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画饼,多数人会想到“骗子”,但真相是,画饼本质是“构建共识的能力”,在预期比现实更值钱的时代,让更多人相信你说的“像真的”,就掌握了资源的入口。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贾跃亭,那个喊着“为梦想窒息”、“永远下周回国”的人。
在10年里法拉第未来(FF)交付11台车,又召回11台,却还掉了上百亿人民币债务,最近,FF再签1.05亿美元融资协议。
很多人不解,他的钱从哪来?为何总有人愿意为他的“梦想”买单?答案其实藏在“画饼”二字里。
一提到画饼,多数人会想到“骗子”,但真相是,画饼本质是“构建共识的能力”,在预期比现实更值钱的时代,让更多人相信你说的“像真的”,就掌握了资源的入口。
马斯克站在火箭发射架下说“要登陆火星”,全世界为之鼓掌,而贾跃亭站在车前说“年底量产”,弹幕满是“下周回国”的调侃。
两人初期都没兑现承诺,结局却天差地别,关键不在技术或人格魅力,而在“画的饼能否被资本共识化”。
这个世界从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有人信你说的。
马斯克花10年把“火箭饼”变成现实,SpaceX真的将火箭送上天,共识落地成价值,而贾跃亭的“造车饼”10年仍在PPT上,FF交付成了段子,共识断裂,他成了“资本骗子”。
其实核心逻辑很简单,资本追逐预期,谁能构建“可信的未来”,谁就能先拿资源。
资源兑现了,“画饼-融资-落地”的闭环就成立了,兑现不了,就只剩“画饼-融资-再画饼”的循环,贾跃亭的厉害之处,在于把后一种循环玩成了“续命术”。
在中国司法系统里,贾跃亭仍是欠几百亿的“老赖”,但到了美国,他成了“下一个马斯克”,这背后是一套精准的身份重构操作,且只有在美国的制度土壤里才能实现。
第一步,通过离婚转移资产,切割个人与企业的财务关联,第二步,申请破产保护,用美国破产法“一刀切掉”历史债务包袱,第三步,把债主变股东,债主想要回款,可贾跃亭已破产,只能选择“再信他一次”,用债权换FF股权。
这套操作让他完成了身份重启,从“跑路老赖”变成“重新出发的创业者”。
过去10年,他靠这套逻辑在全球融到超50亿美元,把债务摊给全球投资者,还掉上百亿人民币欠款,甚至把FF送上了纳斯达克。
故事讲久了总会腻,资本最怕的不是亏钱,是“没有新故事可讲”。
贾跃亭的高明之处,在于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饼”,给C端讲梦想,给B端画路线图,给政客递战略蓝图,把“造车故事”包装成多维度叙事。
2025年6月,他宣布推出FFSuperOne,号称“全球首款AI驱动豪华MPV”,配激光雷达与L4自动驾驶。
但这根本不是新车,而是一份“融资宣言书”,他专门为B端描绘了四类用户画像,对供应商说“有钱一起赚”,邀请零部件商成为FF生态伙伴,对租车公司说“L4自动驾驶能提升盈利”,暗示降本增效空间,对直播电商与MCN机构说“移动直播道具能开到哪赚到哪”,绑定5.43万亿规模的直播市场,对房产经纪公司说“车房联动能提升卖房体验”,搭上车市流量。
更绝的是“给政客画饼”,贾跃亭提出“建设中美汽车桥梁”,计划去华盛顿和国会山议员谈新能源关税补贴,宣称要“盘活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链”、“参与制定美国新能源标准”。
这已不是创业,而是用地缘战略包装故事,当政客愿意站台,故事的融资天花板就被彻底抬高。
这套组合拳果然奏效,美国不少企业和个体户认可其想法,FF新车付费订单超4100台,2025年上半年连续斩获多笔融资,最新一笔达1.05亿美元。
贾跃亭的10年融资史,本质是“资本接力赛”,一批接一批的投资者入局,用新钱填旧坑,维持故事不崩塌。
第一个是中国恒大。2018年,恒大承诺3年投20亿美元,首期8亿美元到位,让FF暂时起死回生。
但短短数月,双方因资金拨付和控制权翻脸,官司缠身,恒大的8亿美元几乎打水漂,成了“冤大头”。
恒大退场后,接力棒传到美国人手里,2021年,FF通过SPAC借壳登陆纳斯达克,拿到2.3亿美元现金和7.75亿美元注资。
但交付屡次跳票、营收近乎为零,一年后股价从13美元跌到不足0.3美元,市值蒸发98%,这批投资者又成了“接盘侠”。
真正让循环延续的是“秃鹫资本”,专挑企业缺钱时进场,用高息借款或折价认股权入局,等股价拉高就兑现离场,根本不在乎车是否量产。
此外,债主们也被迫成了“接盘者”,乐视时代的供应商、投资机构,在FF破产重组时被迫用债权换股权,为了挽回损失,反而要盼着FF活下去。
这群逐利的“秃鹫”与被动的债主,共同构成了融资闭环,前一批的钱靠后一批接盘,只要新故事能吸引新资金,循环就不会停。
骂贾跃亭“骗子”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想,为何美国资本市场容得下这样的“画饼者”?
答案藏在“共识经济”的本质里,当农产品、工业品承载不了汹涌的资本,“共识”就成了新的资本蓄水池。
美国农业、工业占GDP比例极低,大量经济活动由“信念与预期”构成,硅谷和华尔街需要不断有新故事、新赛道承接资金,哪怕很多项目的“忽悠成分”不亚于方士骗秦始皇,资本也需要这些“新瓶装旧酒”的概念,这是内生需求。
在这样的系统里,“画饼者”层出不穷,他们中绝大多数会被证伪,但只要分母够大,总有概率出一个马斯克。
风险投资的魅力正在于此,抓住一个真奇迹,就能覆盖所有损失。投资人未必不知道项目在忽悠,但他们赌的是“小概率的成功”。
贾跃亭恰好是深谙此道的玩家,他永远踩在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上,互联网视频火时搞乐视生态,手机热时做硬件,新能源车起势时抛FF,元宇宙、AI热时又贴AIMPV标签。
每个概念都成了包装梦想的原料,这就是“叙事升级”。
更关键的是,他懂“流量=注意力=货币”的模式,在美国,他以“创业者YT贾”争取投资,在中文互联网,他以“下周回国贾老板”直播卖惨,一边让投资者看到“不屈”,一边让吃瓜群众产生“同情”。只要还有人关注,故事就有续更的可能。
但是就在贾跃亭的故事看似要突破新高度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他和FF发出“威尔斯通知”,指控其可能违反联邦证券法反欺诈条款。
这并非正式起诉,却意味着监管层开始警觉:这可能是一场“庞氏骗局式的资本游戏”。
对贾跃亭来说,这或许不算致命打击,但这场博弈的本质没变,神话与骗局,只隔了“兑现”这一步。
贾跃亭不是特例,他是共识经济的“镜像”——既照见了资本市场对故事的渴望,也照见了“兑现力”的残酷门槛。
骂他“骗子”没错,10年未兑现的承诺本就该被质疑,但说他“只是骗子”也片面,他精准踩中了资本的游戏规则,不是“做成再说”,而是“先说再做”,不是“做不好不做”,而是“讲不下去才停”。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