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洛阳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洛阳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9月25日,洛阳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洛阳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洛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关宇飞说,“回顾‘十四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扭住‘三项重点工作’,用好‘三个重要抓手’,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和多重压力考验,许多关系洛阳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洛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关宇飞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翻开洛阳“十四五”经济答卷,两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全市预计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这不仅是量级的跨越,更是发展质效的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如同支撑城市发展的“双引擎”,动力十足。
洛阳城市区夜景 曾宪平 摄
产业集群表现“抢眼”。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成为洛阳产业版图的“压舱石”。与此同时,该市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48亿斤以上,“米袋子”稳稳当当;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8%,开放型经济活力持续释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
“把创新落在产业上、把产业落在‘风口’上”,这是洛阳创新发展的核心逻辑。
走进伊滨科技城,处处是创新的火热场景:普莱柯生物P3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攻关前沿生物技术;生产车间内,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下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令人振奋的是,从神舟载人飞船到C919大飞机,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大国重器,处处可见“洛阳印记”。
创新平台的“矩阵效应”持续凸显。洛阳市各类创新平台达4083家,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03%、83%,创新主体“铺天盖地”成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7%,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创新“含金量”不断提升,让“科技之花”顺利结出“产业之果”。
产业格局重塑升级
“宁德时代效应”正加速显现。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投产突破百亿产值,二期年内即将投产,三期、四期建设快马加鞭,未来将形成千亿级产值规模,带动上下游配套及服务业产值同步破千亿元,打造新能源产业的“超级航母”。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 倪睿 摄
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洛阳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试点示范超300家,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约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一轮“三化改造”全覆盖。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8%,较“十三五”末提高11.9个百分点,优势产业链规模今年将达5200 亿元,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型蹄疾步稳。
城乡融合破局前行
“城市提质351”工程的实施,让洛阳城市框架实现“跨越式”拓展——中心城区面积从803平方公里增至2229平方公里,正式迈入“黄河时代”。
交通网络的“织密升级”让出行更便捷:呼南高铁焦洛平段三大控制性工程开工,栾卢、新伊等高速建成通车,“三纵三横三环”高速路网基本成型;地铁双线运营,中心城区 “十字+外环”30分钟通勤圈成为现实,洛阳成功入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功能的精细化提升,温暖着千家万户。32万户家庭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363个邻里中心实现城市区全覆盖,城市阳台一期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15分钟生活圈” 让幸福触手可及。
此外,乡村振兴“151”工程同样成效显著: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1200公里农村公路新建改建,总投资超80亿元的故县水库灌区工程加快建设。
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洛阳市精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让千年古都成为“网红打卡地”。
天街贯通、新天津桥开工,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保护展示工程稳步推进;洛邑古城的灯火、应天门的盛唐演艺、老君山的云海仙境,一个个沉浸式景点“火爆出圈”;“汉服热” 持续升温,大街小巷的汉服爱好者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线,也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应天门 张水利 摄
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加快建设,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成功举办,牡丹文化节、世界古都论坛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4年,洛阳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4.5%、51.9%,“旅游城市” 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成效显著,“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名片愈发亮丽。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作为全省唯一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洛阳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
洛拖、洛耐、洛矿等“共和国长子”重焕生机,洛轴混改堪称典范——利润增长3倍,成为全国国企改革标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省A级,2023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第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在开放的赛道上,洛阳同样步履铿锵。该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累计形成231项制度型开放改革成果;跨境电商综试区跻身全国第二档,综保区入选全国B类,对外直接投资居全省第二位,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完善。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洛阳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50%,较“十三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71个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一,每年可就近消纳绿电7.42亿度以上。
孟津黄河湿地 吉小平 摄
黄河孟津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伊洛河(洛阳段)获评全国“美丽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洛阳市成功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绿色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期间,洛阳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8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638个农村教学点优化撤并,152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新建改扩建,7所中心城区高中外迁,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健康洛阳”建设成效显著。呼吸、中医(脑病)2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洛阳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拥有区域医疗中心最多的地市;全省率先实现县域三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全覆盖,2879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公有化,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该市“五级四类”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成功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老有所养的目标逐步实现。
“展望‘十五五’,让我们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洛阳贡献。”关宇飞表示。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