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N LOL在国际赛上“颗粒无收”的这两年,国内的英雄联盟社区总是充斥着类似的言论。面对互联网上这些突出且尖锐的声音,个体的辩驳又显得格外微弱,它们有的被裹挟着淹没掉,有的在对抗中背离初衷。
作者:陈文健
图片:来自网络
“谁还看LPL啊”
“赶紧解散吧太菜了”
“英雄联盟要凉”
“……”
CN LOL在国际赛上“颗粒无收”的这两年,国内的英雄联盟社区总是充斥着类似的言论。面对互联网上这些突出且尖锐的声音,个体的辩驳又显得格外微弱,它们有的被裹挟着淹没掉,有的在对抗中背离初衷。
更常见的情况是,被互联网分割成孤岛的玩家们,习惯在争执中将一切诉诸经验主义,即便这个经验的参照物早已运营了十几年了——谁谁谁已经卸载了客户端,身边的朋友不再相约开黑,大学时的游戏群早已沉寂。
——于是,在赛事与游戏的双重作用下,社区的叙事仿佛陷入了回声谷,极端的个体感受被放大成一种集体性的衰退。
但刚刚在深圳结束的2025LPL总决赛,却依旧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赛事的热烈。
看,看的就是LPL
事实上,2025或许是LPL近年来最具生命力的一年。
今年,英雄联盟电竞的赛制改革正式落地。在外,首届英雄联盟全球先锋赛带来了更多国际对抗;于内,联赛分为了三个赛段,队伍们将按照成绩进行分组对抗,同时全年只有一个总冠军。
纵使LPL没能夺得先锋赛的冠军,但新鲜的国际对抗确实为社区带来了更多活力,以B站UP主“蔚蓝边际”为代表,社区内容围绕金曲二创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而分组对抗的赛制设计下,高组别队伍之间的强强对话更加频繁,为观众带来了更多高水准的竞技内容;低组别的赛事也没有完全沦为鸡肋,既能为新选手提供“登陆点”,也给“骑士之路”这样跨组对抗、容易诞生以下克上戏码的舞台留出了空间。
内外赛制的革新成为了竞技故事最好的“温床”。赛季初被忽视的AL,用韧性兑现潜力,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被寄予厚望的BLG,则在起伏间锤炼出了更沉稳的定力。
这些LPL“反直觉”的表现,也有事实印证。微博热搜数据显本次败决到总决赛期间,赛事共斩获微博主榜热搜53个、ACG榜热搜64个,日均上榜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8%。
而整个赛区更具活力的体现是,埋头参赛的选手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更恰当地表达自己。
2025LPL总决赛,BLG以3-2的比分击败TES,夺得了联赛首个年度总冠军。赛后,BLG中单选手Knight斩获FMVP,这位曾说出“打进(世界赛)四强就算成功”的零零后,在赛后采访上表露出了破釜沉舟般的坚定:
“我不知道我职业生涯还能打多少年,我会把每一年当作最后一年去打,我会拼尽全力去拿下这个世界赛冠军。”
他的队友,被贴上“狂傲”标签的上单选手Bin,则是在夺冠前一天的赛前垃圾话环节一改往日的凌厉:“希望每个LPL队伍都能拿出最好的状态,把冠军留在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赛前垃圾话环节改为了直播进行,一切没有台本,只有选手们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平台的AI统计显示,社区近7成讨论对这次的垃圾话环节表示认可。
往前推,来自韩国的Tarzan在国际赛失利后说,因为自己代表的不止是队伍,还有赛区,失败“好像会格外的更心痛一些”。从未登上过国际舞台的Shanks,则是在夺得赛段优胜者、获得国际赛资格后直言:“我觉得我做过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五年前选择打职业,我太喜欢打职业了。”
选手们更有“人味”的表达和更具创意的社区内容都在证明一件事——LPL更“好看”了。
另一种答案
如果说赛制改革让LPL在竞技层面足够好看,那么火热的线下观赛则进一步证明了赛事在情感层面也仍旧动人。
今年的比赛恰逢台风天气。尽管恶劣的气候让交通一度受阻,但首局比赛结束后,偌大的深圳大运中心依旧座无虚席。亲临现场,才能发现那种屏幕前无法感知的独特体验:
粉丝举着手工绘制的应援牌,决胜局灯光骤然暗下时,观众席瞬间化为一片星河;耳边此起彼伏的,有震耳欲聋的欢呼,也有止不住的哭泣。
这种线下赛场的张力,不仅是绝佳的“情绪助推剂”,更是竞技故事最好的养料。因为故事不仅发生在舞台上的选手身上,也诞生于所有奔赴现场的观众之间。
在这里,每个人都不只是看客,而是故事的参与者与缔造者。就像这一次,坐在我身旁的TES粉丝,在BLG推平TES水晶的那一刻泪流不止,而她身后的BLG粉丝随即递上了一张纸巾。那一幕,成为了我记忆里独一无二的赛场片段。
对于已经走到第十五个年头的《英雄联盟》而言,玩家大多会经历从“高频参与”过渡到“低频体验”的转变。当他们因学业、工作或家庭的压力而逐渐减少游戏时长时,往往会选择消费其他可以即时获得满足的内容。电竞赛事正是其中之一,它承载着“沉淀存量用户”的功能与价值。
然而,和互联网深度绑定的电竞,也难以避免被碎片化内容所裹挟:社区讨论、弹幕、比赛集锦、短视频切片……这些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参与感和归属感,却同样会放大社区中负面的声音,从而侵蚀赛事的整体价值。
体现在近两年的LPL中,就是面对国际赛事的悲观,和观赛热情的消退。而对抗这些消极氛围、重塑赛事价值的最佳方式,仍然是线下的沉浸式体验。
对赛事而言,这种真实的场域尤为重要。它能够让观众重新理解电竞的意义:不仅是关于胜负与数据,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共同创造的一段集体记忆。
这,正是电竞赛事的另一种答案——在欢呼、失落与呐喊中,享受同一片赛场上共同心跳的瞬间。
-END-
来源:体育产业独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