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对《王者荣耀》的匹配算法较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0:21 1

摘要:9月24日,澎湃新闻发文《玩了8年〈王者荣耀〉,她决定起诉》,将山东律师孙千和起诉《王者荣耀》、要求公开匹配算法一事再度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网络热议。在一片支持声中,也夹杂着些许质疑:“不过是一个游戏,至于如此较真吗?”“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张锐(兰州大学)

9月24日,澎湃新闻发文《玩了8年〈王者荣耀〉,她决定起诉》,将山东律师孙千和起诉《王者荣耀》、要求公开匹配算法一事再度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网络热议。在一片支持声中,也夹杂着些许质疑:“不过是一个游戏,至于如此较真吗?”“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但这场诉讼真的“无意义”吗?开庭当日,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外,众多未能预约旁听玩家的执着等候,已然写下答案——这场被称作“国内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的较量,较真的从来不是某一局游戏的输赢,而是亿万玩家被“算法黑箱”遮盖的合法权益。

持质疑观点者,实则是将游戏等同于“无关紧要的娱乐”,本质上是对当代游戏产业的认知偏差。如今的《王者荣耀》早已超越单纯的消遣工具范畴,其亿级日活用户构建起的,是一个涵盖职业竞技、社交互动与文化传播的复合生态。当一款游戏能让玩家为冲击段位鏖战不休、能左右年轻人的社交语境时,它便已具备影响个体生活乃至社会生态的力量。若这种力量被“商业秘密”的借口遮蔽,难免异化为失控的风险隐患。

庭审中,孙千和提交的游戏录屏与千万级播放量的质疑视频,道出了玩家群体的共同困境。“连胜必连败”的诡异循环、“尽力局”后的满心无力、“打得越好排得越差”的愤怒不甘,这些负面体验不只是玩家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算法可能操纵用户行为的具象体现。正如法律从业者陈娥的切身感受:“先给甜头让你连升十几星,再让你输到心态爆炸,这种机制就像赌博一样勾着人上瘾。”当算法可以影响玩家输赢,制造出“下一把必赢”的幻觉时,实质上已将玩家拖入时间与金钱双重消耗的陷阱。这早已超出“影响体验”的范畴,触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红线。

面对诉求,腾讯以“商业秘密易被黑产滥用”为由拒绝公开算法,看似合理却站不住脚跟。其一,孙千和提出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最低限度的知情原则公开算法机密,本身就是商业利益与知情权的可行路径。其二,去年年底启动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早已明确要求,平台需“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如今快手、抖音等平台均已落实公开要求,游戏行业也没有理由成为算法透明化的“法外之地”。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诉讼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有人愿意为千万人权益,孤身对抗巨头法务团队,这意味着玩家们不再被动接受“被系统安排”的命运,而是主动向“算法霸权”宣战。在算法日益渗透生活的当下,“不被游戏玩”“不被算法操控”从来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公民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基本内涵。从外卖骑手反抗算法压榨,到消费者质疑大数据杀熟,再到如今的游戏算法诉讼,每一次“较真”都是在推动算法从“黑箱”走向“玻璃房”。

庭审尚未宣判,但这场诉讼的意义早已超越案件本身。它让我们看清,游戏算法的透明化不是“应不应该”的选择题,而是“该如何做”的必答题。当千万玩家的期待汇聚成声,当监管政策已然吹响号角,游戏平台理应放下对“商业秘密”的过度执念,在保护技术创新与保障用户权益之间努力找到平衡。毕竟,真正能让游戏生态健康长久的,从来不是操控胜率的“小聪明”,而是对每一位玩家的尊重与公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