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敦高铁通车:东北人2.5小时跨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2:00 1

摘要:“以前从牡丹江去长春,得先绕一大圈到哈尔滨,坐火车要五六个小时,路上耗得人没精神;现在坐牡敦高铁,俩半小时就到了!”家住牡丹江的王师傅刚坐高铁去长春谈完生意,回来就跟街坊们念叨:“这高铁通了,日子都跟着顺溜了!”

“以前从牡丹江去长春,得先绕一大圈到哈尔滨,坐火车要五六个小时,路上耗得人没精神;现在坐牡敦高铁,俩半小时就到了!”家住牡丹江的王师傅刚坐高铁去长春谈完生意,回来就跟街坊们念叨:“这高铁通了,日子都跟着顺溜了!”

牡敦高铁看着只是一条铁路,却把东北人过去被“绕路”耽误的事儿全给捋顺了。以前没这条线的时候,牡丹江到长春的火车必须先往哈尔滨绕,这一绕,绕掉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生意、新鲜劲儿和游客的耐心。

对做买卖的人来说,多绕的那两三个小时太关键了。比如牡丹江做木材生意的张老板,以前去长春见客户,早上六点就得赶火车,中午才能到,谈完事儿赶傍晚的车回来,一天全耗在路上,有时候客户临时改时间,这趟就白跑了。现在坐高铁,早上八点出发,十点半就到,谈完生意还能赶下午的车回来,一天能办俩事儿,订单都比以前多了。

对农民来说,这高铁更是“送财路”的。牡丹江的木耳、大米都是好东西,以前想运到沈阳、长春的饭桌,得用货车拉,路上要走四五个小时,天热的时候,木耳容易受潮,大米也少了点新鲜劲儿,收购商给的价钱就压得低。现在好了,高铁直接挂了冷链车厢,温度能稳稳锁在0到4摄氏度,木耳、大米装进去,四个小时就能到沈阳,拿出来还跟刚从产地运出来一样新鲜。收购商愿意给高价,农民的钱包自然鼓得更快了。

游客也跟着沾了大光。以前想去东北玩,想同时去长白山和镜泊湖,得绕好远的路。长白山在敦化附近,镜泊湖在牡丹江这边,没高铁的时候,从镜泊湖去长白山,坐汽车得三四个小时,路还不好走,好多游客嫌麻烦,就只去一个地方。现在牡敦高铁把这俩景点串成了“糖葫芦”,游客上午在镜泊湖看瀑布,坐高铁半小时到敦化,再转车去长白山,下午就能到山上看天池,一天能玩俩地方。游客多了,沿途的旅店、餐馆、特产店都跟着忙起来,老板们天天笑着说:“这高铁就是咱们的‘招财线’!”

最让人心里暖的是,高铁会穿过抗联遗址。列车飞驰而过的时候,窗外能看到遗址的纪念碑和介绍牌,广播里还会简单讲几句当年抗联战士在这里战斗的故事。有个00后小姑娘第一次坐这趟高铁,看完介绍跟妈妈说:“原来爷爷当年说的打鬼子的地方,就在这儿啊!”这趟高铁跑得再快,也没丢了东北的记忆,年轻人坐一趟车,就能摸到爷爷那辈人的脚印,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其实东北振兴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路,把日子过起来。以前东北人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东西、好风景,却因为路远、路绕,没人来、卖不出。现在牡敦高铁通了,路近了,新鲜东西能出去,游客能进来,生意人能多赚钱,年轻人能更方便地了解家乡的历史,这些都是最实在的改变。

现在坐牡敦高铁,能看到车厢里满是提着特产的农民、背着背包的游客、拿着文件的生意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劲儿。这趟高铁不只是缩短了距离,更把东北人的希望和干劲儿串在了一起。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更多高铁修起来,把东北的各个城市、各个景点、各个产地都连起来,到时候东北人的日子,肯定会像这趟高铁一样,跑得又快又稳,越过越红火。

来源:嬿子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