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坤立传》第九章 敢为人先 勇创一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7:29 2

摘要:坤立在河西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坐就是 33 年。33 年间,他为河西百姓办的好事、实事,像灌河里的鹅卵石一样多,没人能一一数清。但他创下的四个 “第一”—— 米坪镇乃至全县都少见的实绩,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人们生活里:电站的电机还在转,垫出的耕地还在产粮,集体企业还

【作者:任金伟】坤立在河西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坐就是 33 年。33 年间,他为河西百姓办的好事、实事,像灌河里的鹅卵石一样多,没人能一一数清。但他创下的四个 “第一”—— 米坪镇乃至全县都少见的实绩,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人们生活里:电站的电机还在转,垫出的耕地还在产粮,集体企业还在服务乡亲,架起的大桥还在方便出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成了河西人心里最踏实的记忆。

一、全县第一个村级水电站:让 “水点灯” 照亮深山。

1967 年的西峡,电还是稀罕物。县城里没几户能用上电灯,偏远的河西更是只能靠松明子、煤油灯照明 —— 夜晚的屋里,松明子熏得人睁不开眼,煤油灯的光只能照亮巴掌大的地方,孩子们写作业得凑在灯前,时间长了眼睛都熬红了。可坤立却琢磨起了一件 “天方夜谭” 的事:在河西建水电站,让乡亲们用上电灯。

他知道,建电站不是蛮干就能成的,得讲科学、靠技术。于是,他专程去请了水利技术员韩二更。韩二更一听是河西大队要办电站,没多犹豫,背着水准仪就跟着坤立回了村。两人沿着大河西到金中寺的河道,来来回回跑了两三趟,踩着石头蹚过冰凉的河水,拿着图纸在地上画了又改,终于定好了水渠的路线 —— 既要保证水源充足,又要避开村民的耕地,每一段都算得仔仔细细。

水渠施工分两段,每一段都藏着难题。第一段是柿沟口到姬家门口的老水渠,得把渠帮加高才能存住足够的水。这段渠年久失修,渠边全是杂草和碎石,社员们拿着锄头、铁锹,一点点把渠帮刨平、夯实,手上磨出了血泡也没人喊停。第二段更难:从步家沟口到电站要新挖水渠,而且得从好几户人家的房后过。谁家愿意自家房后被挖得坑坑洼洼?一开始农户们都不乐意,有的甚至拿着农具拦在门口。

坤立没急着说服,先找了老党员、老队长张甲贵商量。张甲贵跟着坤立干了多年,知道他做事都是为了村里好,拍着胸脯说:“白支书,这事我来带个头!” 第二天一早,张甲贵就扛着镢头,在自家房后挖下了第一镢头 —— 黄土顺着镢头往下掉,他却笑着说:“为了能用上电灯,挖点土算啥!” 其他农户见老队长都动了手,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有的还主动过来帮忙:“支书,俺家房后这段,俺自己挖!” 就这样,新水渠的施工总算顺利开了工。

水渠挖好,又要挖机坑 —— 机坑得用石头砌墙,而且必须挖到连山石才够结实,不然电机一运转,地基容易松垮。大队组织了一支专业队,白天黑夜轮着干:白天顶着日头搬石头、砌墙,晚上点着马灯接着挖,有的人实在困了,就靠在石头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干。好不容易挖到 10.5 米深,都快到灌河底了,水利局的技术员一来测量,却摇头说:“还差 1.5 米,得接着挖。”

社员们没抱怨,只是把布条裹得更紧了,拿着铁锹继续往下挖。泥土越来越湿,挖出来的土都能攥出水,大家就用筐子把泥往外运,终于挖到了坚硬的连山石 —— 机坑的地基,总算稳了。

可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大队没钱买发电机。坤立蹲在机坑边,盯着刚砌好的石墙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有了主意:组织全村劳力去黄石庵伐木修路,既能卖木头换钱,又能挣工分。农忙时派 50 人去,农闲时就派 100 人,由大队会计刘金保和老会计刘天立轮流带队。

那四年里,每天天不亮,社员们就背着干粮上山了。山上的树又粗又高,几个人合力才能锯倒;木头太重,只能用绳子绑着,靠人力往山下拖,有的人肩膀被绳子勒出了血印,也只是裹块布继续干;修路时要凿开石头,铁锤砸在钢钎上,火星溅得满脸都是,手上的虎口震得发麻。晚上回来,每个人身上都是泥和汗,可没人抱怨 —— 大家心里都揣着一个盼头:早点挣够钱,把发电机买回来,让家里的灯亮起来。

1971 年冬天,专业队挣的钱终于够买发电机了。坤立揣着钱,急匆匆去县里找领导,没想到在去电厂的路上,正好碰见了以前的程书记。两人寒暄了几句,程书记问:“坤立,你这是要干啥去?” 坤立赶紧说:“程书记,俺们河西想建水电站,可发电机还没着落呢!” 程书记笑了:“巧了,我正要去岗上筹建水电设备厂,就是厂还没建好,电机得等明年才能造出来。”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坤立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回去跟村里人一说,大家都盼着这台 “能让水点灯” 的机器。

没过多久,大队派刘金保住在水利局等电机。等了两个多月,终于盼来了消息 —— 电机到了!大家找了辆卡车,把电机拉到大河西的灌河边,可一看电机的 size(尺寸),都犯了难:40 千瓦的发电机和水轮机连在一个底座上,足有几百斤重,得 60 个人才能抬动。坤立把 65 个名额分到各个小组,要求天刚亮就集合。

那天一早,60 个壮劳力准时到齐。大家先把电机组从车上慢慢滑下来,用两根粗壮的东北松电线杆当 “老杆”,绑上小担杠,60 个人肩并肩站成一排,把担杠放在肩上,喊着号子:“一二!一二!” 一步一步往电站挪。走得慢,却走得稳 —— 每个人都知道,这台电机里装着全村人的盼头。

走到灌河西边时,又遇到了难题:河边有个 2 尺多高的小楞子,一步跨不过去,电机太重,往上抬根本使不上劲。坤立急得满头汗,围着电机转了两圈,突然想起粮管所有钢管,赶紧跑回去借了几根。社员们把木板铺在地上,木板上放上钢管,再把电机座挪到钢管上 —— 前面的人用绳子拉,后面的人用力推,钢管 “咕噜咕噜” 滚着,总算把电机稳稳地推进了机房。

在韩二更的指导下,大家把电机底座的螺丝拧紧,可又发现缺了压力前池和进水管。坤立又派人去烟镇林场买了几棵大树,锯成厚实的木板运回来,请木匠郭国甫兄弟俩做木管。为了防止漏水,每个木管都打了四道铁圈箍紧,三节木管接在一起后,外面再浇上水泥,像给木管穿了一层 “盔甲”。

一切准备就绪,到了试水发电的那天,全村人都围在机房外,连小孩都踮着脚往里看。坤立深吸一口气,喊了声:“放水!” 水流顺着水渠冲进机房,带动水轮机转了起来,紧接着,电机 “嗡嗡” 地响了 —— 电线里的电流顺着线路通到各家各户,“啪” 的一声,村里的灯泡亮了!

黄色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有人忍不住凑到灯前,伸手摸了摸灯泡,笑着说:“这水居然真能点着灯,太怪了!” 孩子们在灯下蹦蹦跳跳,大人们则看着亮堂堂的屋子,眼圈都红了 —— 盼了这么久,终于不用再点松明子、煤油灯了。

后来,电工武丙立和厂长辛好让又忙着买电线、栽电线杆、架电网、装配电盘,把电通到了 13 个村民组、450 户人家。从此,河西的夜晚不再漆黑:孩子们能在灯下安安稳稳写作业,大人们能在灯下缝补衣服,甚至有人还买了收音机,晚上听着广播里的声音,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电站正式发电那天,坤立站在机房外,听着电机 “嗡嗡” 的响声,看着村里亮起的一盏盏灯,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 这盏灯,不仅照亮了河西的夜晚,更照亮了乡亲们的好日子。

二、河西最大一块耕地:82 亩滩涂变 “粮仓”。

1981 年,公社干部白华泽来河西驻队。他是个务实的人,一进村没歇脚,就让坤立陪着去地里转。走到小河边时,两人都停住了脚 —— 眼前这片滩涂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只能种点豆子,一到雨季还会被水淹,收成就没个准头。白华泽指着滩涂说:“坤立,咱们把这片滩改成平地吧!改好了能多种不少粮食,乡亲们就不用再靠统销粮过日子了。”

这话正好说到了坤立的心坎里。那时候河西人多地少,每年粮食都不够吃,得靠国家统销粮接济,有的人家甚至要省着吃,才能撑到下一季。要是能多出几十亩地,日子就能松快不少。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治河整地!

白华泽亲自抓这项工程,从勘查规划到施工平整,从挖土垫地到耕地分配,每一个细节都盯得紧紧的。就连大石坝的根基深度、长宽尺寸,他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拿着尺子在地上量了又量,反复核算 —— 生怕出一点差错,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按照白华泽的规划,坤立把全村的劳力都发动起来了。农闲时,男女老少都上了工地:年轻人扛着锄头挖土、推着小车运土;老人坐在地头,帮忙捡石头、理杂草;妇女们则提着篮子,给大家送水、送干粮。每天天不亮,工地上就响起了锄头、铁锹的碰撞声;中午,大家就在地里啃两个窝窝头,喝几口凉水,歇会儿接着干;晚上,马灯的光在工地上连成一片,直到深夜才慢慢熄灭。

有人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条裹一下,接着推小车;有人累得直不起腰,就坐在地上捶捶背,再站起来接着挖。没人喊苦,也没人喊累 —— 大家都知道,这片地种出来的粮食,能让家里的粮缸满起来,能让孩子们不再饿肚子。

为了把好质量关,坤立和质量验收员郭来法,每天都拿着一根刻有 1 米标记的钢筋在工地上跑。家家户户的地都要量一遍,把钢筋插进土里,看土层够不够 1 米厚。有一次,他们发现一户人家的地垫得薄了点,只有 80 厘米,坤立当即说:“不行,得返工!这地不是只种一辈人,是要世世代代种下去的,不能马虎!” 那户人家也没抱怨,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家人来填土,直到钢筋插进去正好 1 米才停下。

就这样,全村干群熬了两个冬天、两个春天,终于把 82 亩滩涂地垫得平平整整。土层厚实,排水也顺畅,再也不怕水淹了。当年秋天,这片地里种的玉米、小麦就获得了丰收 —— 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饱满的麦粒装了一缸又一缸。河西村终于结束了 “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年年靠统销” 的日子。

直到现在,老百姓提起这片地,还会念叨:“咱们现在能安安稳稳吃上饱饭,白支书的功劳可不小啊!”

三、河西第一家集体企业:家门口的 “便利站”。

1982 年,河西人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粮食够吃了,身上的衣服也厚实了。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老百姓收了粮食,得推着小车去几里外的镇上磨面、打米。遇上农忙的时候,镇上的加工厂排满了队,有时候等半天都轮不上,来回跑几趟,既费力气又耽误事。

坤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召集大队干部们开了个会,说:“咱们自己建个粮食加工厂吧!买几台机器,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磨面、打米,省得跑那么远的路。” 干部们都同意:“支书,这事好!俺们都支持!”

说干就干。坤立先组织劳力,在村里的空地上盖厂房 —— 要盖一栋三层的木板楼,一层 9 间,三层共 27 间;旁边再打土墙,盖 4 间瓦房,当作加工场的操作间和仓库。盖楼的时候,乡亲们都主动来帮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锯木头、搭架子,手上的活又快又好;妇女们帮着递钉子、送水,还把家里的干粮拿来分给大家吃;连老人都坐在旁边,帮忙理木头、捡钉子。

没过多久,厂房就盖好了 —— 三层木板楼立在村里,红瓦白墙,看着就气派。接着,坤立带着会计去县城的农机站,挑了三台机器:一台面粉机、一台打米机、一台粉碎机。机器运回来那天,村里的人都围过来看,有的还伸手摸了摸:“这机器真能把麦子磨成白面?”

安装机器的师傅来了,忙活了两天,终于把机器装好了。试机那天,坤立让人扛了一袋麦子,倒进面粉机的进料口。电机 “嗡嗡” 一转,雪白的面粉就从机器的出料口流了出来,比人工磨的细多了,还没有杂质。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推着粮食来加工:今天张家磨一袋麦子,明天李家打一袋稻谷,加工场里天天挤满了人,大家都笑着说:“这下可方便了,再也不用推着小车跑老远磨面了!”

后来,坤立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村里种的龙须草,每年收了之后,经常因为没人收购,堆在地里烂掉。龙须草是好东西,能编筐、能做绳子,烂了太可惜了。他又召集干部商量:“咱们再买几台打绳机,把龙须草打成绳子,卖给县里的工厂做包装绳。这样一来,龙须草能卖出去,老百姓还能多一笔收入。”

没过多久,两台打绳机就运来了。坤立请了村里手艺好的人来操作,教大家怎么把龙须草理顺、怎么调整机器的松紧。很快,一根根结实的绳子从机器里 “跑” 了出来,县里的工厂听说后,专门派车来拉 —— 龙须草再也不用烂在地里了,村民们卖了绳子,手里多了零花钱,有的还能给孩子买块糖、买本作业本。

这家集体企业,就像村里的 “便利站”:磨面、打米不用跑远路,龙须草能卖钱,乡亲们的日子,因为这小小的加工厂,又多了几分踏实。

四、鹳河上第一座村级大桥:桥梁连起 “百姓心”。

在鹳河之上,一座坚实的水泥桥不仅连通了河的两岸,更承载着三个村庄世代的期盼。自坤立当选村支书的那一刻起,在鹳河上架桥,为乡亲们打通安全出行路,便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执念。

彼时,河西、野牛、行上三村被鹳河阻隔,村民出行全凭一艘小木船摆渡。每到汛期,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小木船便成了 “摆设”—— 上学的孩子只能在家眼巴巴盼着洪水退去,错过课程;种地的农民望着河对岸干涸的庄稼,急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更令人心痛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河西村已有八位乡亲因河水上涨不幸溺亡,冰冷的河水成了悬在村民心头的 “生命隐患”。

1991 年,坤立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现状。他主动找到时任公社书记张国伟,郑重汇报了在鹳河上架设吊桥的想法。张国伟听完后高度重视,当即提出:“坤立,吊桥安全性不足,要建咱就建一座水泥桥,让老百姓走得踏实、走得放心!” 这句话让坤立既振奋又犯难:“水泥桥确实比吊桥结实耐用,可资金和建材这两大难题,咱该咋解决啊?” 张国伟当即拍板:“县里的关系我来跑,争取政策支持;你们村里也发动群众,大家齐心协力凑点钱,咱们一起把这座桥建起来!”

架桥的消息一传开,米坪、河西、野牛、行上四个村的群众立刻沸腾起来,纷纷表示支持。经四村共同商议,筹资方案很快确定:河西、野牛、行上三村每人筹资 50 元,米坪街每人筹资 10 元,金中寺每人筹资 15 元。凭着这份 “众人拾柴” 的热情,最终共筹集到 22 万元资金。公社的干部职工也主动伸出援手,自愿捐款助力建桥;县里的公路局更是大力支持,不仅特批了 160 吨水泥,还专门派遣工程师杨铁人常驻工地,负责工程的监督与技术指导。

杨铁人对待工作极为严谨,从前期的测量、规划,到后续的设计、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绝不放过任何细节。为确保桥梁根基稳固,5 个桥台、4 个桥墩均下挖至 8 米深,直至触及坚硬的连山石才停止作业。公社还专门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由乡长冯国顺担任指挥长,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从堆筑 “土牛”(拱架基础)、搭建石拱,到拆除临时支架,所有人工均由村民自愿投工投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地上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历经整整一年的艰苦奋战,一座长约 200 米、宽 6 米的河西大桥终于顺利竣工。当村民们第一次踏上平坦坚实的桥面,望着脚下奔腾的鹳河水,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 这座桥,不仅结束了三村百姓 “靠船过河” 的历史,更架起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编辑:李海朝


来源:正义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