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县杜凤治:广东“治”是暂时的,日后必出大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0:17 1

摘要:杜凤治写日记,总说那个南海县的考试,有人写了洪秀全第二,笔一扔就走了,考场里头什么人都有,想考功名的,把科举当累赘的,全凑一块儿,外面赶考的路上,碰到几个留洋回来的,手里拿着本《瀛环志略》,说得一套一套的,旁边的士绅,脸都绿了,一句话也插不上。

同治五年(1866年),浙江举人杜凤治踏上了广东的土地。这位绍兴书生不会想到,此后十四年间,他将以州县官的身份见证一场帝国崩塌前的暗涌。

从广宁知县到南海首县,杜凤治用毛笔记录下370万字的官场浮世绘,其中反复出现的预言令人心惊——“粤省必为天下大乱之始”。

杜凤治写日记,总说那个南海县的考试,有人写了洪秀全第二,笔一扔就走了,考场里头什么人都有,想考功名的,把科举当累赘的,全凑一块儿,外面赶考的路上,碰到几个留洋回来的,手里拿着本《瀛环志略》,说得一套一套的,旁边的士绅,脸都绿了,一句话也插不上。

杜凤治就说这老学问跟快烧完的蜡烛似的,西风一吹就灭了,他当首县知县,天天琢磨这事,发现皇权在广东乡下,就是个名头,实权都在公局手上,就是士绅们自己搞的,有自己的武装,能收钱,还能判案子。

佛山那边,有次公局当着面就把“盗匪”给办了,人杀完了才去补个文书,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这些士绅帮忙,乡下根本管不住。

杜凤治去拜访过别的知县,那人想把审案的权收回来,结果士绅们一合计,直接把他给罢免了,省城里那些大官,根本没人理这茬,税收这块,杜凤治最头疼,厘金局,是商人在管,海关的税,洋人盯着,朝廷呢,还在按老黄历的田亩册子收农业税。

老的办法,新的办法,搅成一锅粥,官府越来越指望那些乱七八糟的规费过日子,连驿站喂马的钱都得衙役自己去收“黑钱”,不收就没钱用,他算过一笔账,南海县一年正经的税收不到十万两,可维持运转要三十万两,大头全靠这些杂费填窟窿。

绿营兵,一个月饷银才二两,饭都吃不饱,只能去包庇赌场、走私鸦片,杜凤治去抓盗匪,好几次都撞见官兵跟匪徒称兄道弟,有回剿匪,千总直接找他要“茶钱”,说没赏银就不打仗,官兵那副德行,跟外头的团练一比,差太远了,民间团练自己凑钱买洋枪洋炮,地方治安反而更好,真碰上大事,官军根本指望不上,还得靠乡勇。

到了广州西关,杜凤治眼看着买办的子弟穿着西装,背着圣经,教堂开的医院里,一天能治好几百个穷人,官府的赈济点却冷冷清清,美国领事赵罗伯,带着个华人通事王明谷,那人递上去一张文书,就能让布政使改税则,朝廷里还在吵什么夷夏之防,西洋人的经济、文化已经把岭南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地改了。

杜凤治在日记里写,广东这天要变,他早就有预感,可直到临终前他都没想明白,自己明明是个忠臣,怎么反倒让这个王朝走得更快了。

他自己默许公局擅权,对武营的腐败视而不见,为了收税,任由衙役横征暴敛,整个系统都在妥协,清廷在广东只剩下一张纸面上的权威,1911年,革命党人打进广州,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杜凤治十四年前记下的那些乱象,早就把帝国的根基给掏空了。

来源:青莲侠士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