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虽已逐渐远离深圳,但这座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台风影响期间展现的系统性防御能力,成为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保障。此前,气象部门研判显示,“桦加沙”强度极强、破坏性极大,破坏力堪比2018年台风“山竹”,且于24日上午以
台风“桦加沙”过境:深圳以全链条防御筑牢安全屏障
2025年9月25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虽已逐渐远离深圳,但这座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台风影响期间展现的系统性防御能力,成为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保障。此前,气象部门研判显示,“桦加沙”强度极强、破坏性极大,破坏力堪比2018年台风“山竹”,且于24日上午以超强台风级在深圳南侧100-200公里近海掠过,24日成为风雨最强时段,致灾风险极高[__LINK_ICON]。面对严峻形势,深圳自9月21日起启动全链条防御机制,从预警研判、风险排查到应急响应、人员安置,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范体系,最终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的防御目标[__LINK_ICON]。
一、预警先行:构建“立体式”信息传递网络
精准研判与及时预警是台风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深圳市气象局自9月21日起密切追踪“桦加沙”路径与强度变化,通过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台风动态,累计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12期,动态更新风雨影响范围、强度及持续时间[__LINK_ICON]。9月23日18时,随着台风逼近,市气象台将全市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这是深圳有气象预警历史以来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意味着12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标志着城市进入台风特别紧急防御状态[__LINK_ICON]。
为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深圳启动“线上+线下”立体化发布网络。线上通过政务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防御指南,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气象局发布《台风防御全攻略》,明确物资储备、居家防护、避险转移等关键要点,其中抖音相关视频累计获赞超万次,覆盖用户超千万;线下依托社区公告栏、楼栋广播、网格员入户等方式,定向提醒低洼地带、危旧房居民关注预警信息。针对特殊群体,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上门走访等形式,向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一对一传达避险要求,确保预警无死角。
短信预警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市应急管理局联合通信运营商累计向市民发布全网预警短信5000万条,分时段、分区域精准推送,既包含台风动态、预警等级等基础信息,也明确“人不出门、车不上路”等具体要求,尤其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群体,特别提醒暂停作业、就近避险[__LINK_ICON]。这种高密度、精准化的预警传递,为市民提前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前置排查:全域清除风险隐患
在预警升级的同时,深圳同步启动全域风险隐患排查行动,聚焦“高空、地下、路面、水域”四大关键领域,提前清除风险点。市应急管理局于9月22日发布社区物业防台风指引,明确防御重点,推动隐患排查责任下沉至基层[__LINK_ICON]。
高空隐患治理是排查核心。城管部门组织1.2万名绿化工人对全市超100万株树木开展专项排查,重点修剪行道树易折枝条,对12.5万株高大树木采取钢管支撑、绳索牵拉等加固措施,及时清理1680株已倒伏树木,避免强风导致树木砸伤人员或损毁设施[__LINK_ICON]。针对广告牌、空调外机等高空悬挂物,住建、城管部门联合开展“拉网式”检查,累计排查户外广告牌3.2万块、空调外机18万个,完成加固或拆除隐患点位2130处。社区物业同步行动,督促居民收回阳台花盆、晾衣架等物品,对天台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天线等进行固定,从源头减少高空坠物风险[__LINK_ICON]。
地下空间与内涝防治同步推进。市水务局联合应急部门重点排查全市236处地下车库、189个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督促管理方在入口处安装“防汛挡板+沙袋+防水帆布”三重防护,配备带发电功能的排水泵及应急照明设备[__LINK_ICON]。针对历史易涝点,提前预置461台抽排设备,组建11支专业排水抢险队伍,对78处排水管网隐患进行整改,清理淤泥杂物超200吨,确保排水畅通[__LINK_ICON]。在龙华区工业路与龙华大道交会处等重点易涝点,排水抢险车24小时待命,工作人员提前疏通排水沟渠,构建“内外结合”的排水保障网络[__LINK_ICON]。
工地与特殊场所隐患清零成效显著。全市住建部门于9月22日起要求所有建筑工地全面停工,督促施工单位将塔式起重机起重臂降至地面固定,对脚手架、建材堆放区进行加固或转移,消除高空作业与物体打击风险[__LINK_ICON]。龙华区66个公园、绿道全部闭园,疏散游客4244人,在入口设置围挡与警示标识,严禁台风期间开展登山、露营等户外活动;全区医疗机构自9月23日14时起暂停普通门诊服务,保留急诊、住院服务并公布应急电话,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__LINK_ICON]。此外,机场、港口提前关停,轨道交通部分露天区段暂停运营,高速公路实施交通管制,有效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三、应急响应:科学启动“五停”与转移安置
9月23日,市三防指挥部根据台风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同步实施分步“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施策”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群体安全,优先落实停课措施,要求未启程学生居家避险,在校学生由学校妥善安置;随后暂停各类线上平台服务,减少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人员暴露风险;最终实现除抢险、民生保障人员外,全域人员停止外出活动[__LINK_ICON]。
人员转移是应急响应的核心任务。深圳以“应转尽转、能转早转”为原则,重点排查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等8类风险区域,建立“一户一档”转移清单。全市共开放865处应急避难场所,涵盖体育馆、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提前配备折叠床、饮用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每个场所安排专人负责登记、安置与服务保障[__LINK_ICON]。福田体育公园体育馆作为大型避难场所,单日安置群众超2000人,配备医疗点、物资领取处,确保转移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转移工作实行“分类推进、重点攻坚”。对具备自主转移能力的居民,引导其前往就近避难场所;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采用专车接送、上门帮扶等方式转移。龙华区观湖街道大和社区组建“党员突击队”,挨家挨户排查危旧房屋,仅9月23日一天就转移独居老人32名、残疾人18名,并为转移群众随身携带常用药品、保暖衣物等物品[__LINK_ICON]。截至9月24日台风影响高峰前,全市累计疏散转移群众超30万人,集中安置约5.5万人,实现风险区域人员“清零”[__LINK_ICON]。
物资与队伍准备同步到位。市应急管理局督促各区备足沙袋200万个、挡水板1.5万块、应急发电机3000台,以及手电筒、急救包等个人应急物资,确保关键点位物资充足[__LINK_ICON]。组建市级应急抢险队伍28支,包含排水、供电、通信、消防等专业力量,共计8600人,提前部署至大鹏、盐田等沿海重点区域。其中,市通信局预置1568名应急抢修人员、131辆抢修车、45台卫星电话,市供电局督促5座直调电厂开展设备检查,确保台风期间生命线工程稳定运行[__LINK_ICON]。
四、全民动员:凝聚“家校社”防御合力
台风防御的成效,离不开政府部门与市民的协同发力。深圳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推动防御要求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在居家防护方面,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指引,要求市民提前检查加固门窗,尤其沿海高层住户及东南朝向窗户,需用胶带贴成“米”字形以增强抗风能力——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普及,成为市民居家防御的“标配”。不少市民自发清理阳台杂物,将花盆、桌椅等易坠物品移至室内,部分沿街商户用方木加固大门、码放沙包,构筑起自主防御屏障[__LINK_ICON]。
社区成为基层防御的主战场。全市742个社区全部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组成“三人小组”,开展24小时值班值守。在南山区蛇口街道,志愿者协助社区排查商铺隐患,指导店主粘贴防风胶带、堆放防汛沙袋;在宝安区新安街道,物业成立应急抢险小队,负责小区排水疏通、设施抢修,确保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置[__LINK_ICON]。针对转移群众安置,社区志愿者提供贴心服务,为老人送餐、协助照顾儿童,让避难场所充满温度。
特殊时期的规则意识得到充分彰显。吸取此前台风期间游客擅自进入危险区受罚的教训,本次台风期间,市民普遍遵守“非必要不外出”规定,9月23日“五停”指令发布后,深圳街头迅速恢复平静,实现网友口中的“一键暂停”[__LINK_ICON]。对于确需外出的抢险人员,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交警部门通过全域巡逻,及时劝返违规上路车辆,清理倒伏树枝等路面障碍,确保抢险通道畅通。这种“政府主导、市民参与”的防御格局,成为深圳成功应对台风的重要支撑。
五、收尾保障:快速恢复城市正常秩序
9月24日16时,随着台风“桦加沙”逐渐远离,深圳在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措施,城市开启“一键复活”模式。市应急管理局立即启动灾后恢复工作,组织各部门开展全域巡查,重点排查道路通行、设施运行、房屋安全等情况。城管部门迅速清理路面倒伏树枝、积水淤泥,截至24日晚,全市主要道路均恢复通行;供电、通信部门对受损线路进行抢修,确保水、电、气、讯等生命线工程全面恢复[__LINK_ICON]。
针对台风影响较小的区域,社区工作人员逐一上门排查房屋安全,确认无隐患后引导转移群众返家;对部分受损房屋,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修缮,确保群众安全回迁。医疗机构同步恢复普通门诊服务,通过公众号及时告知市民就诊信息,保障正常医疗需求。市应急管理局还发布《灾后卫生防疫指南》,提醒市民注意饮用水安全、防范次生灾害,同步组织消杀队伍对避难场所、积水区域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9月25日清晨,深圳街头已恢复往日活力,商铺重新开业,公交地铁正常运营,仅大鹏、盐田等沿海区域仍有少量树枝倒伏正在清理。这场台风防御战的成功,既彰显了深圳应急管理的“硬核实力”,也体现了城市的温度与韧性。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鸿雁表示,后续将全面总结此次防御经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安全韧性城市提供保障[__LINK_ICON]。
从精准预警到全民防御,从人员转移到快速恢复,深圳在应对台风“桦加沙”的过程中,展现了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与高效性。这场防御战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御体系,凝聚政府、社会、市民的多方合力,才能在极端天气面前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守护城市与人民的平安。
来源:流浪的西施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