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曾点赞,毕节这酒已卖150万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0:23 2

摘要:位于赫章县哲庄坝镇的阿穴村,静卧于群山之间,毗邻赤水河源头,千年酿酒历史沉淀出这里无处不在的酒香。

“自去年11月以来

我们线上销量已突破150万瓶

是往年销量的10倍

同时拿下全网酱酒销售、好评

和复购率三大榜单榜首”

赫章县哲庄坝镇阿穴村的

阿穴酒厂厂长王绍岐分享着喜人战绩

在他身后

运输车辆繁忙穿梭

成箱的阿穴酒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秋天的乌蒙山区,云雾缭绕。

位于赫章县哲庄坝镇的阿穴村,静卧于群山之间,毗邻赤水河源头,千年酿酒历史沉淀出这里无处不在的酒香。

循着酒香沿坡而上,白墙灰瓦的阿穴酒厂映入眼帘。酒厂厂区仅4栋矮楼,占地不足30亩。然而,这里飘出的酒香,正借着互联网,飘出重重大山,飘向千家万户。这瓶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美酒,如今真的卖爆了。

热销的背后,离不开酒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阿穴酒厂坐落于山坳之中,距赤水河源头仅8公里,周边五十里内无工业污染。纯净的水土与特殊的地形,孕育出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为酿酒提供了无可复制的先天条件。

好酒赖好水。酒厂用水源于赤水河源头的山泉水,经天然紫砂层过滤,水质清冽甘醇,富含矿物质,是酿酒的绝佳选择。

而阿穴酒的灵魂,在于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古法酿酒技艺。该技艺精髓在于曲药制作,酒厂采用36味草本入曲,使酒体兼具芳香、醇厚、甘爽之味,饮后余韵绵长。

此外,酒厂所在的阿穴村,是名副其实的酒乡,据赫章县可乐古夜郎遗址出土的酒具推算,远在千年前的古夜郎国时期,南夷古道上的阿穴一带,就已经开始酿酒。

另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曾命使者唐蒙出使夜郎,夜郎王多同以阿穴酒相待,唐蒙品尝后大为赞叹,当即决定将其带回长安。汉武帝品尝后赞其:“堪称人间美酒。”一条从夜郎到长安的贡酒之路由此开启,延续数百年。

时至今天,阿穴村仍有200多户人家,坚持非遗古法酿酒,被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和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的白酒专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后的大规模天锅酿酒古村落”。

酒厂延续天锅古法,高温接酒,有效挥发酒中有害物质与杂味,大幅降低杂醇油含量。因此阿穴酒饮后不易上头、不易口干。

彭资竣 摄

然而,即便坐拥天时地利与精湛技艺,阿穴酒也曾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大山阻隔了信息的流通,优质的美酒难以被外界知晓。

转机出现在2016年。江苏人王绍岐被阿穴酒香吸引,收购了始建于1957年的阿穴酒厂。村民的一句“老王,你带领我们走出大山”深深触动了他。“行,我带你们……”一句看似玩笑的承诺,成了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阿穴酒要想走远,必须打造自己的旗舰品牌。”王绍岐笑称,这些年自己仿佛“泡在酒里”,不断研发新品,最终于去年11月推出“阿穴·厚臣草台香酒”。

同时,酒厂开始尝试线上销售,将阿穴酒的故事、独特的工艺和醇厚的品质,通过一方屏幕传递出去。很快,市场的反响如潮水般涌来。订单从无到有,迅速增长,创下线上销售超150万瓶的纪录。

销路的打开,不仅让古老酿酒技艺焕发新生,更实实在在反哺着土地与人民。酒厂工人增至百余人,月均工资超5000元。

随着年产酒量达2000吨,酒厂对本地粮食原料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与农民种植优质农作物的积极性。一座酒厂的兴旺,正悄然推动着一个村落的振兴。

“我们要打造中国百元酱香标杆,让普通老百姓喝得上实惠好酒。”王绍岐透露,目前酒厂已以“阿穴村”为注册商标,推出复合香型的“贵州穴酒”,并开始线上试播。

下一步,他计划以此为契机,加快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粮食、曲药、质检、酒体设计等统一的基础上,系统性培训村民酿酒技艺与直播销售能力,让阿穴酒真正扎根乡土、香遍全国!

夜幕降临,阿穴酒厂灯火未熄。

蒸煮粮食的香气弥漫山村夜空。这缕传承千年的酒香,曾经只萦绕于乌蒙深谷;如今,它乘着现代科技的翅膀,飞越重山,不仅带去醇香美酒,更携着一个村庄的希望。

编 辑|赵琳月

责 编| 杨 莉

编 审|张丽莎

监 制|孟性荣

总 监制| 朱光伦

记 者 |卢香梅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来源:云上毕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