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伊始的一波人工智能高潮,把人工智能推向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LLM大模型崛起人工智能确实已经逐渐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们只需一个提示词,几秒钟一幅创作图,一篇文章就搞定了。然而只需乍看一眼需阅,我
2023伊始的一波人工智能高潮,把人工智能推向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LLM大模型崛起人工智能确实已经逐渐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们只需一个提示词,几秒钟一幅创作图,一篇文章就搞定了。然而只需乍看一眼需阅,我们很快就能识别,其肯定出自AI之手。完美的结构、过多且经常错位的副词和形容词,以及间接时态的缺失,瞬间就露出了马脚,看似完美,实则完全胡扯。然而好歹有一个雏形了,在此基础上改改就可以交差,比自己完全重写好歹要高效的多。可能你我这几年都是这样不知不觉了在利用AI协助工作(给LLM铲屎)。
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典型的讽刺。人工智能正在吞噬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同时也为数十万人类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就业类别:清理人工智能造成的混乱。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作家和数字艺术家被雇佣,不再是为了从零开始创作,而是为了修复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工作时必然造成的混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人工智能取代了他们,这些人往往也是被雇佣来创作原创作品的人。
AI SLOP
杰克.伊佐 (Jack Izzo)对此进行了比任何大语言模型 (LLM) 都更准确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工智能垃圾信息(AI slop)是垃圾邮件的进化。与垃圾邮件一样,垃圾信息也是低质量的内容,但多亏了ChatGPT和Midjourney等人工智能(AI)工具,垃圾信息更容易产生。与垃圾邮件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垃圾信息会像野草一样蔓延,充斥社交媒体信息流,让用户无法确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与垃圾邮件一样,垃圾信息也有多种形式——社交媒体上的帖子、亚马逊上的书籍、Spotify上的音乐、来自不太可靠的新闻媒体(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可靠的媒体)的文章,甚至偶尔出现在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上。”
典型的AI垃圾信息特征:视觉上或文本上吸引人,但缺乏实质内容、原创性或可靠的意义。
随着视频生成变得像创建图像一样便宜便捷,互联网上充斥着人工智能生成的垃圾视频:
一段超现实主义的视频显示,一只海鸥盯着汽车仪表盘上的炸薯条,然后砸碎车窗抢走薯条,这段视频的观看次数超过1.4亿次。另外一段类似闭路电视监控的兔子在后院蹦床上跳跃的视频在TikTok和X平台上的观看次数也超过2亿次。
这段兔子视频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故障:一只兔子有两个头,另一只兔子在弹跳过程中消失了,这些明显的穿帮帧的画面,可以让眼光敏锐的观众马上意识到是AI杜撰的视频。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创作者雇佣了一位视觉特效专家专门消除了这些镜头后会怎么样呢?
一张人工智能辅助的可口可乐的假日广告海报中人们也发现了明显的槽点,可口可乐的标志被错误地拼写为“Coca-Coola” ,真是好cool!
AI垃圾工厂化
人工智能的“垃圾”危害重重。首先,互联网一直以来都是虚假信息的源泉,如今正被人工智能工业化。AI可以在一个人写一篇文章的时间里,生成数千篇看似合理的文章、产品评论或社交媒体帖子。巨量的杜撰信息将淹没一切,将有用的信息埋没在令人信服的垃圾堆之下。
截止目前为止,网络AI“垃圾化”信息商业初现端倪。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对现有内容进行重新混合和重新整理,人们所面临的是文化本身的衰败,因为音乐播放列表中已经充斥着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亚马逊上充斥着人工智能生成的书籍,而X书,B站,D音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也慢慢充斥着人工智能制作的视频。
别忘了运行在这背后的是,消耗大量的电能和水的巨型的GPU集群,而且这些相关基础产品生成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碳排放。此外,还有一些人被雇来清理人工智能垃圾,这些人员原本可以成为艺术家、工程师,但现在却沦为铲屎官给AI做数字清洁工。
人类沦为铲屎官
讽刺的是,那些将我们从泥泞末日中拯救出来的,如今却是拥有模拟大脑的善良人类。人工智能承诺的轻松创造的乌托邦,却催生了一群数字救援人员,他们的工作模式正随着人工智能代码和培训的变化而被改写。这些人工智能清理专家的职位正在各行各业涌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局限性最为明显的自由职业和创意领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受雇于AI内容改写员,负责改写AI生成的文章、博客和营销内容,这些内容缺乏细微差别、情感共鸣和事实准确性。其次,还有受雇于艺术修复员,负责重新绘制或修饰AI生成的徽标、插图和艺术作品。大多数AI生成的图像都存在文字环绕、对称性与现实不符以及像素化等问题。真正的平面设计师和AI艺术家致力于恢复清晰度和比例。AI代码测试工程师来修改GitHub Copilot或ChatGPT等公司编写的错误代码。这些真正的开发人员和自由工程师受雇于测试、修复和优化AI生成的代码。
AI生成的视频经常出现故障,物理特性经常出错,并且在帧内生成随机的东西。AI视频美工通常是视觉特效艺术家,其工作是增强视觉连贯性,从而提升素材的真实感。这些工作并非协作,而是纠正。人工智能承诺的节省成本不过是海市蜃楼,如果没有人工质量控制的隐性成本,就无法实现。整个过程充斥着怪异的低效,因为机器会大规模地制造垃圾,而人类却被高价雇佣来清理。
AI也同样污染到科学研究领域,比如《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前沿》上这篇现已撤回的论文中的这张AI的生成的有无意义文本的插图,图中老鼠长出了夸张的器官,电路板似的细胞信号传图示。
其他的AI生成图中,相关器官的骨骼数量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总结
很多人认为AI可以取代人类。然而,现实中它被大量用于批量制造垃圾来牟利。而人类则被用来将这些垃圾变成可用、贴近现实、更具人性化。讽刺的是,人工智能在某些工作上取代了人类,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些低级工作。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那些本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人,如今却沦为铲屎官、看门人,只能处理人工智能留下的垃圾。
人工智能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在细节、同情心和叙事方面是多么不可替代,但另一方面,却以牺牲能够做到这些的人类为代价。人工智能制造垃圾,然后雇佣人类来清理,这并非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源于淘金热心态的选择,这种心态优先考虑速度、数量和削减成本,而不是质量、真实性和真相。
未来的真正的科技不在于让人工智能变得更“智能”,而在于让人类变得更聪明,并意识到人类应该始终参与其中,而不是在最后被带去收拾残局。必须重塑人类与AI的关系,必须认识到,AI并非人类创造力和判断力的替代品,而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在人类同理心和艺术的引导下,它将创造美和心灵。
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讽刺或许在于,人类被雇佣作为铲屎官收拾人工智能留下的烂摊子;更大问题在于,对此我们却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了一个干净整洁的人造世界是什么样子。做铲屎官只是当下一时的权宜之计,真正的任务是确保我们的科技未来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的烂摊子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真正的创造力和高质量品质的承诺之上。
来源:虫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