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在乙巳,春雪和畅,余独坐凉州寒庐,抚卷凝思,慨叹人生若梦。忆昔总角之时,佐外氏纂修家牒,彼禁吾动画,而强观百家讲坛。追念外祖母慈颜宛在,未尝不怆然长叹曰:“少时春风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风流子弟少年远,多少老死江湖前。”愐怀旧事,感物伤时;但求今日,无负韶
慕容洞唐《武威赋·其三》赏析:
岁在乙巳,春雪和畅,余独坐凉州寒庐,抚卷凝思,慨叹人生若梦。忆昔总角之时,佐外氏纂修家牒,彼禁吾动画,而强观百家讲坛。追念外祖母慈颜宛在,未尝不怆然长叹曰:“少时春风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风流子弟少年远,多少老死江湖前。”愐怀旧事,感物伤时;但求今日,无负韶光。愿执笔以记,冀武凉遗风,永不湮灭:
译文:乙巳年(2025年)的初春,雪花纷扬却带着融融暖意,我独自坐在凉州(今武威)的自家屋舍中,手抚书卷陷入沉思,不禁感慨人生犹如一场虚幻的梦境。回忆起童年时期,我曾协助外祖父编修家谱,那时他严厉禁止我看动画片,却强迫我观看《百家讲坛》这类文化节目。每每追思起外祖母慈祥的面容仿佛仍在眼前。我忍不住悲伤地长叹道:"少时春风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风流子弟少年远,多少老死江湖前。"此刻怀念起往昔旧事,感慨世事无常、时光易逝;但只愿珍惜当下,不辜负这美好年华。我愿执笔写下这些文字,祈愿凉州武威那承载着千年文脉的遗风,永远不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坤舆西极,宝祠凉州。纵武宣威,盛名武威。文庙武庙既立,武凉文武双全。烈马奔踶,雷台铜车百乘;清华叆叆,谷水潺湲海藏。武当老爷,九曲黄河大阵;古浪昌灵,谁言十二胜景?凉庄保障,人有奇志:发宏愿,抗大魔!走南闯北得智识,三代愚公缚龙沙。此非人力胜天乎?
译文:九州大地的西边,是珍贵的文化宝库凉州。凭借武力彰显威德(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盛名远扬的,就是武威了。文庙和武庙都已经建立好了,凉州(武威)这个地方文武双全。烈马奔腾凉州盛产良马,雷台出土的的铜车马有近百乘。清华禅林处,谷水潺潺流淌汇成海藏(指武威海藏寺与谷水)。武威武当老爷山名气很大,凉州九曲黄河大阵的非遗文化就出自这里;古浪昌灵山的十二胜景(古浪县昌灵山十二处名胜:
三眼神泉、石棺卧路、六月冻冰、舍身石崖、梅鹿听经、断雪奇峰、天外瑶池、百草神岭、不老仙台、金鸡报晓、寿柏参天、神仙古洞
),谁能否认其壮丽?明代石匾上的题字“凉庄保障”,好像在说凉州人有非凡的志向:立下宏愿,抗击大魔(指治理沙漠等自然挑战)!走南闯北获得智慧(凉州人开拓进取),三代人像愚公一样束缚龙沙(指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这难道不是人力胜过天意吗?
穷不失义,富不离仁。四方志士,云集武威,以诚破漠,以德退沙。民勤之诚,可化顽石为玉;志士之勇,能驱恶虐为春。壮哉,天下名士真如过江之鲫,不可遏也!即一城之感召,来万福之报腴。斯人也,诚勇者矣!
译文:即使身处贫困,也不违背道义;即使身处富裕,也不背离仁德。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像云一样聚集到武威,用赤诚之心突破荒漠的阻隔,用高尚德行驱退沙患的侵袭。民勤人的赤诚之心,能让坚硬的顽石化为美玉;志士的无畏勇气,能驱散肆虐的灾祸,带来万物复苏的春天。壮哉!天下的贤能之士,真的像过江的鲫鱼一样纷至沓来,势不可挡!凭借一座城(凉州城凉州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就能迎来万民福祉的丰饶回报。这些人,确实是真正的勇士啊!
梦幻凉州,西北首府。登紫阁之绝顶,攀紫山之云峦。振长袖以抗风兮,放声长啸而质天。世以尺度量我兮,我是赤乌乎?我是魍魉乎?吾将碎璧掷谷水:高呼獬豸,远弃穷奇!混沌初开,凉学始分,显隐相济,互生互存。
译文:梦幻般的凉州,这里是西北第一城。登上前凉紫阁的绝顶,攀上姑臧紫山(凉州莲花山)的云雾缭绕之峰。振起长袖对抗狂风,放声长啸质问苍天。世人用世俗标准衡量我啊,我是象征祥瑞的赤乌吗?我是代表灾祸的魍魉吗?我要将玉璧击碎,投入谷水(石羊河,凉州母亲河)之中:高呼獬豸(中国古代象征正义的神兽),远离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如同天地初开“凉州学”开始分化,显学与隐学相互补充,共生共存。
璞玉隐于顽石,甘泉藏于寒岩。凉悼公曰:“凉人佩玉,或如桑椹甘香,或似鸱鸮栖椽,淳酪养性,人无嫉心。”是以十七巷无嫉色,冠缨绝谤声!然则交游之真伪,如太极之旋转,虚实相生;似连环之相扣,表里相因。
译文:璞玉隐藏在粗糙的石头里,甘甜的泉水深藏在寒冷的山岩中。凉悼公张天锡说:"凉州人喜欢佩戴玉石。有的人像甘甜的桑椹般美好,有的人像栖息在房梁上的鸱鸮般粗鄙,但淳朴的民风滋养心性,人们没有嫉妒之心。" 因此武威的凉州十七条巷中,没有嫉妒的神色;士人衣冠之间,也听不到诽谤之声!然而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虚伪,就像太极图阴阳旋转,虚与实相互依存;又像连环紧扣,表象与本质相互关联。
言之易,行之难。众人所言,鲜有大能,遑论践行。凉州学术奥衍深远,岂可轻率为之?凉州赋文,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就,亦非轻薄为之所能摹写。学文言之道,以臻高雅,关乎涵养,关乎才情,实学问之枢要,于武威之地尤然。
译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众人的言论,很少有真知灼见,更不必说付诸实践了。“凉州学”深奥广博、源远流长,怎能草率对待?凉州的赋文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轻浮之人所能模仿描写的。 学习文言文的精髓,以达到高雅的境界,这关系到学识修养,关系到才华性情,实在是“凉州学”的关键,尤其在武威之地更为显著。
赋文为舟,载凉郡英杰溯流而上:李广弓刀未锈,班超鬓雪犹寒;张轨否极泰来。天梯梵音未绝。此非笔墨之功,实乃以心血重铸凉州魂矣!百赋之志,非徒炫才,乃五凉文化薪火之续传。
译文:赋文如同航船,承载着凉州的杰出人物逆流而上,回溯历史长河。李广的弓箭刀刃未曾锈蚀,班超的两鬓如雪仍感寒凉。 张轨在危难中力挽狂澜、重振凉州。天梯山的梵音至今不绝。这不仅是文字的功劳,更是用毕生心血重塑凉州精神啊!百篇赋文的志向,不只是炫耀才华,而是传承五凉文化的星火。
君可听闻"智械为器,人为主",此见卓然。武威赋文分于网络,以机巧之便,广开创作之门,使凉州故事不再囿于古籍尘封,而化万民笔下星火。此举正如昔时鸠摩罗什译经,梵汉交融,今则代码与文心共舞,岂非新世之妙法?
译文:你可曾听过"人工智能AI科技是工具,人是主体"这句话?此言见解卓越。武威的赋文通过网络传播,借助技术的便利,为广大创作者敞开大门,让凉州的故事不再被古籍尘封,而是化作千千万万人笔下的文化星火。这就像当年鸠摩罗什在凉州译经,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如今则是代码与文字在共舞,难道不是新时代的妙法吗?
嗟叹文旅!敬业乐群。凉州IP阪上走丸,武博辨辨(bànbàn)有功。今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逐末而丧本,饰伪而失真,故市朝之徒,皆失其心。观夫文旅之融合兮,需凉人释其成见。褒奖当详实,批评应宽泛;今人寡交游而多交锋,岂不悖张凉州之遗训?
译文:文化旅游业令人感叹!应当以专业精神服务大众,促进团结。 凉州文化凉州IP(品牌形象)发展迅猛如滚石下坡,武威博物馆的导游讲解员们般般之木勤勉有功。如今的人不懂得珍视真实,碌碌无为地被世俗同化。因此舍本逐末,粉饰虚假而失去真实,所以很多人都丧失了原本的初心。文旅融合这件事,需要凉州人放下成见。表扬应当具体真实,批评应该包容广泛。如今的人缺少交流而多争执,这难道不违背了凉州刺史张轨留下的遗言吗?
凉人食凉面,热卤暖心田。既临天祝赛马之会兮,感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志。思张轨之言,彼曰:“文武将佐咸当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
译文:凉州人吃着凉面,热卤浸润心田。武威天祝赛马会就要举办了,感受到凉州大马纵横天下的雄心。回想凉州刺史张轨的教诲,他曾说:"文臣武将都应当竭尽忠诚与谋略,务必安定百姓,对上想着报效国家,对下使家庭安宁!"
呜呼!凉州之魂,在于人心永续。此方水土,既孕烈马之骨,亦育玉帛之德。余尝观凉州之民,耕读传家,忠孝继世。今以赋为镜,照见本心;以文为舟,渡向新境。登紫山而望远,观谷水而思源,天地为炉兮,凉州为炭,淬火成钢,照彻古今!
译文: 啊!凉州的文化精神魂魄,在于人心中永恒的传承。这片土地,既孕育了烈马的刚毅之骨,也培育了玉帛般的温润德行。我曾观察凉州的百姓,世代以农耕读书为传统,忠孝的家风代代相传。如今用这篇赋文为镜子,照见内心的本真;用文字作舟船,驶向新的境界。登上紫山远望,凝视谷水追思源头,天地是熔炉啊,凉州是炭火,在烈焰中淬炼成钢,照亮古今!
慕容洞唐乙巳二月廿九
译文:作者慕容洞唐于乙巳年二月廿九日作此赋
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绯色,天下最。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库腾汗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是河西四郡之首,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
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赏析:慕容洞唐的《武威赋·其三》如一卷展开的千年长卷,将武威(古凉州)的沧桑历史、雄浑地貌与深邃哲思熔铸于辞赋之中。读罢此文,心中激荡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叩问,更被“凉州之魂,在于人心永续”这一命题所震撼。这不仅是一篇对地域的礼赞,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赋文最动人的,是其对“人心”与天地自然的深刻联结。作者以“天地为炉兮,凉州为炭,淬火成钢”的意象,将凉州置于宇宙熔炉之中,赋予其“淬炼成魂”的哲学意味。凉州的地理特质——祁连山的雪、石羊河的水、腾格里的沙——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塑造了此地“耕读传家,忠孝继世”的民风,形成了独特的“凉州人文地貌”。读至“凉州之魂,在于人心永续”时,我深受触动。这不仅是凉州的文化密码,更道出了文明存续的本质逻辑:地理疆域可能变迁,物质遗产可能湮灭,但唯有“人心”中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才能让文明在洪流中屹立不倒。反观当下,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当物质追求遮蔽了精神追求,当技术便利消解了文化深度,慕容洞唐的“人心永续”之问,恰似一记警钟。它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守护内心的精神坐标,传承文化中的“真善美”,才是抵御时代虚无的基石。《武威赋·其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辞赋之美,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文明存续的范式。慕容洞唐以凉州为镜,照见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与出路。当我们从赋文中走出,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博物馆里的文物,而在于每个人心中是否还燃烧着“李广的忠勇”“班超的坚守”,是否能在喧嚣中守住一份“耕读传家”的质朴,是否愿意为“人心永续”贡献一份心力。这,便是凉州之魂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启示。在历史的长河中,凉州的风沙或许会模糊城池的轮廓,但只要“人心永续”,那淬炼于天地熔炉中的魂魄(凉州学凉州文化凉州IP),终将照彻古今,永不熄灭。
阅读更多:
来源:华夏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