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寒露种蒜正当时”,又到了秋播大蒜的关键时节。这几天,走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蒜农们忙碌的身影。种蒜看起来简单,可要种出又大又圆的蒜头,里面门道可不少。
俗话说:“寒露种蒜正当时”,又到了秋播大蒜的关键时节。这几天,走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蒜农们忙碌的身影。种蒜看起来简单,可要种出又大又圆的蒜头,里面门道可不少。
老农口中流传的“深栽葱,浅种蒜”这句谚语,正是秋播大蒜成功的关键。为啥大蒜要浅种?种深了又会怎样?今天就跟大家聊明白这些事。
大蒜最怕什么?
秋播大蒜最怕三件事:种深了、种早了、水大了。很多种植户之所以收成不好,问题就出在这三个方面。
大蒜是浅根系作物,种植时不宜过深。如果种植过深,会影响大蒜蒜头膨大,长势不佳。这就是“浅种蒜”的科学道理。
大蒜适宜播种的温度环境是20℃~22℃,温度降到7℃内,蒜株的发育进程就被按下暂停键。
水大更是致命伤。播种后立即大水漫灌,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表面形成一层硬壳,会阻碍蒜芽破土。同时,土壤湿度过高、透气性差,蒜瓣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更容易腐烂而不是发芽。
如何把握最佳播种时机?
“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但大蒜的播种时间要灵活调整。
判断播种时机有两个实用方法:一是看温度,连续三天5厘米地温稳定在19℃以下;二是观察自然信号,“槐树落叶八成时基本达标”或者“观察野菊花,开到七成就该准备了”。
北方地区播种大蒜的时间为当下至10月中旬。大蒜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如果冬前积温不足(需≥600℃有效积温),每推迟1天播种,单株蒜瓣将减少0.2个,减产风险大增。
“浅种蒜”到底多种浅?
“浅种蒜”这个“浅”字很有讲究。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大蒜的出苗和产量。
一般建议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较为合适。沙土地可以种到3厘米深,黏土地则2厘米即可。这个深度既能保持蒜瓣不被晒干,又能让蒜苗相对容易地顶土而出。
覆土过厚是新手常犯的错误。如果覆土超过5厘米以上,对于蒜瓣来说就太深了。它需要消耗自身大量的养分才能顶出地面,往往导致出苗慢、苗弱,甚至没顶出来就烂在土里。
种植时要确保蒜瓣与土壤紧密接触。有经验的老农会用“笨办法”——种完蒜后先踩实再浇水,这样蒜瓣与土壤贴实了才能长得好。
播种后的水分管理秘诀
播种后的水分管理关系到出苗成败。很多新手习惯种完大蒜就浇水,这其实是个误区。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播种时土壤本身墒情较好(用手能捏成团,轻碰能散开),可以不急于浇水。如果土壤偏干,播种后应适量浇水,最好采用沟灌或喷灌的方式,让水慢慢渗透。
最佳浇水时机其实是在蒜芽刚露头时。这时候蒜已经生根,浇水正合适。关键是小水慢浇,千万不能大水漫灌。
对于今年雨水偏多的情况,种植户更需要灵活调整。如果墒情过湿可推迟到10月初播种,但务必严守10月中旬截止线。
来年丰收的其他关键因素
除了“浅种蒜”外,还有其他几个因素也决定来年蒜头是否又大又圆。
选择优质蒜种很重要。要选大个饱满的蒜瓣,播种前记得去掉干帽但不要剥皮。完整蒜皮保护的种蒜出苗率比剥皮的高出25%,且病害减少一半。
合理密植是关键。播种密度控制在每亩5万株左右。太密了影响通风,太稀了浪费地力。
科学施肥是保障。底肥要下足,每亩地得用三四千斤腐熟有机肥。注意肥料千万别直接接触蒜种,否则烧根率能到15%。正确做法是先撒肥再盖层土,最后放蒜瓣。
出苗后管理也不容忽视。出苗后要控水蹲苗,促进根系下扎。这样越冬时才不容易冻死。
选择蒜种也有讲究,大个饱满的蒜瓣才是好种子,播种前要把顶上的干帽挑开,但千万别剥皮。完整蒜皮保护的种蒜出苗率比剥皮的高出25%,且病害减少一半。
播种后7-10天,如果发现出苗不齐,可以小心地扒开土壤检查蒜种。若蒜瓣已经软化腐烂,说明可能烂种了,需要及时补种。
农民朋友们,要想来年蒜头又大又圆,就从今年秋播开始做对每一步吧!
来源:稻香老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