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翻案还不够,还要全面美化李鸿章,这风气怎么来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04 1

摘要:话说2003年那会儿,一部叫《走向共和》的电视剧一播出,就在历史圈子里搅起不小波澜。这剧把李鸿章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签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场景拍得特别有味道,强调他那股子无奈和为国牺牲劲儿。剧里选了吴俊全来配音,那声音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权威感,本来是老版《三国演

话说2003年那会儿,一部叫《走向共和》的电视剧一播出,就在历史圈子里搅起不小波澜。这剧把李鸿章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签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场景拍得特别有味道,强调他那股子无奈和为国牺牲劲儿。剧里选了吴俊全来配音,那声音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权威感,本来是老版《三国演义》的旁白,现在搁这儿给李鸿章加持,感觉就是在有意无意地抬高这人物。

其实这不光是翻案那么简单,剧中对李鸿章的处理已经超出历史还原的范畴,直接全方位美化了。慈禧太后也跟着沾光,被拍得没那么负面,孙中山反倒成了有点幼稚的角色,康有为则像个闹剧里的小丑。播出没多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们就集体发声抵制,说这剧矮化了革命人物,拔高了官僚集团。 结果电视台真就把剧下架了,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挺大,成了公共知识界讨论的焦点。

你知道吗,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本来就挺复杂的,早年是镇压太平天国,办洋务运动,建北洋水师,到后来签一堆不平等条约,背了不少黑锅。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他的形象基本是负面的,贴着“封建官僚”和“卖国贼”的标签。那时候的教科书和研究,重点讲他怎么在天津教案里处理不当,怎么在马关条约里割让台湾,怎么在辛丑条约里赔了四亿多两白银。 洋务运动也被批得体无完肤,说它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农民起义,顺带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整个评价体系是围绕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来展开的,李鸿章和洋务派自然成了反面教材。

转折点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80年代。学术界开始慢慢松绑,对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洋务派人物和运动有了新看法。1980年,李时岳在论文里提出,近代史研究别只盯着三次革命高潮,得关注四个阶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他把太平天国拉进来,是因为资政新篇那套东西算作进步尝试,而不是单纯农民起义。 这观点一出,就标志着洋务运动开始被正面看待了。李时岳承认洋务有先天不足,没能真让中国富强起来,但至少比过去进步多了,引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比如江南制造总局那时候开始用蒸汽机纺纱,轮船招商局办起来拉动航运。 虽说他的分析还有史实缺漏,但总体框架挺合理的,开了个头,让大家从单纯斗争史转向多角度看近代化进程。

到90年代,这股风气就变味了。公共知识界对洋务运动捧得越来越高,《走向共和》就是典型产物。苏联1991年解体后,世界一下子好像只剩英美一条现代化路子了。华盛顿共识那时候正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处推结构调整方案,拉美、东南亚、俄罗斯都得按他们的套路走:开放金融市场,让外资进矿产啥的。 国内社会科学界也跟着转,论文写法都固定了:先指出现代中国有啥问题,比如产权不明晰,然后分析原因,最后热情介绍英美经验,结论就是赶紧引进。知网上搜搜,就能翻出一堆,比如美国疫情防控机制对我们的启示,或者拉美农业现代化借鉴啥的。 这套路听着耳熟吧,其实就是时代大势,单极世界下,大家都这么想。

历史研究也没躲开这股浪潮。过去革命史学把李鸿章签条约批成卖国,现在反倒成了值得辩护的事儿。90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中心还为此打过一场论战,争现代化史观的定义。 一种主流观点,就是《走向共和》奉行的那种:排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论述,转而推渐进改良。

复旦大学江沛在2000年论文里点出,改革开放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倒转了,有人说它全盘反传统,导致文化断裂,最终酿成大乱子。 1986年,林毓生那本《中国意识的危机》翻译过来,批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新文化干将,说他们本质上是全盘反传统主义,会给中国现代化带灾难。只有渐进改良才能行。 林毓生还说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反传统倾向,得全盘学英美。这话听着自相矛盾,一面说别全盘反传统,要在本土基础上改良,一面又说中国没改良传统,所以学英美。但就是这套思维,影响了90年代的公共知识界,告别革命、告别五四、告别政治浪漫的呼声到处是。

洋务运动就这么被当成了渐进改良的典范,李鸿章成了最接近英美道路的代表。剧里拔高他,为慈禧平反,矮化孙中山,其实就是这思维的体现。过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被说成越来越激进,打断了本来该有的改良进程。 这套史观还借了辉格主义史学的力。辉格史观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产品,为自由贸易扩张背书,说英国从1215年大宪章开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经1688年光荣革命,一路渐进改良到繁荣。

其实这叙事经不起推敲,大宪章在封建时代欧洲多的是,英格兰王权强化后也没啥作用,等资产阶级革命后才被挖出来赋予新意。 光荣革命也不是不流血的典范,它是宗教战争产物,新教贵族赶走天主教国王詹姆斯二世,请荷兰威廉上台。之后英国对天主教徒大迫害,法案持续到20世纪。1690年威廉三世刚站稳,就对爱尔兰天主教区大规模掠地,军队焚村,苏格兰高地格伦科大屠杀,刀剑下村民倒地。 20世纪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批这史观是政治洗脑,不是科学历史研究。 可国内90年代的现代化史观,就以此为基础,把洋务捧上天,尤其担心民族主义情绪,怕中国接不了国际轨。

李鸿章签条约的事儿,本来是革命史学重头批判,现在在剧和书里,被艺术加工成悲情人设。马关条约割台湾赔款,辛丑条约赔四亿五千万两,这些在过去是铁证如山的耻辱,现在有人辩,说是无奈求和,洋务运动至少引进了机器生产,建了船厂。 其实洋务运动从1861年江南制造总局办起,到1894年甲午战败,就基本瓦解了。北洋水师建好后,经费短缺,炮弹都没备齐,黄海海战一打就露馅。 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时,在苏州屠了两万多降卒,八王投降后第二天就被砍头,这类事儿剧里一笔带过。 专家们抵制《走向共和》,就是因为这剧反民主革命,过分拔高李鸿章和袁世凯。 网上也有传闻说剧下架是因为主张民主,其实相反,它矮化孙中山,才遭老专家集体反弹。

改革开放后评价变化,是学术求真的一部分。1978年后,史学界开始反思简单化脸谱化缺陷,但反帝反封建主线没丢。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刘大年、丁守和这些老先生,见识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真面目,他们的框架还是基础。 李鸿章办洋务,客观上推进了近代化,比如1872年北洋水师起步,定远舰下水,188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推动了电报和铁路建设。 但甲午战败证明,这条中体西用路走不通,割地赔款加速了清廷崩盘。1901年辛丑条约签完,李鸿章两个月后就病逝了,洋务企业如江南总局也衰落,工人散了,机器锈了。

这风气来路,说白了是时代产物。90年代公共知识界,外部是新自由主义浪潮,内部是现代化叙事主导。论文套路、书籍出版、电视剧制作,都在推这套东西。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时,正赶上这高峰,观众看热闹,专家看门道。 后来学术界也反思了,江沛2000年那篇论文,就点出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倒转问题,渐进改良和全盘西化的矛盾。 雷颐2003年聊天实录里,也说要以历史真实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促进资本主义,但消极作用也不小,比如对外国侵略的适应。 李鸿章一生,从1847年进士到1901年去世,卷入太平天国镇压、洋务自强、甲午战败、义和团事变,每一步都踩在历史转折上。

再看评价两极分化根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工业规模上去了,但也得承认,李鸿章那时代的分水岭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过去全面否定他,现在有人说他聪明,比如租香港只肯99年。 但签的条约是事实,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桩桩一件件,赔款割地拆炮台,淮军腐败、北洋水师覆灭,都是实打实的败笔。 剧里把这些加工成悲情,忽略了淮军在苏州的屠杀和地方破坏。 公共知识界那会儿,批判西方容易被扣义和团帽子,所以辩护李鸿章签条约成了潮流。

其实这风气,也反映了史学从斗争到多元的转变。80年代李时岳四个阶梯论后,洋务被拉进正面序列,90年代辉格史观进来,英美渐进叙事成了模板。 巴特菲尔德的书《历史学的辉格解释》2012年和2013年有两个中译本,里面批辉格史观虚构大宪章和光荣革命,现在英美学界基本不信了,但国内影响力还大。 雷训马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讲美国冷战时怎么输出社会科学和第三世界竞争,虽不直接说中国,但解释了80、90年代知识界转变的外部因素。

李鸿章的路径选择,中体西用,办自强局、船政局、开煤矿、建电报线,这些事儿推动了近代工业起步,但甲午一败涂地,证明局限性大。 评价两极,就因为时代变了,改革开放后求实求真,但也带进外部模式,搞得过头。剧下架后,学术界开始调整,回归反帝反封建主线。 比如2011年观察者网文章,论李鸿章形象变迁,从负面到重新认识,但强调要多维度。 2020年澎湃新闻,马勇写李鸿章与近代路径选择,说他促使中国走中体西用,但绕不过晚清变革。

话说回来,这风气虽说推动了社会进步反思,但也闹出笑话。过去负面形象翻正,现在有些地方又过度。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得具体看:促进了资本主义,但镇压起义、适应侵略也是事实。 李鸿章1900年义和团时避上海租界,1901年签辛丑后不久去世,留下一堆烂摊子。 剧美化他,忽略这些,专家抵制就是为了拉回平衡。傅正那系列视频,2021年10月发,就从这剧切入,讲评价两极分化的原因。 网上B站、YouTube都有,观众留言说看完懂了风气怎么来的。

总的看,这事儿提醒我们,历史评价得跟时代走,但不能丢根。改革开放后变化是好事,从简单否定到多面看,但90年代那股子英美化过头了。《走向共和》就是缩影,播出抵制下架,学术反思继续。 李鸿章的洋务,建了工厂船队,但战败赔款是铁板钉钉。风气来源,就在那个单极世界下,大家急着接轨,忽略本土主线。 现在回看,平衡点在哪儿,大家心里有数。

来源:小盒才露煎煎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