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的词条刷屏,许多人第一次以如此沉重的方式认识这位享誉国际的景观设计大师。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天空,吞噬了一架小型飞机,也带走了62岁的俞孔坚和他未完成的纪录片《海绵星球》。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更让全球生态设计领域痛失一位富有远见的“行
陨落的“海绵星球”筑梦者:追忆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的传奇与未竟之路
图片来源于微博
前言
当热搜被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
的词条刷屏,许多人第一次以如此沉重的方式认识这位享誉国际的景观设计大师。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天空,吞噬了一架小型飞机,也带走了62岁的俞孔坚和他未完成的纪录片《海绵星球》。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更让全球生态设计领域痛失一位富有远见的“行动派哲人”。他的离去,如同一颗星辰陨落,却留下照亮城市与自然共生之路的璀璨光芒。
图片来源于微博
一、从浙江金华到哈佛博士:一位“生存艺术”的探索者
俞孔坚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跨越东西方的传奇。1963年生于浙江金华的他,从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起步,到1995年斩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再到1997年毅然回国投身教育事业,每一步都踩在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他并非困守书斋的学者,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开拓者——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立《景观设计学》国际期刊、打造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这些成就背后,是他对“景观设计作为生存艺术”的坚定信念。
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传统园林的审美范畴。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时代,他敏锐地意识到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的张力,提出“大脚美学”这一革命性概念,呼吁人们摒弃矫饰的“小脚”审美,拥抱自然野性之美。这种思想背后,是对现代城市过度工程化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转译。
图片来源于微博
二、“海绵城市”与逆向规划:改变中国城市命运的思想浪潮
俞孔坚最具公众影响力的贡献,莫过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当许多城市仍在热衷修建水泥堤坝对抗洪水时,他率先倡导“与洪水为友”,通过建立湿地、雨水花园等弹性系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这一理念不仅被写入中国国家政策,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此次他在巴西潘塔纳尔拍摄《海绵星球》,正是为了记录全球生态智慧,将“海绵”理念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逆向规划”理论——反对盲目追随开发需求,主张优先划定不可建设的生态底线。这种颠覆传统规划逻辑的思想,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已初见成效。他曾直言:“如果我们用对抗自然的方式建设城市,最终只会让城市更脆弱。”这些理念背后,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其获奖无数的深层原因: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从IFLA杰弗里・杰里科奖到奥伯兰德奖,国际学界一次次用最高荣誉肯定他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三、未尽的《海绵星球》与永恒的精神遗产
俞孔坚的突然离世,为正在进行的《海绵星球》项目蒙上悲壮色彩。潘塔纳尔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热带湿地,本就是“海绵星球”的天然范本。他与巴西导演同行拍摄,本是一次东方智慧与南美生态的对话,却意外成为生命的终章。这种巧合,仿佛隐喻着生态探索者与自然共命运的宿命感。
然而,他的遗产早已深植于中国大地。北京秦皇岛汤河公园、上海后滩公园等获奖项目,将废弃地变为生态绿洲;全国30多个城市的“海绵城市”试点中,无数内涝点因他的理念重获新生。更深远的是,他推动景观设计成为国家认定职业,让一门学科真正扎根于社会需求。正如他所说:“好的设计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让自然做功。”
结语:星火不灭,思想长流
俞孔坚的离去,令人痛惜他未能亲眼见证《海绵星球》的完成,未能继续指引更多城市走向与自然和解之路。但这位“海绵城市之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被生死局限其影响力。他留下的“大脚美学”“海绵理念”如同种子,已在全球生根发芽;他培养的学子、设计的项目、写下的文字,将继续在水泥森林中开辟生态的绿洲。
当一座城市因雨水花园而免于内涝,当一片荒地因生态修复重焕生机,那便是对俞孔坚最好的纪念。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他未竟的事业,正等待更多人接过火种——让地球真正成为可持续的“海绵星球”,或许才是对这位先驱最深刻的告慰。
来源:客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