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九一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不知怎么就真解体了。哈萨克斯坦也跟着顺势独立,忽然,世界地图上多了一国土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曾经在苏联名下的那几个肥沃州,也悄悄转到了哈萨克斯坦名下。这事很蹊跷,俄罗斯辛苦经营几十年,竟一夜之间丢了几十万平方公里。资源、人口全没了
一九九一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不知怎么就真解体了。哈萨克斯坦也跟着顺势独立,忽然,世界地图上多了一国土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曾经在苏联名下的那几个肥沃州,也悄悄转到了哈萨克斯坦名下。这事很蹊跷,俄罗斯辛苦经营几十年,竟一夜之间丢了几十万平方公里。资源、人口全没了,难道真是一场历史大戏的落幕?
其实这事,得从列宁时代的民族政策说起。那会儿苏联刚稳住,列宁觉得中亚这片地儿民族问题挺急,沙俄时期画出来的行政区界线乱七八糟,民族散居,谁也说不清住哪儿。于是苏联搞了个边界划分委员会,地图摊了一屋子,民调做了无数轮,方案一改再改。边界一线一线重新画,专家们头疼不止。有人关心经济,有人琢磨水源,得让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主体地盘,又不能失了粮食、矿产。
半年折腾过后,突厥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旧称终于各有了新壳。哈萨克人有了自己国家,乌兹别克人也是,几大民族各自成国,带着自我管理的名义。苏联官方还像模像样地宣布大家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广播、报纸集会铺天盖地,代表们互相表态——对新国家身份还挺满意。
但,你要说彼时他们能预料到几十年后哈萨克斯坦独立吗?估计没人信。话没说死,一切都还是苏联体系里的“平等”。
三十年代初,苏联又改了个主意,决定把原属俄罗斯的北部五州划给哈萨克斯坦。这事细想也是不简单。五个州资源丰富,石油、煤田、粮食都不少。划归之后,哈萨克斯坦一下子“长胖”了,地位提升了不止一点。苏联专门派出行政团队,奔波测量、做人口普查,又怕被人说偏心,边界定得一板一眼。政令下达,哈萨克人心里没底,但说不定有人乐见其成。
农田路网扩建、医院学校也跟着到位,这是苏联老一套。表面上推动融合,实际还在调人口结构。俄语教育铺得满城都是,但哈萨克语也不能丢,高层点头,基层落实。有人觉得这就是同化策略?也有人说不过是行政变革罢了。谁想太多呢,政策就是这样交错推进。
这些年苏联不断在哈萨克境内投资,道路拉通,医疗上马,连基础数据管理都搞得挺细致。下面的官员有怨言,老百姓日子到底是好是坏不清不楚。有数字说1936年后哈萨克斯坦增加约七十万平方公里,很多年前都无人提及。可新州并不是“送”得那么痛快,历史档案其实还藏着不同意见。
时间快进到1991,苏联突然就撑不住了。电视新闻里说大家都宣布独立,哈萨克斯坦还挺晚,最后一个站出来。那年12月16日哈国就算“开国”了,总统府里灯一夜亮着。干部们忙着商量咋保稳定,毕竟原来许多资源和财政都是环球的大盘子,分家可不容易。
苏联土崩瓦解,俄罗斯慌成一锅粥。哈萨克斯坦一票领导人暗中着急,其实俄罗斯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谈得上“收复失地”?北部五州就这么归哈萨克斯坦,没人再敢提什么返还。不少档案显示,俄方曾多次试探,嘴上说独立,心里难受。可是做不了什么。矿产、油田、铁路全都在哈国手里。之后,一个叫独联体的新组织成立,算是给哈萨克斯坦撑了些经济安全,俄罗斯也只好默认。
历史学家认为,苏联解体之前这些归属本不牢固。不过也有人说,苏联早就埋好了伏笔,一切调节为了民族和谐,根本无所谓这点土地。官方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接近二百七十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九,谁能想到?
可问题又来了,北部俄族人口比例相当高,三分之一城镇俄语为主。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最棘手的是如何让国家团结?一边担心俄罗斯借口人口干预,一边又要安抚俄族居民。哈萨克政府选择去俄化。1990年代初,直接出台法规,鼓励俄族回归俄罗斯,“路费补贴、生活费全包”,有人觉得太慷慨,有人说这是无奈之举。政策一发布,窗口前人头攒动,审批手续极简。民政部门也赶紧安排,怕激起社会不满。
短短三年,十几万俄族人口离开哈萨克斯坦。资料记载,奥伦堡、车里雅宾斯克接收了不少迁徙者。其实这些城市也没完全准备好,新移民安置区拥挤不堪,工作岗位不是很充足。俄罗斯政府一边安置,一边抱怨资金紧张,现实总不是理想模样。哈萨克斯坦北部那些市场、学校甚至逐渐冷清。有人庆幸,哈萨克化进程得以加快,也有评论指出经济损失没法弥补。事实是,剩下的俄族也不是完全没身份,政府提供语言和文化培训,但同化程度高低难说谁能打保票?
有说法认为去俄化让国家变得更稳定,但很多小镇失去了老邻居、商铺关门,儿童上学也变得混乱。或许这一切都有代价,社会安全和民族关系还是有些紧张。
另一边,哈萨克族归国潮也没让人轻松。原来苏联时期大批哈族被鼓励、迁移到西伯利亚、乌克兰、甚至远东农场工作。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政府动用移民法,把这些流散各地的哈族召回。归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有的带着家人,有的回家都认不得原来的老话。住房、工作一应俱全,官方竭力让归国者安稳,但很多人生活习惯已变,哈语说不利索。
这些哈萨克族回流,推高了主体民族人口比例,但并没完全改变经济结构。归国者大多参与政府项目,技术人员得到重用,但生活补贴其实没那么丰厚。数据公开,2022年哈萨克族主体比例已超过七成,也有人认为实际没那么高。民族融合看起来顺利,社会惯性却难改。归国哈族和本地哈族偶有摩擦,部分新移民心生迷茫。也许,这就是两条政策的交错效应。
真实情况总比故事复杂。政策一路走来,哈国的国土稳定下来,但民族流动没有彻底停下。俄罗斯内外交困,哈萨克斯坦也并非没有压力。安全上和经济上都得顾忌邻国情绪。
某些历史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虽然手握资源,但经济完全依赖外部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哈石油贸易大幅上升,2024年数据显示双边合作稳步推进。北方铁路和能源通道让哈国成为中亚枢纽,可过度依赖贸易也有人担忧未来安全。行政管理上,民族政策反反复复,哈方与俄方私下协商不断。谁都不想惹出麻烦,边境地区的稳定才是大家都在意的问题。
此刻,翻看这些档案,地区变动和人口流动似乎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有人认可哈萨克斯坦的成功,也有人质疑结果是否公平。俄罗斯失地的说法也并不一致,哈萨克斯坦发展背后究竟谁是真正受益?这或许还得再等时代验证。
世界上的大国更替总会留下难以解释的轨迹。哈萨克斯坦现在稳坐中亚最大国家,但俄罗斯的影响力依然在区域内回荡。民族关系、经济和地缘价值始终在变。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所谓“最大输家”,可能也没那么简单。
来源:多才雪梨MY0R3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