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老板倾心培养下属,结果对方羽翼丰满后另立门户,甚至成为竞争对手;一位伴侣全力支持另一半成长,对方成功后却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
一位老板倾心培养下属,结果对方羽翼丰满后另立门户,甚至成为竞争对手;一位伴侣全力支持另一半成长,对方成功后却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这些情况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培养他人?
1. 培养的本质与风险
培养,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教育过程中,难免包含对现状的否定和修正。这就带来了一个悖论:被培养者可能会因被否定而产生 resentment(怨恨),无论最终成功与否。
若培养成功,对方可能因记得过程中的批评和否定而心生芥蒂;若培养失败,对方更可能抱怨方式方法有问题,甚至对外宣扬你的不是。
职场中,精心栽培的员工能力提升后,可能选择跳槽寻求更好发展,或者留下与你争夺资源和控制权。亲密关系中,当伴侣在经济或认知上与你平起平坐,曾经的崇拜感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有野心的人往往能忍辱负重,一旦得势,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摆脱昔日导师的影响。
2. 为什么传统师徒制能避免这些问题?
传统的师徒关系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师傅对资源和技术的高度控制。学徒离开师傅很难生存,行业圈子小,师傅一句话就能断送徒弟的前程。许多老师傅直到退休前才肯传授核心技艺,确保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但这种模式建立在限制和垄断之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
3. 现代社会的两难处境
现代社会,流动和选择成为常态。企业宣称重视员工培养,但内心深处最看重的往往是即战力和忠诚度。所谓的培养体系,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让员工创造更多价值,不得不进行培训。
许多管理者发现,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员工,结果却是人才流失、机密泄露,甚至培养出竞争对手。一次次失望后,越来越多管理者选择不再投入真心培养下属。
4. 第三条路:建设系统,而非依赖个人
面对这种困境,最明智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停止试图“培养”个人,转而建设一个强大的系统和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
聚焦系统建设:打造不依赖任何个人的流程和体系,让组织的运转建立在制度而非英雄主义上。无论谁离开,组织都能正常运作。
提供价值吸引:成为有“米”的人。只要你能提供有价值的机会、资源和平台,自然会有优秀人才被吸引而来。这是一种健康、透明的吸引模式,比依靠个人恩情更加可持续。
筛选重于改造:将精力更多用于识别和吸引那些与组织价值观契合、有自驱力的人才,而不是试图彻底改变一个人。
拥抱正常流动:接受人才流动是职场常态。建立校友网络,祝福离开的人前程似锦,保持友好关系。他们未来可能成为你的客户、合作伙伴或宝贵的信息来源。
5. 结语:成就他人,但不期待回报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控制人,而在于如何吸引和成就人,同时通过系统和价值降低风险。
不必执着于“培养”任何人,而是要创建一个强大的平台,让优秀人才在这里自主成长,创造价值,实现双赢。
当你不再试图控制结果,反而能够获得更多;当你专注于提供价值,反而能够吸引更优秀的人才。
这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关于“培养”与“成长”的最优解。
来源:野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