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气”十足蒸蒸日上 古人太懂捧着陶器过日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53 1

摘要:陶器自发明出来之后,类型和功能不断拓展。炊煮用的釜、鼎、甑;盛食用的碗、盆、豆;兼具存储和发酵功能的壶、瓶、瓮等,纷纷被制造出来。

陶器自发明出来之后,类型和功能不断拓展。炊煮用的釜、鼎、甑;盛食用的碗、盆、豆;兼具存储和发酵功能的壶、瓶、瓮等,纷纷被制造出来。

9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陶之路》第二集《生生不息》,带你深挖陶器里的造物智慧,扒一扒这些“泥巴神器”背后热气腾腾的生活细节。

留下锅巴和草药,8000多年前的“锅气”很足

距今约8000多年的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不少陶釜,就是先民用来做饭的“锅”。这些陶釜的圜底利于聚火,鼓腹有助承温,是炖煮食物的上佳选择。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釜

一些陶釜中还留有煮食痕迹,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留下了8000多年前的锅巴。一件绳纹小陶釜内,还残留有七八根茎枝类草药。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草药残留

△动画展示陶釜灶的使用方法

后来,在陶釜基础上,又出现“锅灶一体”的陶釜灶。釜与灶的邂逅,巧妙融合了炊器与烧灶功能,上部为釜,侈口圜底,用来盛放食材;下部为灶,平口平底,侧壁开方孔,便于烧火添柴。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甑

现在早餐店的蒸笼,也是源自8000多年前的“祖传手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甑,底部带孔,往盛水的陶釜上一搭,蒸汽顺着孔往上冒,就能把食材蒸得鲜嫩入味,妥妥的“蒸锅原型”。

△动画展示陶甑的使用方法

农民犁地碰上“硬茬”,国宝差点当成喂鸡盆

另外一种炊煮陶器,就是鼎。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现三足陶鼎。三足出而鼎立,这种起自中原的陶鼎工艺,后来逐渐扩展至中国大部分地区,而且出现了一些奇特的造型。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三足陶鼎

1957年,在陕西华县,一位农民犁地时撞上硬物,本想清掉这“绊脚石”,挖出来后却发现,这竟是一件鹰形状的陶器,这位农民便把它带回家,准备当喂鸡盆使用。

△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发现的鹰形陶鼎

这件陶器,就是后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 “陶鹰鼎”!只见它鹰首微昂,翅膀收束成器身,利爪与尾巴巧妙弯成三足,稳稳撑起整个器物。

八九千年前就喝“小酒”?陶器中藏着酿酒证据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满足吃饱吃好的同时,随着农业发展,余粮增多,酿酒也兴起了,而陶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检测出酒类残留

考古人员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陶片残留物中,检出稻米、山楂等发酵痕迹,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还发现有野生葡萄籽粒,一举将中国酿酒史推到约9000年之前。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壶中发现酿酒残留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红陶壶,距今约8500年,内壁残留中发现了明显的酒类痕迹。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一些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彩陶壶中,也都发现酒类残留,一些瓶底内部还特意留下凹凸的纹路,便于发酵过程中更好地沉淀和分离。

△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些小口尖底瓶中检测出酒类发酵残留

△小口尖底瓶内壁底部留有凹凸纹路和压痕

后来,酒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祭祀、宴饮等场合的重要用品,浓郁的酒香飘满大地。

从蒸煮食物,到酿酒熬药,以至于存储余粮,陶器贯穿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全能伙伴”,印证着中华文明薪火绵延,生生不息!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