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演员来说,最硬的底牌从来是作品,陈数靠这个道理站稳了十几年。
文|生生
编辑|黄毅来了
对演员来说,最硬的底牌从来是作品,陈数靠这个道理站稳了十几年。
可这位手握多部经典的实力派,最近却“栽了”。
如今看到她“踩的坑”才发现,赵丽颖当初说的没错。
从《花儿与少年 同心季》筹拍开始,网上的讨论就没停过。
毕竟这档综艺的“名场面”,早成了内娱真人秀的“狗血教科书”。
第一季许晴“公主病”被群嘲;
第二季宁静“直球怼人”毛阿敏全程“冷脸”;
第三季江疏影“情商陷入争议”;
第四季张凯丽的“长辈模样”让众人不敢“放肆”。
如今新一季《花少》开播,网友们纷纷凑在一起开始拿着“放大镜”看人。
而48岁的陈数却意外成了这场真人秀的“焦点”。
在观众心里,陈数早就被贴上了“专业、沉稳”的标签。
在《暗算》里是又美又聪明的黄依依;
在《铁梨花》里是敢闯敢拼的传奇女子;
在《和平饭店》里是气场两米八的陈佳影。
大家默认,这样的演员连生活里都该是“教科书级”的。
可大部分综艺的热度需要靠“制造戏剧”来维持,于是这层“演员滤镜”被强行撕开。
她身体不好生病了,不能吹空调本是正常举动,那英没意见,网友却“吵翻了天”。
和见面相处并不久的嘉宾们说话客气,也不过是很正常的“社交距离”。
喜欢安静、独立,挤不进年轻人的话题,也没什么大错。
可惜,紧跟其后的是网友的“吐槽”声越发高涨。
在分房时让着年轻人被说“卖人设”;
跟小辈说话客气点又成了“端着不接地气”;
那英热的四处乱转,她却扭头给空调拔了,被吐槽“自私”;
大家一起唱歌,她在一旁尴尬不吭声,网友称其“不合群”。
短短几期节目,陈数的名字连带“争议词条”挂了好几次热搜。
或许不是她做得不好,而是观众对“实力演技派”的期待太特殊。
既希望他们专业,又要求他们是个十全十美又“接地气”的人。
可综艺镜头只会放大细节,根本容不下“中间地带”。
其实,陈数不是不懂“演员要降低自己的曝光度”这个道理。
早在2018 年《和平饭店》爆火的时候,就有几十档综艺找过来,可她全推了。
就连捧红了不少老明星的《浪姐》也找过她好多次,她都没答应。
可偏偏这个《花儿与少年》她接了。
那么,陈数为啥放着好好的戏不拍,要去综艺里被观众拿着“放大镜”?
新人可以凭借综艺“增加曝光”,老演员也可以凭借综艺重新“翻红”。
网友们下了班回家,也爱看综艺放松身心。
这么一来,内娱的综艺是一个比一个火热,连带着明星们也个个成了“综艺人”。
顶流一年接数档综艺,拍戏间隙都要赶着录制;
实力派怕被忘记,从“零综艺”变成“综艺常客”;
可过度曝光的代价,就是“演啥都像自己”。
雷佳音就是个例子。
曾经《我的前半生》里的“前夫哥”多深入人心。
结果后来综艺上多了,再演《长安十二时辰》,观众总觉得他要抖个包袱。
还有曾经谢娜的经历,更是让人心焦。
大众印象里,谢娜一直是“装疯卖傻”一句话全是笑点的“喜剧人”。
可实际上,早些年的她也一门心思的演过戏,并且演技也是“一等一”的好。
直到一次谢娜开玩笑般的讲起曾经在剧组的一桩事,网友才明白赵丽颖的那句话。
当初,谢娜接了一部剧,为了酝酿角色的一场悲情戏,她下了苦功。
可真正开拍时,意外却来了。
她酝酿了许久,刚要开口说台词,对面的对手演员却突然 “噗嗤” 一声笑了出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综艺里她的“搞笑”给人印象太过深刻。
更让她挫败的是,后期看样片时她发现,连自己都有点出戏。
可见“演员”最怕的就是对本人的印象的深刻高于角色。
看着如今陈数被网友拿着放大镜挑毛病的样子,突然就想起赵丽颖早年间说过的一句话:
“演员得用作品说话,而不是活跃在热搜上。”
不过,赵丽颖也不是天生就懂这个道理,她也是从底层摸爬出来的。
刚出道的时候,她也接综艺、跑龙套,可后来发现,光刷脸没用。
只要没有拿得出手的角色,迟早会被淘汰。
所以近几年的她,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角色”。
《知否》里通透的盛明兰;
《风吹半夏》里闯劲十足的许半夏;
《幸福到万家》里善良又执拗的何幸福。
她不是没有曝光,只是把曝光全“绑定”在了角色上。
现在回头看,48 岁陈数踩的坑,恰恰给内娱所有明星提了个醒。
她本可以像从前那样,用一部作品的时间沉淀,用一个角色的力量巩固口碑。
可综艺带来的短期曝光,却让这份“专业滤镜”有了裂痕。
这恰是赵丽颖“用作品说话”的深意所在。
说到底,赵丽颖悟透的理和陈数如今的“遭遇”不过是一个最朴素不过的道理:
综艺的热闹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绝非立身之本。
与其在综艺里被“放大镜式审视”,不如沉在剧组打磨角色。
毕竟观众对演员的期待,一直都是能带来新惊喜的角色形象。
就拿曾经推掉数十档综艺这个举动来看,陈数未必没预见“过度曝光”的双刃剑。
只是没料到,旅行综艺的“松弛感”外衣下也藏着“犀利”的镜头和观众的“解读”。
那些在生活里再正常不过的言行,到了需要话题的综艺语境里,全成了“靶点”。
对演员而言,最稳的“存在感”从不是话题有多热,而是剧本里的生命力。
靠综艺刷“存在感”,真的不如好好拍一部戏。
演员终究是靠角色立足的。
专心自己的专业,努力提升演技才是根本。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大象新闻|“花儿与少年”出发,那英陈数马思纯等“花少团”携手探世界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