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包邮时代结束了?快递涨价、商家调价,电商商家该何去何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9:52 5

摘要:那么之后再网购手机壳、指甲刀、充电线等小件商品时,还能不能继续享受包邮服务,也是不少消费者关心的事情。

光靠纸片,就能实现年入100亿的梦想?

快递涨价的同时,真的会将9块9包邮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吗?

那么之后再网购手机壳、指甲刀、充电线等小件商品时,还能不能继续享受包邮服务,也是不少消费者关心的事情。

从相关资料显示来看,这次的价格调整主要针对顺丰与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快递行业头部企业,核心目的是叫停长期存在的赔本赚吆喝式恶性价格战。

随之而来的疑问也浮出水面:这轮涨价是短期现象,还是会持续攀升?

9块9包邮模式是否还有回归可能?最终的成本是否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快递行业尚未结束的“圈地大战”。

此前,9块9包邮的小件商品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即便不直接标注9块9包邮。

商家也常设置满20元包邮的门槛,引导消费者凑单购买耳机套、手机支架等小件商品以满足免邮条件。

商家之所以能支撑这种模式,核心逻辑在于走量,这也是快递行业典型的商业模式。

低利润与大规模并行。以全国性快递网络的运输环节为例,一辆从北京开往广州的货车,无论装载10件还是1000件包裹,车辆燃料与司机的基础成本基本固定。

包裹数量越多,单件快递分摊的成本就越低。

这种规模效应不仅体现在运输环节,还延伸至仓储、分拣等全链条。

大型快递公司有能力投入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因此,要么做大,要么出局成为快递行业的生存法则,大公司依靠规模取胜,中小公司则难以在价格战中立足。

长期激烈的价格战已让行业利润趋近于零。

数据显示,快递行业“单量上涨、单价下滑”的趋势已持续至少5年。

2019年至2024年,快递市场规模突破1.4万亿元,但单票均价累计下降32%。2

024年上半年,全国快递单票均价从8.1元降至7.5元,即便是包邮大省浙江,单票均价也下降1%。

顺丰单票收入从16元降至14元,三通一达的价格更低,其中韵达单票价格不足2元。

2024年一季度,中通单票净利润降至0.26元,圆通仅为0.12元,韵达和申通的单票净利润更是低至0.04元至0.05元,几乎处于白干状态。

当前行业现状是,企业普遍在拼命接单,但利润空间已薄如纸片,陷入了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

如同两位苹果小贩,谁都不敢率先涨价,担心顾客被竞争对手抢走,最终陷入集体亏损的僵局。

打破这种困境,一方面依赖行业自然洗牌。

近期,极兔收购百世与蜂网、京东物流收购德邦等案例,正是“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整合体现。

当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后,价格战自然会逐渐平息。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介入调控。

2024年7月,国家邮政局召开快递企业座谈会,约谈浙江、广东等价格战重灾区的头部企业,呼吁放缓价格竞争节奏。

不过,行政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企业仍可能通过发放优惠券、返现、内部低价结算等方式变相维持低价竞争。

归根结底,只有当行业自发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市场格局稳定后,价格战才能真正终结。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更关心的是9.9包邮时代是否真的会终结。

目前已有部分电商店铺悄悄提高了包邮门槛,虽然无法精准预测免费包邮模式是否会彻底消失。

但从商业规律来看,平台补贴大战通常只存在于行业扩张期,一旦形成规模效应,补贴力度必然会缩减。

这与网约车行业的发展轨迹高度相似。

早年网约车大战期间,5元即可打车且伴有红包补贴,但随着行业成熟,价格已回归正常水平。

如今的快递低价,本质上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过度福利”,难以长期维持。

七年前,300万快递员一年可派送500亿件快递。

七年后,快递员数量仍维持在300多万人,但年派送量已飙升至1700亿件。

当快递公司无力支撑9.9包邮模式,当包邮背后的消费心理陷阱因邮费上涨被打破,全国7000万电商从业者与9亿网购用户,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商经济大洗牌。

近期,国家通过反内卷、规范社保缴纳、推动工资上涨等政策,主要连锁反应已传递到极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快递行业,部分地区已率先启动快递涨价。

广东宣布从2024年8月起,快递每单涨价0.4元,单票价格不得低于1.4元。

浙江义乌则集体涨价0.1元,单票最低价格提升至1.2元,彻底告别了8毛就能发全国的时代。

在成百上千亿件包裹的规模下,这几毛钱直接关系到快递公司与无数网店的利润生死线。

以价格战最为激进的极兔为例,2024年财报显示,国内单票运费为0.32美元,成本为0.3美元,折算后单票净利润不足0.15元人民币。

其他同行的利润状况同样严峻。

圆通每单赚0.12元、中通0.2元、韵达仅0.05元。

对这些挣扎在盈利边缘的快递巨头而言,每单几毛钱的涨价,足以帮助它们走出亏损困境。

但对依赖低价包邮的电商店铺来说,涨价则是沉重打击。

这类店铺除去原材料成本、运费及平台推广流量费后,普遍净利润率仅为5%左右,单店单月净利润往往不足0.5元。

它们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依靠快递公司的廉价运费支撑,如今快递涨价,整个行业生态可能面临崩塌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快递涨价,更像是一场廉价电商的“大逃杀”。

当全国统一的包邮模式被终结,那些建立在包邮基础上的电商玩法,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要理解这场变革,需从20多年前的“包邮革命”说起。

2003年淘宝正式上线时,曾因快递成本过高面临困境。

当时邮政快递一单22元、顺丰20元、通达系18元,高昂的运费让电商生意难以开展。

关键时刻,圆通以12元/单的价格与淘宝达成合作,其创始人坚信“规模换效益”的逻辑。

这一决策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合作三年后,双十一购物节横空出世,淘宝平台的快递单量呈爆发式增长,其他快递公司纷纷跟进合作,最早的江浙沪包邮模式由此形成。

此后,电商平台逐渐掌握话语权,快递公司为争夺订单开始以价换量,单票价格从10元、5元一路降至2元、1元,9.9包邮模式的土壤逐渐成熟,江浙沪包邮也逐步扩展为全国包邮。

数据显示,包邮模式下,消费者平均每笔订单的花费反而增加30%,原因在于包邮降低了消费决策门槛,催生了更多冲动消费。

部分商家甚至通过返还现金运费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对包邮的好感。

最终养成了61%的消费者优先根据是否包邮选择商品的习惯,不包邮的商品逐渐被市场淘汰。

更值得关注的是,低价包邮商品的退货率普遍较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容忍度更高。

这导致部分低质店铺依靠高销量获得平台优先推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商品质量逐渐下滑。

经过5年发展,疫情后的拼多多打响“消费降级”之战,迫使淘宝、京东重回低价竞争赛道。

至此,包邮与否已不再由平台算法决定,反而演变为商家绑架算法的工具。

拼多多平台上9.9元以下的商品是核心流量来源,其他平台尤其是直播电商,即便不愿跟进,也不得不被动参与低价包邮竞争。

本质上,包邮不仅契合消费者心理、符合商家策略,更是平台之间的竞争,核心逻辑是流量至上的规模效应。

这与外卖行业的奶茶补贴类似,送一杯奶茶可能不赚钱,但奶茶订单能维持平台的高频消费场景、提升用户转化率。

为电影、酒店、生鲜等其他业务带来稳定订单,是各大平台不可或缺的流量入口。

在快递与电商的博弈中,各方都在拼命挤压快递、电商、工厂等环节的利润,试图决出垄断地位,因此谁都不敢轻易退让。

这场博弈的背后,除了国家多年来在基建领域的投入作为支撑,还有300万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的快递员。

他们的派送量从500亿件飙升至1700亿件,却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清晰路径,如同新时代的“苦力纤夫”,拉动着电商巨轮前行。

不少消费者已明显感受到,近两年快递员的服务态度有所下滑。

不通知就将包裹放入快递柜、不打电话确认、不送货上门成为常态。

即便投诉,效果也十分有限,但这并非快递员的问题,而是当前薪酬水平与工作强度不匹配,导致从业者失去积极性,甚至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在这个时候,人们或许该清醒认识到包邮的幻觉,免费的服务往往暗藏更高成本。

看似消费者享受了低价包邮的福利,其实已经付出了商品质量下降、服务缩水、快递员过度劳累、取件体验变差、夫妻快递店难以生存的代价。

中国快递行业的价格战已轰轰烈烈地持续十几年,至今没有真正的赢家。

这次的快递涨价,只是为8毛发全国的疯狂时代划下一道底线,

毕竟,在如今骑共享单车都需1.5元的时代,过低的快递价格本身就不符合市场规律。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