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说职场,野叔说地摊经济。在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中,无论你去往国内的哪座城市,一道道触目皆是的靓丽风景线,是由烟火气浓郁的地摊集市带给我们的。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疫情考验后,人们终于开始走出凄凄冷冷的“宅经济”,迈向热闹非凡的“地摊经济”。
摘要:野说职场,野叔说地摊经济。在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中,无论你去往国内的哪座城市,一道道触目皆是的靓丽风景线,是由烟火气浓郁的地摊集市带给我们的。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疫情考验后,人们终于开始走出凄凄冷冷的“宅经济”,迈向热闹非凡的“地摊经济”。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三年的经营停滞期并不是件易事,不少企业没能扛住生死线,倒在了黎明破晓前。与此同时,近两年的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然也不尽人意,而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着实在政策的部署和实施上都下足了一番功夫,试图为毕业生和失业下岗人员找到就业出口。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自此,全国各地政府开始积极筹划发展地摊经济,试图实现稳就业,促旅游和文化IP建设的多重诉求。
待到疫情全面解封时,城市活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发和释放。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观察到,大家已经对这地摊盛宴恭候多时了。前段时间,通过自媒体宣传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淄博烧烤,着实让我们见识到了地摊经济的力量,它已然成为了一座城市独特的经济名片。
“摆摊”是个古老的商业模式,这一交易行为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那时,人们的交易模式还仅停留在物物交换上,直到秦朝统一货币后,小摊贩模式才显现雏形,而夜市的发展要到宋朝才崭露头角。明清时期,得益于宽松的政策和贸易带来的洋货,摊贩们开启了一场地摊盛世。
说到“摆地摊”一词的出处,还需考古到清代时期,刘鹗在《老残游记》中首次提到了这三个字:“看那集上,人烟稠密,店面虽不多,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第十二回)。
但即便在古时候,摊位治理也是个令政府头疼的难题。比如宋朝有个机构叫街道司,如同当今的城管部门,专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划定摆摊的区域,商贩必须在自己固定的位置里叫卖,如果越界经营,杖七十。(《宋刑统》)。
自古卖座的摊位都会被安置在人流量大且交通便利的位置,如百官上朝的必经之路。到了北宋时期,政策松绑,繁华地段的也是基本都是通宵达旦的运营,像极了被誉为国际大都市的不夜城。因此,地摊也好,集市也罢,它们对激发商业活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个从未摆过地摊的普通人,应当从何入手呢?盲目跟风,不做调研就一头扎进去的做法显然不可取。地摊经济既然是一门古老的生意,那么就会有其独有的门道。 和古时候不同的是,各行各业的“生意经”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被广泛的学习和复制,“摆地摊”也成了“卷地摊”。
即便如此,成功案例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对大多数菜鸟来说,能够实实在在地践行调研结果也实属不易,想要在众多摊位中脱颖而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慎重选址。搜集市场上所有可以合法合规放置摊位的信息,找到定位和人群较旺的集市。虽然摊位的租赁费和其人气成正比,但是选址可不能贪便宜,在这一问题上,摆摊和商铺的策略没有差异。
2. 了解受众。消费者的年龄,经济实力,空余时间和性别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受众参数,毕竟你的商品是由他们的喜好来买单的。
3. 选品优势。如果在集市里出现了竞争对手,你是否为自己的商品提供了竞争优势?通常情况下,地摊经济的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性群体,若商品种类和质量雷同,那就需要更好的价格来吸引他们,此时特别考验摊主的供应链资源。
4. 看天吃饭。即使再繁荣的户外集市,也无法逃脱天气的干扰。既然是一份零工,请选好季节。
5. 打造IP口碑。如今人们从远方慕名而来,不是为了潮流打卡,就是为了体验商品的稀缺性。除了现做的食品,以及产能有限的手工艺品,其他大部分的商品在发达的物流体系下均不具备稀缺性。如果摊主能够成功打造一个稀缺性人设,则可吸粉无数。产品的口碑也需要借助自媒体的力量来扩大宣传,因此当今社会下的摊主可绝不是泛泛之辈。
6. 控场技巧。对顾客而言,地摊的氛围感很重要。摊主除了圈人之外,熟练控场的能力可以帮助摊位生意红火。想要客户排队无怨言,那就提供试吃吧,再来写等待奖励就更好了。
7. 成熟心态。恒心、毅力、专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从商必不可少的品质。然而对于摆摊这门体力活,尤为重要。大部分菜鸟摊主都是曾经的脑力工作者,如若摊位经营不善,这可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所以入行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看似简单的商业模式,背后却有不少隐形成本。为了正确打开摆摊的姿势,摊主需要做不少准备,这其中难免需要摊位工具、媒体摄影、印刷制品等等物资和人力。因此,一个地摊经济衍生市场形成了。
古话说得好,淘金赚的不如卖水多。衍生市场才是真正的刚需,不过,这个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但总体而言,投入产出比相对稳定。下面,我们聊一下比较有市场的岗位吧:
1.广告媒体。并不是所有摊主都是媒体营销专家,如果可以通过靠谱的媒体账号运营团队来大幅扩大商品的销量,则将商品收入的30~40%投入广告业务还是值得的。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也是种生意之道。
2.摊位设计。在人海茫茫的集市中,想要抓住客人的眼球,没有一些布展策略恐怕是不行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你,可能还是要找个设计师朋友替你把把关。
3.二摊东。不要小看那些会谈价格的摊主们,他们能够利用信息差优先搜罗旺摊,盘下后引入摊主,成为“集市中的集市”。只要摊位旺,包租婆和包租公的生意永不倒。
4.节目表演。这个项目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了,除非摊主自己多才多艺。为了顺利表演,不仅需要高情商说服左邻右铺,还要带上随身乐器或者请人则时而演。当然,现场如果有几个二次元的模特也是不错的选择。
仔细观察上述两模式,本人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相较于实操摆摊,其衍生岗的赚钱效应更为牢靠。自古任何一门生意,从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其收益和风险必然是成正比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营生,给淘金者卖水的职业显然更为稳妥。
从古至今,地摊商贩看似是单纯的初级商业模式,但并不是贫民专属。
在汉朝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时,地摊经济得益于商业管制松绑,日渐活跃。而古文中的记载也提及:“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备。” 又《货殖列传》中说,“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摊贩生涯恰恰折射出商人小有背景的特征。表面上社会地位低贱,然事实上,他们已是腰缠万贯的小资本家。
不知是经济周期的造化,还是命运的轮回,那些在经历90年代下岗潮后,通过地摊经济发家致富的企业家子女们,其身份也从让人艳羡的“富二代”转变成如今自带家族经验的“摊二代”上。对于这批物质生活较为充裕的人而言,摆摊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体验生活和追赶潮流。
虽说像模像样合法合规的地摊经营成本从1~2万元不等,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也不是可以随便损失的钱,毕竟初期投入已达到一线城市的月平均收入以上。对于有点本钱,不计回报的摊主来说,这场营生就是变相消费,好比支付宝的摆摊游戏,赚不到金币,至少赚一份开心。
即便我们无法通过摆地摊一夜暴富,至少也应当从这门生意中积攒些从商的经验。古今中外,地摊集市一直都是商人之间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商贩可以通过集市来打听商机,分享商业经验和市场信息。地摊经济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年轻的摊主而言,这是积攒生活阅历,扩大社交网络的好机会。
集市也曾卧虎藏龙,众多有名之士也曾聚集于此,比如摆摊卖狗肉的樊哙,卖蚕具的周勃、卖粮的刘秀,草鞋贩子刘备,卖枣的关羽,还有卖猪肉的张飞。不要忽略你身边的每一位摊主,时机未到时,英雄也会被埋没,然而他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为成就埋下的伏笔。
当自媒体成为非常重要的地摊流量来源后,同处一个集市中的其他摊贩,也将因为一个网红摊位而获得客流量增长的好处。这么看来,蹭流量可不只是线上才有。当摆地摊这门看似古老的经济形态,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后,其生命特征得到了全新的表达方式。而对于积极推行地摊经济的城市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流量众筹”,即活跃了经济,也提升了自信和人文温度。
夜市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形成了中国城市文化的靓丽景观。在享受美景美食和美物的同时,当地执法者、市民和经营者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让这门互补经济在有序、统一的公共政策治理下,获得长足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野叔,一个在资本市场深耕投资多年的老水手,见证了多个行业的兴衰起伏。目前通过发掘各个行业的潜力,帮助各位朋友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和新的机会。
【野说职场】:知当下,看未来。帮你另辟蹊径,寻找一份契合自己的副业,让你在零工经济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态度与状态。
来源:炙观当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