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热搜是花钱“砸”出来的,表面客观、背后生意;有的热点话题是为搏眼球“刷”出来的,违背传播规律;有的榜单充斥捕风捉影的“小作文”,虚假制造信息茧房。热搜热榜夹带“私货”“狠活”,广大网友怎能不失望。
近期,网信部门相继约谈多个网络平台,并采取一系列处置处罚措施。这一纠偏之举赢得广大网友支持,也暴露出热搜热榜亟待改进的问题。
假,欺骗愚弄公众。
有的热搜是花钱“砸”出来的,表面客观、背后生意;有的热点话题是为搏眼球“刷”出来的,违背传播规律;有的榜单充斥捕风捉影的“小作文”,虚假制造信息茧房。热搜热榜夹带“私货”“狠活”,广大网友怎能不失望。
乱,破坏网络生态。
那些认为热搜热榜是“算法主导”,单纯反映“热度”,因而“价值无涉”的观点,更是误读误解。如果任由网络空间“杂草丛生”,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就不可能“郁郁葱葱”。算法由人设计,理应由人负责,接受大众监督。2022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就已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算法黑箱”不是逃避监督的理由。 热搜热榜不能成为谣言诽谤、恐慌焦虑、网络暴力、共识撕裂的幕后推手,这是底线红线。
偏,无视正确导向。
热搜热榜不仅是信息过滤器,还是塑造认知、影响人心的重要窗口,具有舆论基础设施属性,理应旗帜鲜明讲导向。一些商业平台受利益驱动,信奉“流量至上”,什么吸睛就推什么上榜,明星网红八卦刷屏、放大政策争议歪解、恶性案件细节铺陈……种种导向偏差,不仅误导公众,而且妨碍政策实施、侵蚀主流价值观念。 平台创造商业价值,无可厚非,但须讲方法、明底线、担责任,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走出“唯流量”的误区,方能真正赢得市场和用户青睐。热搜热榜的教训还要举一反三,平台企业当有这样的警醒与自觉、行动与担当。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