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著名歌手刀郎发布了一首新歌《罗刹海市》,一石激起千层浪!《罗刹海市》歌词讲的其实是《聊斋志异》当中的鬼怪故事,但是其中有一段歌词说:“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他言说马户驴又鸟鸡/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个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837天
2023年著名歌手刀郎发布了一首新歌《罗刹海市》,一石激起千层浪!《罗刹海市》歌词讲的其实是《聊斋志异》当中的鬼怪故事,但是其中有一段歌词说:“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他言说马户驴又鸟鸡/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哈哈,太有意思啦,把驴拆为马与户,又把鸡拆为又加鸟,这到底是个啥?还是人类根本问题?这就构成了一种所谓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说法,在刀郎看来只是一种“玩法”,但对于来自“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那个维特根斯坦而言,可是个严肃的哲学话题。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使用语言就好似是在玩一场“语言游戏”。1931年,他就记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中”。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提出了“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全名为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他到底是谁呀?在我看来,他是20世纪西方哲学唯一或唯二的大哲学家,大众似乎对他并无太多了解,但一首通俗歌曲却把他及其百年前的独特思想,推上了热搜。这位哲人的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可是全欧富可敌国的“钢铁大王”,他将整个奥匈帝国的钢铁行业都包办了下来,而整个维特根斯坦显赫家族也历时数百年可谓豪门,其产业遍及钢铁、铁路、轮胎、金融和建筑业,但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维特根斯坦,却最终选择了在商人们看来“最无用”的哲学作为志业。根据他1938年所记,“在哲学上,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最后到达终点的人”,维特根斯坦显然不是龟兔赛跑里面的那个龟,他其实跑得最快而且远远超前,也确实笑到了最后。
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家庭。少年时代,他就读于林茨中学,和希特勒是同学,有照片为证:希特勒在大合影里坐在最右上角,维特根斯坦则在其前排的右数第三位。但与希特勒被美术学院拒收而激进从政不同,维特根斯坦于1908年在柏林一所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便转到曼彻斯特大学就读,专业是空气动力学。那时候他对飞机螺旋桨设计感兴趣并做出了自己的创新。为了搞懂螺旋桨背后的数学问题,他对数学加以研习,并开始反思数学的基础问题,他自己回忆说:“我背着鼓胀的哲学背包,只能缓慢地在数学山上攀爬。”
1911年暑假,维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访了哲学家弗雷格。弗雷格建议维特根斯坦到剑桥追随罗素学习,于是,该年秋天他来到剑桥拜罗素为师学习逻辑。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恰恰构成了西方20世纪最重要哲学思潮的三个核心角色,该思潮就叫做“语言分析哲学”,也就是把哲学还原为语言分析。正如罗素所预言的那样,哲学的重大进展,的确实现在这位具有天才的青年哲学家那里。坊间传说有这样一个对话——维特根斯坦刚见面不久就问罗素:“你看我像不像个十足的白痴?”当罗素深感奇怪而不明所以,他接着说:“如果是我白痴,我就去当个飞机驾驶员,如果不是,我将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看来还真不是,从1913年秋到1914年春,他就写下了一些重要的哲学笔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维特根斯坦还在研究生院就读,尽管接受过手术可免兵役,但他还自愿参加奥地利的军队担任了炮兵中尉,并在战争的后期阶段被俘。
就在战俘营里,维特根斯坦居然完成了20世纪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逻辑哲学论》。这本名著于1921年在德国出版于《自然哲学年鉴》,1922年又出了德英对照本,旋即在哲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以后,维特根斯坦自认为一切哲学问题均已被他一个人解决了,便去奥地利南部山村当乡村教师去了,以开启另一种生活来放弃哲学。还有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就是他放弃了巨额遗产后才去“支教”的。大致在这一时期,特别是从1926年秋天开始,维特根斯坦花了两年时间为姐姐在维也纳建造了一座住宅,这房子今天还在,以“精确测量”和“严格比例”为特色。这座建筑的美和《逻辑哲学论》文句那种朴素的美,被赞誉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奥地利当小学老师的日子可并不好过,维特根斯坦自己在信里抱怨没人能与之交流,而且还由于其创新的教学方式而被学生家长告上了法庭。1929年初,据说是由于在上一年听了《数学、科学和语言》的讲座之后,维特根斯坦决定重拾旧业,所以他又重返剑桥。该年6月他又以八年前出版的《逻辑哲学论》获得了博士学位。罗素对此评价说:“在维特根斯坦这部新作中所包含的理论是新颖的、很有创见的……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写完了《逻辑哲学论》他就曾说:“这本书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自己作为天才的责任也尽到了。从此就不再有哲学问题了,全世界的哲学系可以取消了。”还有谁?当今哲学圈还有谁有这种自信?!
尽管看似罗素这位老师在指导维特根斯坦,但是后者却不怎么尊敬这位哲学家老师,说他写的东西老师也看不明白。维特根斯坦甚至不服任何同代哲人,他还说“除了自然之外,不要把他人的例子作为你的指南”。事实也是如此,博士答辩的时候,诸位答辩委员只能对他的博士论文表示高山仰止,提不出任何问题,然后他就毕业了。维特根斯坦反复思考天才问题,其实他自己无疑就是一位哲学天才,但他自己说,“天才不比其他任何正派人有更多的光——但是他有一个能聚集光至燃点的特殊透镜”——这个特殊透镜就是“语言分析”!再看看这位哲学巨人俯瞰众生的姿态,他曾记下这样的想法:“对于哲学家来说,下到愚蠢的山谷比登上荒芜的聪明高峰有更多成长着的青草。”到了1930年,维特根斯坦就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1939年接替G.E.摩尔在剑桥的教授职位,直至1947年辞去职务,之后来到爱尔兰乡村闭门从事研究并安享晚年。
1951年4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在对身边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之后,于29日与世长辞。在临终前的两个月,维特根斯坦不仅没有卧榻,而且显得精神状态极佳,在离世前两天还在做着哲学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思想,他一辈子都保留了记笔记的好习惯,我们今天讲读的《文化与价值》就是其笔记的结集,所引用的大部分的维特根斯坦的原话都出自这里。在1937年,维特根斯坦就曾记录说:“你有没有问‘人实际上活多久呢?’这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个肤浅的问题,而你已经懂得更深刻的东西。”
“人生值得”,这是哲人给后代的遗言。执着于哲学之思的维特根斯坦,还曾说出这样的呓语:“我和一位哲学家坐在花园里;他一次次地指着我们旁边的一棵树,说‘我知道你那是一棵树’。其他人来了,听到这句话,我告诉他们: ‘这家伙没有发疯。他们只是在做哲学。’”哈哈,这绝对不是一段梦话,哲人其实是说给别人听的,别把他的思考方式视为荒谬之事。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位像疯子的哲学家就是他自己,或者说就是“另外一个自我”,他与另一个他在“做哲学”。所以,1948年他才说:“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所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这就是做哲学的“孤独求败”之最高境界吧。
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
与“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不同,他们的关注点根本就不一样,海德格尔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家”,而维特根斯坦却认定,“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经历了也就死了,所以死是无需去反思的。注重语言分析的维特根斯坦更青睐当下的生活,他说:“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我们不要把永恒只是理解为时间上的无限延续,似乎是无始也无终的,而是要把永恒理解为“无时间性”。由此出发,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所谓“视域”就是看待世界的视角,庄子也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辈子很短,但求知却无穷。而人生的无穷还在于:人类看待世界的视角实在太丰富了,哲人的视角无非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整个20世纪,只有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实现了自我的思想转向:一个就是秉承了德意志现象学传统的海德格尔,另一个就是造就了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维特根斯坦。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就好似两座绵延的大山,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成为欧陆与英美各自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其他各种哲学思潮都无法望其项背。在这两座哲学大山上站着的两位巨人,就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他们既是哲学大师,也是人生大师。但他们的哲学风范却不同,海德格尔就好似一座教堂,让后人反复去瞻仰,沉浸其中只能感叹其恢弘气势,而维特根斯坦则好像一片有脚手架的工地,让后来人不断在其地基上去加以建设。
大教堂与脚手架,恰恰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两种“做哲学”的方式。他们后面都建了一百多年了,就好像是始建于1882年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做其设计的大设计师高迪74岁去世时,也就是1926年,工程才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2021年封顶点灯后其大部分结构还没有完成。哲学思潮也是如此,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站在前代哲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加建,只不过海德格尔的建筑更具有古典意味,而维特根斯坦的建筑则极具现代风格,在工地上长出的建筑也具有多元化的取向,但在大教堂建成之后,后代只能去建出一座座小教堂而已。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思想就像一个容量巨大的水库,前辈的思想流到他那里汇集起来,后来的许多思想又要从这个水库里面汩汩流出: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你却绝对绕不过他的思想,这就是大哲学家的伟大之处。
再说说早期与晚期两个维特根斯坦分殊的事吧。这位在剑桥工作的哲学家,一辈子出书太少了,不像我们今天教授们著作等身。而这位哲人生前还总为不能出版而忧心忡忡,他说出版商既不懂他的书也不想出他的书,他还对朋友抱怨说:当初是你让我多发表,现在我想出书却出不了,那就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这位大哲学家,早期和晚期就出了两本书,每一本都是20世纪绕不过的经典之作。这两本哲学大书就是较薄的《逻辑哲学论》和较厚的《哲学研究》,前者最初出版于1921年,《哲学研究》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分写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写成于1947到1949年,1953年以英德对照本的形式出版。其实,人一辈子有一本代表作就够了,在日本学界就叫做“一本书主义”,一个人一辈子只写一本书,但是同时拥有两本代表作而且两派都影响至深至远的人可谓少矣!
维特根斯坦的人生可以说是与语言相伴的一生。他的《逻辑哲学论》关注的是“语言界限”分析,晚期的《哲学研究》则关注于“语言使用”分析。他早期有句名言: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没有什么能超出语言之外。但是晚期却关注到语言如何使用之道,这就不同于他早期对理想语言的聚焦,他晚期转向了对日常语言的描述。除了这两本代表作之外,他思想被辑录在《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等辑录当中,这本书的中文版也是我翻译的,还有其他一系列笔记,我们今天所主要讲的随笔集叫做《文化与价值》,其实是从1914年至1951年间所作的笔记,这些日子我还把维特根斯坦留下来的所有信件都读了一遍,从中我们发现了第三个维特根斯坦。
作为生活家的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的人生一般都是做哲学的人生,在哲学研究者的眼里,就存有早期与晚期两个维特根斯坦,但生活中的哲学家却成为第三个他。早期的他遵循的是严格套路的“语言分析”方法,要为哲学去驱逐语言迷雾,因为在他看来,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进行逻辑澄清,哲学的结果并不是得到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这些命题明晰。这样说是没错的,哲学应使那些不加澄清就变得模糊不清的思想得以清晰,并为其划定明确的界限,一部哲学作品本质上是由诸多阐明所构成的。于是乎,哲学就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其实,维特根斯坦一辈子无论在剑桥还是生活中,都是诉诸行动的。根据他的哲学界朋友冯·赖特回忆说:“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知与行是紧密相连的。他最早的一些研究是在技术科学方面,这很有意义。他获得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不是来自广泛的阅读,而是由于对数学和实验技术在工作上的密切关系。他的多方面的艺术兴趣也有同样的积极生动的特点。他可以设计一座房屋,做一项雕刻或者指挥一个管弦乐队。在这些领域里面也许他从未达到最高的水平,但他不是‘半瓶醋’。他的多才多艺的每一种表现,都是出自同一个热衷于进行创造的动力。”
如果说,早期的维特根斯坦更关注的是划定“语言界限”,并在这个界限之内来从事分析的工作的话,那么,晚期维特根斯坦所面对的则是“语言使用”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开放性的概念。
举个重要的例子,与前面讲的“语言游戏”相关,还有一个叫做“家族相似”的概念。这个概念很有用,我给你说明下。譬如说,你问我:艺术是什么?油画、版画、水彩画还是水墨画?国画、油画还是雕塑?音乐、舞蹈还是电影?那么艺术的共通性到底在哪里?如果晚期维特根斯坦出场的话,他就会说:它们是“家族相似”。何为家族相似?我曾经看过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大合影。在这个合影里面,父亲与儿子的耳朵像,儿子与妹妹的眼睛像,妹妹与三姑的鼻子像……在这个家族里,无论是堂亲还是表亲,其中任意两个人拿出来或许不像彼此,但是整个的家族确实如网状般相互类似的。如此来返观,就像“艺术是什么”这样的基本概念,都是不同艺术品之间所形成的“家族相似”的关联。
前两个维特根斯坦更多具有哲学价值,但是对于大众而言,更重要的乃是第三个维特根斯坦,也就是不同于早期与晚期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而是作为“生活家”的维特根斯坦。从生活的角度看,维特根斯坦其实并不是一位枯燥的哲学家,他与生活之间始终具有一种“亲和力”,这也反过来推动了他的哲学思考。除了哲学论著的撰写之外,维特根斯坦在笔记和上课时那一段又一段简短的“言说”,几乎就成为传世的生活文本。按照传统的观点,“智慧是灰色的”,但是,维特根斯坦却说——生活才充满了色彩!
那如何来看待“生活之道”呢?还是看《文化与价值》这本笔记选,我们来看维特根斯坦1947年的比喻,这是鲜见的长段论述:“生活好似山脊的一条路,路的左右两边很滑。你若不能使自己停下来,就会朝一个方向或别的方向滑下去。我常常看到人们这样滑下去,并说‘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这怎么能自救哟!’随之而来的就是‘否定自由意志’。这就是这一信仰所表达的看法。但是,这一信仰不是‘科学的’信仰,与科学的信仰毫无共同之处。”这个人生的比喻很有趣,生活就像滑坡,如果我们不往上爬,那只能顺坡滑,只有不断地攀爬,才不会滑下去,这时候什么最重要?你的想法——“我要往上攀爬”——最重要,因为这表现的就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英文就叫free will。
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自由意志”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应对生活的艰难与艰险呢?因为人生就像爬山坡,总是面临着选择,但面对生活的变换和沧桑,维特根斯坦还是要去追求人生的目的之自我实现,哲学家所求与我们每个人的其实并无二致。
维特根斯坦根我们大家一样,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他反复地跟我们说:“去生活吧,去幸福地生活吧。”那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呢?
他这样解释道:“为了生活得幸福,我必须同世界相一致。这就是‘幸福’的含义。”这就将“同世界保持一致”作为幸福生活的“客观标志”,这里又出现了两个关键词——“人生”与“世界”。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还有着更为简明的论述:“人生与世界是为一的。”也就是说,我要与世界为一,由此方能获得幸福。
所以,在他看来,在人们追寻幸福的时候,这种终极诉求就要求人们“不能使世界顺从我的意”,而必须“与世界相互一致”。
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呼吁:要回到生活本身来言说幸福问题,幸福生活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其自身的正当性,无需再去追问何为幸福生活。这样的哲思就有着如此的潜台词: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的生活,但也许结束对幸福生活的追问,本身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维特根斯坦更为关注的还是行动:“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
原来如此呀,我们要敢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结语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他这一辈子,“力求被人爱戴,不求被人羡慕”,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在后世的影响超越了他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同学。他曾让哲学彻底转变了方向,因为在他之前的哲学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得了病,“哲学家们使用的语言似乎已经被过紧的鞋子挤变形了”,语言分析就是他给哲学所做的大手术。他一辈子独立思考,因为他说:“任何人不能替我思考,就像任何人不能替我戴帽子一样。”如此独立的思考,在他看来既有“耕耘的时间”,也有“收获的时间”,可惜在他身后百年的收获时间,他自己却是看不到了。他也曾自问:“我的思想的快乐是我自己的奇特生活的快乐。这是生活的乐趣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做哲学”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吧,但并不是全部,因为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哲学一般的思考。
哲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世上还是生活最大,也唯有生活最大,而第三个维特根斯坦恰恰就是作为“生活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早期与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都被嵌入了语言的结构,但是第三个维特根斯坦还会带给我们诸多生活的启迪。最后,就以德国大作家歌德在《浮士德》里面,借魔鬼靡菲斯特之口所提出的箴言来结束本期解读: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撰稿:刘悦笛;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愿景:
愿每一位母亲幸福三代人。
价值观:爱家;敬业;说到做到。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使命:
传播母亲智慧文化,
助力母亲内外兼修,
助力家庭健康成长,
助力家族美好传承。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
来源:中国公民郑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