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下旬,东风集团股份3宣布将以“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完成私有化退市,同时旗下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
撰文丨一视财经 晓宇
编辑 | 西贝
东风集团私有化退市,岚图汽车逆向登陆港股,这场“腾笼换鸟”,究竟是东风的自救,还是战略转型的选择?
2025年8月下旬,东风集团股份3宣布将以“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完成私有化退市,同时旗下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
01
“父退子进”的资本大戏
自上市以来,东风集团股份未开展过股本再融资,截至2025年7月31日PB仅为0.25倍,股价远低于净资产。长期未融资与估值低迷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其H股平台融资功能名存实亡。
因此,东风集团选择了一条“以退为进”的资本道路:把大而全的东风集团退市,把新能源资产岚图单独推到台前。
此次“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共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东风集团股份将其持有的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持股比例向全体股东分派,随后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第二环节,东风汽车集团在境内全资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向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东风汽车支付股权对价,向其他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的100%控制。
这套组合拳,以退为进、紧密衔接,把一个零碎而空洞的外壳,精雕成一个目标明确的、聚焦新能源的核心。
具体来看,其母公司——东风集团的股份采用私有化对价,以“现金+岚图股权”组合方式,总体收购价格为10.85港元/股,其中现金对价6.68港元/股,岚图股权对价4.17港元/股。
此举为中小股东提供了一个溢价退出的机会。若接受要约,既可拿到一次性现金,也可直接持有即将在港交所挂牌的岚图股票。
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采取的“介绍上市”是一种不涉及新股发行、不募集资金的特殊上市路径,核心是企业仅将已发行的存量股份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与需要发行新股募资的IPO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岚图而言,“介绍上市”是个“聪明”的捷径,这与蔚来汽车此前上市港股的方式类似,可以先拿到挂牌身份,后续再完成融资、提升估值等任务。
岚图汽车上市后,将打破东风集团股份过往的港股低估值束缚,实现估值逻辑切换。这是顺应资本逻辑的自救,也是背水一战的豪赌。
02
独腿走路
2025年以来,岚图汽车实现了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前6个月累计销量达56128辆,同比增长85%。
而销量高增长的背后,是“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窘境。
2023年,岚图税后净亏损约14.7亿元,全年交付5万辆,平均单车亏损近3万元。至2024年,销量增至8.6万辆,税后净亏损仅1,800万元,同比收窄98.8%,并在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而2025半年报并未提及岚图的盈利情况。
同时,产品结构的“偏科”极为突出。
可以说,岚图梦想家在新能源MPV领域位居头部。1-7月,主力车型高端MPV岚图梦想家累计销量2.8万辆,占总销量的50.9%。
而市场更为主流的SUV和轿车市场,岚图汽车声量远不及在MPV市场的表现。其中,SUV车型FREE累计销量1.5万辆,占比27.3%;轿车追光累计销量仅0.7万辆,占比12.7%。2024年底推出的跨界车型知音,17月累计销量仅0.5万辆,占比9.1%,亦未能成为新的销量增长点。
毫无疑问,岚图梦想家已成为自主且唯一的MPV的爆款产品。自2022年上市至今,岚图梦想家进行了三次产品进化,单车均价超39万元。
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的现状,让一条腿走路的岚图显得有些岌岌可危。要知道,在近五年中除了2023年,MPV市场几乎年年下滑,整体容量长期维持在100万辆左右,市场容量并不理想。
同时,各品牌纷纷推出高端新能源MPV,如腾势D9、极氪009、理想MEGA等,配置趋同、价格重叠。
从最新数据来看,2025年8月,岚图梦想家以6691辆的成绩在全国新能源MPV销量排行中仍能够力压同级车型。截至2025年8月底,岚图梦想家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3万辆。而一旦市场上出现更具竞争力的竞品,岚图整体可能受到不小影响。
03
华为光环还是牢笼?
岚图的另一大标签,便是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含华量”越来越高,但华为的红利还能吃多久?
毋庸置疑的是,岚图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提升。2024年推出的岚图梦想家乾崑版,凭借搭载华为ADS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与鸿蒙座舱,一经上市便迅速吸引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订单占比瞬间突破40%。
2025年2月,岚图汽车CEO卢放宣布岚图汽车All in智能化,全品类车型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并将于2025年年内全部实现。
随着华为系品牌和车型越来越多,岚图的流量和资源必然被分流。 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只看内饰与功能菜单,很难区分岚图知音与问界M5的车机界面区别。此外,岚图知音上市即宣传“满血ADS4”,但尚界秋季发布时就会升级到ADS4.1+鸿蒙座舱6,形成了“发布即落后”的尴尬。
比“分流”更恐怖的,是“品牌定义权”被拿走。当用户的购车逻辑从“选品牌”变成“选华为版本”,“有没有华为”成了唯一标准,岚图还会有多少话语权?
此外,岚图汽车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不小挑战。采购端,由于销量规模与头部车企存在量级差距,岚图在供应链议价中能否处于主动地位还未可知。
生产端的成本压力同样显著。2024年岚图武汉工厂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但实际利用率不足,大量生产设备处于闲置或低负荷运转状态。
这种高成本结构让岚图陷入两难:若维持成本加成定价,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若降价促销则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亏损。
岚图若无法做出“非华为”的独特价值,将被同质化为鸿蒙生态中可替代的一环,而非不可替代的品牌。
资本市场或许不会给岚图太多时间,2026款梦想家的市场表现和岚图知音能否上量,将决定这场背水一战的最终成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