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歼灭了大量敌伪顽军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渤海根据地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歼灭了近10万人的敌伪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部队基本上肃清了辖区的国民党军队并攻克了所有中小城市,在德州战役中还俘虏了国民党德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王继祥,这也是解放战争期间
二、渤海区的重大贡献
渤海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山东的五大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略区之一,对坚持抗战乃至取得全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歼灭了大量敌伪顽军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渤海根据地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歼灭了近10万人的敌伪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部队基本上肃清了辖区的国民党军队并攻克了所有中小城市,在德州战役中还俘虏了国民党德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王继祥,这也是解放战争期间全国范围内我军俘虏的第一个国民党中将。
二是为我军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抗战时期,伴随着渤海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日寇从根据地抢掠物资、以战养战的图谋也就成为了空想,垦区根据地还为胶东、鲁南根据地支持了大量的粮棉物资。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共出动担架25679余副,大车652352辆,小推车630340辆,牲口97.8万头,共筹集运送渤海根据地以外战场粮食15000万公斤(占山东省这一时期全部支前用粮的38%),还运煤800万斤。无论是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还是淮海战役,渤海区均有大量支前民工全程参加,随军服务。
三是为其他根据地输送了大量优质兵源。
抗战时期,冀鲁边区主力约两万余人分批被调往鲁西南和冀南根据地;清河区部分主力先后由廖荣标、马保三率领,分两批调入鲁中和沂蒙山,三旅由许世友率领进入胶东。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不断地掀起大规模参军热潮,成建制调出野战部队。抗战胜利后,杨国夫、龙书金等率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和渤海区独立师共1.3人挺进东北,后编入四野六纵,1948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主力远征东北后,1946年6月和11月,渤海区重新组建了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和第十一师,1947年4月,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十纵转入外线后,1947年9月,渤海军区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1949年整编为第三十三军。此外,渤海军区还成建制抽调一个团补入从华南撤入渤海区的东江(两广)纵队。1947年,渤海区组建了6000余人的教导旅,由旅长张仲翰率领参加西北野战军,这个旅后来进军新疆,成为新疆建设兵团的一部分。另外,渤海区还组建了28个新兵团,补充了各野战部队。据统计,从1945年到1948年,渤海根据地共有18万人参军,先后组建了三个野战纵队,另外补充华东野战军部队76000人。可以这样说,除去华北野战军外,其他四大野战军里,均有渤海子弟兵的身影。
四是派出了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巩固和发展新解放区。
1948年9月,中共中央要求华东解放区准备15000名干部,跟随解放军进军江南接管新解放区,其中渤海区提供了5000多人。其主体是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共四个大队,4526人,这些干部广泛分布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今天你如果在上海坐地铁,随处可见的山东地名据说就是这些老干部的手笔。另外,渤海区500余名支前干部被编为西南服务团第三支队,随二野进军四川(万县)。此外,渤海区还抽调30余名干部北上大连组建中共渤海区大连工委,开展对敌占区城市的经济工作。
关于渤海区在解放战争中华东我军大后方的地位,上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渤海区走出的主力部队
渤海区作为老根据地,先后成建制输出了四支主力部队:
一是四十三军128师。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主力进军东北,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1945年9月底,渤海军区独立师约5000人进军东北;10月初,渤海军区主力第七师8000余人在师长杨国夫带领下,进入东北北部,和先期到达的渤海军区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17师,1948年整编为解放军第四十三军128师。该部队先后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以及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大决战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后跟随四野进军中南,最后渡过琼州海峡,解放了海南岛,从东北打到了海南。该部被东野首长称为“攻坚老虎”,评价为“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解放后先后隶属于海南军区、四十二军、四十三军、二十集团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大裁军时改为武警部队128师。
二是华野十纵(28军)。军区主力远征东北后,渤海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全区有25000余农家子弟参军入伍。1946年6月和11月,渤海军区重建了山东野战军第(新)七师,新组建了第十一师;1947年4月,两师合并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也就是最近大热的《长津湖》中的九兵团司令员),景晓村为政委。第十纵队成立后即转入外线作战,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春天,十纵被整编为第二十八军,参加了沪杭战役,直至解放浙江和福建。第十纵队在战斗中表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尤其擅长阻击,“排炮不动,必是十纵”,据说是邱清泉对十纵的评价,十纵先后在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两次负责阻击邱清泉的第五军,尤其是桃林岗阻击战,把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弄得没一点脾气,擅长步炮协同的邱清泉遂有此感慨。但是后来因为准备不足,28军在金门战役中吃了大亏,损失了三个主力团近万人,成为我军战史上不多的全军覆没的战例。解放后,28军先是隶属福建军区,后移防山西,85年大裁军中撤编84师,在98年整编中全集团军撤编,82师(原华野7师)划归63集团军建制,83师(原华野11师)改为预备役。
三是渤海纵队(33军)。十纵转入外线作战后,1947年9月,渤海军区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袁也烈为司令员。渤海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周(村)张(店)战役、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和起义的国民党59军整编为第三十三军,后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并驻防上海,改编为公安部队兼上海警备区。
四是渤海军区教导旅。1946年9月,中原突围后的359旅减员严重,经请示中央同意,王震派张仲瀚率领干部大队到渤海招兵,主要征兵地在宁津、惠民、临邑、陵县等地,仅1个多月时间,参军农民即达5800多人。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官王庄正式成立,张仲瀚任旅长,曾涤任政委。为支持西北战场,陈毅指示华东军区将孟良崮战役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及部分国民党技术兵配给教导旅,又在当地各中学招募300余名学生,从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选调了100名学员到教导旅。之后,又将惠民独立团1191名官兵、孟良崮战役解放战士593人拨归教导旅,使其总兵力达到8337人。1947年11月,渤海军区教导旅在河北省武安县由华东军区正式移交给西北野战军,部改番号改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6旅。之后,部队飞越太行,强渡黄河,先后参加运城战役、宣瓦战役、荔北战役、冬季攻势等十次大的战役,较大战斗42次,一路解放了运城、安邑、宜川等16座城市,歼敌2.8万人。在整个西征道路上,近5000名山东兵战殁沙场,如今在档案中能够找到姓名的战士仅有951人。1949年9月,部队经过万里征战,抵达新疆焉耆、库尔勒、轮台、尉犁等地,胜利完成了解放新疆中南部的任务。1950年后,部队依次转隶改名为一野一兵团二军步兵六师和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成为唯一一支从渤海之滨打到祖国西陲的部队。前段,山东电视台播出的《兵出渤海湾》反映的即是这一史实。
四、渤海区的主要领导和知名人物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渤海区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景晓村、马耀南、杨国夫、李人凤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著名烈士黄骅、杨忠等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毛岸英在此参加过土改。据1982年国家民政部统一组织的普查统计和后来的补充登记,有原始资料的渤海区烈士共55308人。
下面简要的介绍下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过的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
渤海区最有名的抗日烈士是马耀南,他也是清河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马耀南是淄博周村人,当时属于长山县(县治在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出生于1902年,少年聪慧,1920年考入济南省立一中,期间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组织的革命团体“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并担任学生会主席,加入了国民党并从事反日活动。他作为天津学界代表参加了国民党三大,后因为参与改组派的反蒋活动被开除党籍。1933年,受长山乡绅邀请回乡担任长山中学校长,这个学校就是现在的邹平黄山中学,我有大学同学即出自该校。七七事变后,他作为校长在中共干部姚仲明、廖容标和赵明新等人的配合下组织师生发动黑铁山起义,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之后他召开了有邹平、长山、桓台、淄川、章丘五县代表参加的联会议,北至青城、高苑,西至历城,东及临淄、广铙等县的各类武装,也都陆续向五军靠拢,队伍扩大到5000人之众,编为七个支队,其中第一支队司令员马天民是马耀南的三弟,第七支队司令员马晓云是马耀南的二弟,鲁北民间有歌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齐心打日本,保卫老百姓”,这也奠定了清河区发展的根基。1939年6月,在牛王庄突围战中,马耀南不幸牺牲,他的两个兄弟也先后牺牲,渤海区委一度将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马耀南的儿子马立修作为烈士子弟乘坐第一辆花车通过天安门,这也是山东省仅有的三人之一。
景晓村:渤海区的灵魂人物,但是命运多舛。他是章丘人,1917年出生,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并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山东省委秘书长,为恢复党组织、储备干部(收留平津南下学生、营救出狱干部)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1月1日,徂徕山起义后,景晓村担任起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一团政治委。中共山东省委改建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后,景晓村继续任省委秘书长兼青年部部长。1938年8月,担任鲁东南特委书记,同时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治委员。1939年3月,景晓村调任清河特委书记,在马耀南牺牲后,景晓村在徐向前、朱瑞的支持下,决定将三支队主力集中到胶济路北,创建清河平原根据地,之后他分别担任了中共清河地委书记、清河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清河区参议会参议长及清河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后,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领导了大反攻,巩固并扩大了渤海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领导渤海区军民抗击了国民党的大举进犯,参与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开展了剿匪反特、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等群众运动,使渤海区成为山东我军巩固的后方。如果说在此之前景晓村的经历算是顺风顺水的话,以后的经历基本就是水逆了:1947年10月,在渤海区土地会议上,景晓村遭到饶漱石、康生的诬陷和打击,罪名是“右倾”、“土改不彻底”、“包庇地主富农”,被撤销了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和十纵队政委等职务,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其实这也是一大批渤海区老干部的共同经历)。1948年6月,景晓村调离渤海区,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1950年2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后任华东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11月,上调中央,先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第二重型机器厂筹备组组长、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60年,因为对“大跃进”有异议,再次被戴上右倾帽子。文革中,景晓村被隔离审查并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晓村才得到彻底平反。1994年病逝。
李人凤:渤海区政权建设的主要领导人。他是淄博临淄人,1911年出生,1929年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受马千里影响参加革命,1931年因发动学生参加救亡运动被通缉,进入杨虎城部避难。1932年返回临淄,任县立第一小学教师、第二小学校长。抗战爆发后,他参与组建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练团”,带队于辛店火车站伏击日军。1938年7月,“志愿军训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他任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任三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秋任清河专署专员,后任渤海行署主任,是渤海根据地政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选举,实行“三三制”,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二是发动广大民兵和群众在清河平原上建成了纵横交错的抗日沟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反扫荡”斗争创造条件;三是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克服困难建立了一些生产军需民用产品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以及纺织、盐业、渔业、造纸、油坊等合作社事业;四是领导了渤海区的参军支前运动及治理黄河运动。同景晓村一样,他也在1947年土改会议上被撤职并调华东局财委工作;建国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农村水利部副部长、地方工业局局长。1954年调政务院,任地方工业部工业局局长、私营企业改造办公室主任、轻工业部部长助理等。1959年在“反右倾”斗争中,被定为“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副首领,下放广州造纸厂劳动。“文革”中,李人凤被扣上“翻案”、“特务”等罪名,1973年6月含冤去世。直到1980年2月,他才被平反昭雪。
杨国夫:渤海区军事上的主要负责人。他是安徽霍邱人,1905年出生,1929年参加红军,属于四方面军序列,35年懋功会师后编入一方面军。抗战爆发后,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6月,被派到清河区,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地委军事部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对清河地区的无数次“扫荡”、“蚕食。抗战胜利后,杨国夫率领渤海军区主力部队进入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副司令员、四十三军副军长等职。杨国夫最出彩的履历是指挥了山海关保卫战,以1个多师的兵力,抗击了国民党4个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抢占东北争取了宝贵时间,具有战略意义。此外还参加四平战役、“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战。全国解放后担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2年病逝。
上述四人是渤海区的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肖华、许世友、廖荣标也都在渤海区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工作时间不长即转入其他地区,在此不多介绍。其他渤海区的主要领导人或者说名人还有这么几个:
宋时轮:开国上将,湖南醴陵人。红军时期即担任军长,但是实际与渤海区工作联系不多。他是1945年跟随陈毅到山东工作的,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华野10纵司令员、三野9兵团司令员等职。抗美援朝中指挥了长津湖战役,毁誉参半。
周贯五:开国中将,江西吉安人,是经历过长征的红一军团老战士,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38年6月,任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组织部部长兼锄奸部部长,挺进冀鲁边区并在该地区坚持斗争5年之久,担任过教导六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边军区政治委员、代司令员等职,冀鲁边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第7师政治委员。第7师进军东北后,他留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继任军区副政治委员。攻克德州后兼任德州军管会主任。渤海纵队成立,他任纵队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率部参加胶东保卫战和周(村)张(店)、潍县等战役。后任南下干部第3支队司令员,率45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以南京军区副政委之职离休。
龙书金:湖南省茶陵人,开国少将,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副支队长兼一营营长、五团团长,115师教导六旅十七团团长,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副司令员、第七师副师长,在坚持冀鲁边区、渤海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他是杨国夫的得力助手,率部队保卫山海关,坐帆船登陆海南岛,立下战功无数。但是在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期间,对铁列克提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后来又作为“林彪党羽”受到审查,最终以大军区副职离休。
袁也烈,湖南省洞口县人,开国少将。这个人很有“写头”,虽然最终职务不高,但是资历很老,一度是粟裕林彪的上级,参加过南昌起义,列席过五大闭幕式。袁也烈是黄埔二期的,担任过政治部秘书股干事,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叶挺独立团成立,他是连长;南昌起义时他是营长,林彪是连长,粟裕则是警卫班长;部队南下,他给周士第(上将)当团参谋长;三河坝失败后,他和周士第均脱离队伍,这也是他两个高开低走的最主要原因。他先是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又去做兵运工作,又跟随小平同志去广西发动龙州起义,在北上中央苏区过程中作战负伤再次离队到上海治疗,又被英国巡捕房逮捕入狱,和陈独秀等是狱友。出狱后经周小舟介绍恢复组织关系,到北方局做学生军事培训工作;抗战爆发,他又到石友三部做政治教官;1939年7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校长是徐向前)。1942年调任清河军区参谋长,1945年任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对于健全军区司令部的工作制度、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杨国夫去东北后,他担任代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禹城战役(对日寇的最后一站)。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新七师师长,渤海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指挥部队攻克德州,三打邹平,奇袭临淄,参加了潍县、济南、淮海等大战,解放青岛和长山列岛。建国后转入海军,并兼任过水产部副部长,文革期间受迫害含冤去世。
曾生:华侨后代,有海外游学经历,中山大学的学生领袖,抗战期间组织成立东江纵队并担任司令员,最有名的活动就是营救香港“文化人。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曾生担任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率部转战华东战场,先后参加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9月,指挥两广纵队打回老家。解放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当过广州市长等,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因为和黄永胜不和,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4年才获释。95年病逝。
下面再介绍下两个有名的烈士:
一是杨忠:他是江西老红军,参加过长征。1938 年9 月,杨忠随肖华率领的115师东进挺进纵队开赴乐陵,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了国民党杂牌军曹振东部,杨忠担任政委,促使该部与八路军合作抗战。1940 年,杨忠担任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2月,冀鲁边区划归山东分局领导,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合并,编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杨忠任旅政治部主任。为打通冀鲁边区和清河根据地的联系,7月20日,杨忠率领部执行第三次“打通”任务,9月3日,杨忠率部进入惠民县被日军包围,杨忠中弹牺牲,时年32岁。1946年12月26日,渤海行署决定,在惠民、济阳、商河三县交界地带建立“杨忠县”,后撤销。
二是黄骅。他是湖北阳新人,也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隶属彭德怀红五军系统,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干部团政委。1937年,赴晋西南创建抗日根据地,任晋西南游击支队长。1940年,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1943年6月30日,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被叛徒刺杀,终年32岁。为了纪念黄骅,1945年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现河北黄骅市)。2014年9月1日,黄骅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行文至此,有心人可能注意到了,前面所介绍的与冀鲁边区有关的人物,无论是周贯五、黄骅还是龙书金、杨忠,职务或者是政委,或者是副司令员或者是政治部主任甚至代司令员,司令员一职却无人认领,这就必须说到一个党史军史上不多见的抗战期间叛变的高级将领邢仁甫了。
邢仁甫是河北盐山人,1910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土匪兼会道门头子家庭,但是他向往进步,中学毕业后就到北京马鸿逵部当兵,1929年入党并从事兵运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参与组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并担任司令员。一年间,他打盐山、攻无棣、克南皮、夺庆云、收复乐陵,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并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平津支队),再编为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六支队,他任支队长并出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1941年2月,六支队升格为八路军115师教导第六旅,他任旅长并担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邢仁甫开始骄傲自大,腐化堕落,一是视冀鲁边区为私人领地,排挤污蔑黄骅等中央派来的老红军骨干;二是追求享乐,公开纳妾并以建立后方生产基地为名在望子岛上构筑自己的安乐窝。1943年春,上级调他到延安学习,他认为是黄骅捣的鬼,于是指使人刺杀了黄骅,事情败露后他先是投靠国民党蒋鼎文,后来干脆直接投降了日寇,1950年天津解放后被押回盐山公审枪决。
邢仁甫是我目前所知的叛变的最高级别的八路军将领,他的地位可比肩许世友(旅长),远超过冀东的单德贵、湖西的王凤鸣(都是团长),而且性质更为恶劣。单德贵是受到李运昌排挤且有生命之忧,而且叛变后没有做什么大恶;王凤鸣和邢仁甫类似,也是在阴谋暴露后投敌但不知所踪,而邢仁甫确是实实在在的投敌且撰写了《效忠天皇》、《剿共灭匪计划》等文件。
写到这里,基本上渤海区主要的党政军精英写完了,忽然想起自己漏掉了一个人:原水电部长钱正英,她也和渤海区有一段渊源,人民治黄事业就是在渤海区起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配合军事进攻,以“黄河归故”为名,提前强堵花园口决口,妄图以水代兵,分割、淹没解放区。1946年5月,国共双方达成了黄河复堤堵口的协议,黄河水回归断流9年的豫鲁故道,对下游的渤海区造成很大压力。渤海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开始了人民治黄运动。
钱正英是上海人,大学没毕业就参加革命到了解放区,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前方工程处处长。山东省河务局成立于1946年5月,驻地就在渤海区的蒲台县城,后来又迁往滨县、利津,钱正英在1948年1月被任命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党委书记。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她年仅25岁,骑着大白马,扎着武装带,挎着驳壳枪沿黄河两岸巡视,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故事,有迷信的就说是毛主席派来的“女龙王”。她的主要贡献,一是治凌汛,用炸药结合浮冰冲击力,奋战七昼夜终于导引冰水入海;二是筑堤坝,渤海区是平原地区,没有石料,老百姓主动把猪圈、鸡棚的石头都捐出来了,还把所有寺庙楼宇的石碑乃至于奠基石都用上了,后来有人说,滨州的历史都埋在黄河大坝下面了,这也绝非虚言。
五、为什么渤海区岌岌无名
如上所述,渤海区地位重要,贡献突出,但是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的认识模糊不清,党史军史上都没有很大的影响,除了专业研究的人,一般群众对于渤海区都知之甚少,连我这样的本地人都不知道。我自己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这样两个:
一是没有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宣传工作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人们一说山东根据地就是胶东沂蒙山,我觉得文学影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胶东有《苦菜花》、《山菊花》、《地雷战》,于是人们都知道于得水团长、都知道海阳地雷战;沂蒙山有《红嫂》、《红日》,于是人们都知道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孟良崮;鲁南有《铁道游击队》,于是人们都知道“微山湖”。渤海区则没有什么出名的影视作品,吕剧《李二嫂改嫁》红遍全国,其原型设定也是鲁南根据地,因为原作者王安友是日照人。
二是没有有影响力的领导背书。过去滨州的干部总结渤海区的没落寂寞,总结起来就是“毛岸英死早了,陈同海太小了,能吹的太少了,康老的刀子全扫了”,虽是调侃,当时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毛岸英在渤海区参加土改是他实际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所以对这片土地还是有感情的,离开后还专门给房东写信(据说原件在房东去世后作为随葬品了)。陈同海他们这些人在渤海区出生,但是对于渤海区没有任何印象,后来惠民县政府辗转联系上他,还是他母亲回忆起说出生在何坊,可惜刚联系上他就“出事”了。
渤海区的干部,在47年土改会议后大伤元气,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部队上的相对好些,留在地方的基本上都被打入另册,景晓村、李人凤等最高不过厅局级,很多还被反复批斗,可以说,无论是北上东北还是南下闽浙,只要离开渤海区的发展都要好一些,这就是“康老的刀子全扫了”。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想,这远非问题的全貌。饶漱石早就倒台了,但是康生的影响力一直在,文革中风云一时的“王关戚”,都是文革小组成员,王力是渤海区宣传部长,关峰是渤海区的教育科长,他们都是因为康生的提携进入高层的,王力一度列席政治局常委会,是货真价实的“中央首长”。至于山东的“小太阳”王效禹,也是标准的“老渤海”,当过渤海区委的干部科长、博兴县委书记、清河地委副书记,是文革中老干部造反的典型,也是最早被打倒的造反派。可以这样说,渤海区的干部,左的做了康生的殉葬品,被康生打倒的也一生蹉跎,说“康老的刀子全扫了”一点也不过。
唠唠叨叨,终于把我知道、理解的渤海区历史写完了,最后还是用“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作为结尾吧!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