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军高层像查尔斯·布朗,2023年底就说过,美国已经为潜在的中美军事对峙做好部署,但也想避免升级。这话不是头一回了,近几年美国官方和媒体总爱提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来了,让他们觉得地位受威胁。美国在亚太建了不少基地,航母和战机经常在中国周边晃悠。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这么紧张,美国那边老是放话准备好应对冲突,中国这边军力也在飞速发展,大家都想知道真打起来会怎么样。
美军高层像查尔斯·布朗,2023年底就说过,美国已经为潜在的中美军事对峙做好部署,但也想避免升级。这话不是头一回了,近几年美国官方和媒体总爱提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来了,让他们觉得地位受威胁。美国在亚太建了不少基地,航母和战机经常在中国周边晃悠。兰德公司那个智库,从2016年开始就出报告模拟中美冲突,2025年2月又更新了版本,描绘了九种持久战场景,从有限冲突到全面对抗。
如果真开打,能分几种情况。兰德报告里提过四种基本情景:短期低强度、长期低强度、短期高强度、长期高强度。先聊短期低强度那种,就跟小摩擦似的,损失不大。比方南海局部海域,舰船对峙,战机近距离接触,但规模小,不会闹大。
换成长期低强度,就得砸钱维持了。美国爱搞制裁,限制中国关键产品进口,中国也会反制。军费、人力、物力长期耗下去,对两国都是考验。全球火力指数显示,中国军力排第三,但人力储备大,2025年评估里,中国有200万现役军人,美国140万。中国本土优势明显,补给线短,美国得靠海外基地,物流容易出问题。
短期高强度战就激烈多了,双方大量投入先进武器,损失惨重。导弹、无人机、战机一股脑上,伤亡和物资消耗飞快。兰德分析,中国初期冲击可能比美国大,因为美国周边基地多,能快速施压。但中国反导系统和雷达发达,能拦截部分攻击。无人机系统也先进,能干扰敌方行动。到2025年,中国A2/AD策略(反介入/区域拒止)更完善,导弹覆盖广,雷达实时监测。
最危险的是长期高强度战,这可能拖成世界大战,甚至核力量介入。历史教训摆在那,1945年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原子弹,造成21万多人死亡,辐射到现在还影响。兰德报告说,到2025年,中国损失虽重,但美国也面临严重打击,难以快速主导。核弹威力大,谁都不想用,但一旦升级,风险高。
中国实力怎么样?这些年经济军事实力大幅提升,2025年全球火力指数,中国空军飞机总数排第一,超过美国。海军方面,舰艇多,潜艇和驱逐舰先进。拒止战略越来越完善,通过导弹、雷达、无人机阻止入侵。国际支持也关键,中国在联合国有话语权,和很多国家交好,真打起来,可能有调解。
而约翰·米尔斯海默说美国遏制中国崛起已经晚了,竞争不可避免,但战争不是定局。2024年他访华时还提,美国挑衅不明智,无法取胜。塞巴斯蒂安·罗萨托认为中美互疑会导致碰撞,但也强调理性选择。
兰德报告强调,到2025年,中国军力进步大,美国优势缩小。过去中国是落后大部队,现在是现代化力量。报告模拟,持久战中,中国能持几年,因为工业链完整,能自给自足。美国依赖盟友,供应链长,容易断开。
但打仗不光看硬件,还看经济。2025年中美贸易战还在继续,美国加关税,中国反击。报告说,贸易战重塑经济关系,美国影响力减弱,中国减少漏洞。战争中,经济损失大,兰德估算,高强度战一年,中国GDP降25%-35%,美国5%-10%。长期战测试中国内部稳定,但中国体制能动员资源快。
但2025评估,反介入策略有效,利用导弹体系阻挡。无人机编队执行任务,干扰敌方。国际话语权升,真开战,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可能不答应。
美国有些政治家觉得挑衅不明智。米尔斯海默和罗萨托观点说明,美国内部有理性声音。中美两大国,合作双赢,战争只伤双方。希望美国看清,和中国多合作,和平发展是主题。
来源: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