规则降低维权成本。办理预付费卡时,优先选择执行“三亮”经营(亮明身份、资金账户、退款渠道)的商家,如北京门头沟区推动规范的企业已实现相关信息公示[__LINK_ICON];遇到“杀熟”可保留不同账号的价格截图,通过12315平台投诉,借助四部门算法治理专项行动的监管力量维权。
3. 借助工具规避消费陷阱。利用第三方比价软件监测商品价格波动,识别“先涨后降”套路;通过消费者协会官网查询企业投诉记录,避开纠纷高发品牌。
(二)企业:回归诚信本质,探索良性盈利
1. 重构用户信任关系。借鉴电商平台“透明化定价”实践,公开会员权益调整依据,如视频平台变更投屏功能时提前公示并提供过渡期方案;预付费企业参照京东物流“服务增值”模式,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而非资金占用实现盈利。
2. 规范营销与服务流程。严格执行自动续费“双重提示、一键取消”规定,在APP首页设置清晰的退订入口;直播带货避免“剧本式营销”,如实披露产品成分、瑕疵等信息,如亚马逊自有品牌通过用户数据优化产品而非虚假宣传。
3. 主动接受外部监督。自愿加入预付费资金存管平台,如门头沟区已实现17家企业资金存管入驻;定期公开算法原理,接受监管部门的安全评估,杜绝“杀熟”等违规行为。
(三)监管部门:织密制度网络,强化惩戒威慑
1. 完善法律与技术支撑。针对直播人设营销、算法歧视等新问题出台补充细则,明确平台对入驻商家的监管责任;建立跨部门算法监测平台,对旅游、电商等行业实时监控,实现“杀熟”行为自动预警。
2. 创新预付费监管模式。推广“资金存管+分级授信”制度,根据企业投诉率、经营年限设定预存资金比例,对高风险企业限制发卡额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预付费企业信用库,将实际控制人纳入联合惩戒范围。
3. 畅通集体维权渠道。建立小额纠纷快速调解机制,联合消协设立“预付费纠纷专窗”;对跨区域跑路案件,由省级监管部门牵头成立专案组,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先养后宰”这种短视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为继。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应是像垂直母婴电商“精准满足需求+供应链深耕”那样,用价值创造留住用户。唯有资本回归诚信本质,监管筑牢保护屏障,消费者保持理性认知,才能打破“先养后宰”的恶性循环,构建“信任共赢”的商业生态。(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