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高考放榜,语文能突破 130 分的学生总像 “稀有动物”—— 但从教 30 多年的语文教师看得清楚:那些拿高分的孩子,从来不是靠高三突击,而是把功夫下在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漫长积累里。说白了,语文学习就像盖房子,得有三块缺一不可的基石:背诵、阅读、写作。这不是
每年高考放榜,语文能突破 130 分的学生总像 “稀有动物”—— 但从教 30 多年的语文教师看得清楚:那些拿高分的孩子,从来不是靠高三突击,而是把功夫下在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漫长积累里。说白了,语文学习就像盖房子,得有三块缺一不可的基石:背诵、阅读、写作。这不是玄学,而是一届届学生验证过的铁律。
小学阶段,先给大脑囤满 “语文粮食”。 每天早读背一首唐诗宋词,看似枯燥,实则是给语感 “打底色”。比如背李白 “床前明月光”,孩子可能不懂乡愁,但朗朗上口的节奏会刻进记忆;背杜甫 “国破山河在”,等上了初中历史课,诗句里的苍凉感自然会和史实呼应。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小学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到了高中写议论文,随手就能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 比喻奉献,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论证坚持 —— 这些幼时背下的句子,成了他作文里最亮眼的论据。
初中阶段,要把 “背诵” 和 “阅读” 拧成一股绳。 除了继续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古文,更要一头扎进名著里。记得有个学生初中读《西游记》,不仅读故事,还把孙悟空三次 “打白骨精” 的情节对比着看,琢磨唐僧的固执、八戒的挑拨如何推动冲突 —— 这种细读习惯,到了高中分析《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语言风格时,就能轻松迁移。我常跟学生说:读《水浒传》不是只看武松打虎多痛快,而是要想 “为什么宋江非要招安”;读《朝花夕拾》不是只记鲁迅骂了谁,而是要品 “长妈妈买《山海经》” 里藏着的温情。
高中阶段,阅读要往 “深” 里走,背诵要往 “精” 里钻。 背《赤壁赋》,不能只记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要琢磨苏轼如何用 “变” 与 “不变” 化解人生焦虑;读《巴黎圣母院》,要对比卡西莫多的 “丑” 与弗罗洛的 “伪善”,理解文学对人性的剖析。有个毕业生曾告诉我,他高三写 “时代与个人” 的作文时,用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煤矿读书的情节,又引用了《论语》“士不可不弘毅”,阅卷老师批注 “素材厚实,见解深刻”—— 这些素材,全是他从初中到高中一本本啃出来、一句句背下来的。
写作从来不是 “到了高中才学” 的技能,而是像一条线,串起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学习。
小学时,写作是 “用文字画画”。 背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就让孩子写一段秋天的校园;读了《小蝌蚪找妈妈》,就模仿着写观察日记。我见过一个小学生写家门口的梧桐树:“叶子黄了,像撒了一把金币,风一吹,金币就叮叮当当地掉在地上。” 这比喻多生动?其实就是平时背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 在潜意识里起了作用。
初中时,写作是 “用故事说心情”。 读了《背影》,就写《父亲的自行车》;学了《乡愁》,就写《奶奶的蒲扇》。有个学生写奶奶熬粥:“她总说粥要‘咕嘟咕嘟’唱着歌,才算熬出了味儿。” 这种细节描写,正是从《红楼梦》里 “刘姥姥进大观园” 的场景中学来的 —— 阅读时记下的生动细节,写作时自然会冒出来。
高中时,写作是 “用思想驾驭素材”。 这时候,小学背的古诗、初中高中读的名著,全成了写作的 “武器库”。写 “创新”,可以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再结合《海底两万里》里尼莫船长的潜艇发明;写 “责任”,可以引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再联系《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鲁迅说 “写作没有秘诀,只有多看和多写”,这话太对了 —— 我带的学生里,坚持每周写随笔的,高考作文至少能稳定在 50 分以上。
有家长总问:“孩子高三了,语文还能提分吗?” 我想说:高三突击可能提几分,但要稳上 130 分,必须看 12 年的积累。就像种树,小学是扎根,初中是长枝,高中是结果 —— 如果前面十几年没好好浇水,指望高三突然 “开花”,那是痴人说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一个孩子从小学就养成每天背一首诗的习惯,从初中就养成每周读一本名著的习惯,从高中就养成每天写一段感悟的习惯,他的语文素养早就在潜移默化中成型了。高考那张语文试卷,不过是把他十几年积累的 “内功” 外化出来而已。
所以,别再问 “怎么快速提分”,而是该看看孩子:小学的古诗背了多少?初中的名著读了几本?高中的随笔写了多厚?这三大铁律,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在高考语文里拿到那张 130 分以上的 “入场券”—— 这不是鸡汤,而是用无数学生的经历写成的 “通关攻略”。
来源:立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