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心”房 | 丹心守护英雄史 热血传承赤子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7:14 1

摘要:从青涩的讲解员到红色精神的播种者,从文物征集的跋涉者到烈士寻亲的牵线人,她以声音唤醒历史,让平西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三十载青丝染华发,她用炽热初心守护红色文化、以岁月长情书写传承担当。

在血火淬炼的平西热土上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讲解员郑淑棉

以光阴为尺,以初心为墨

在红色文化传承的长卷上

写下了动人篇章

从青涩的讲解员到红色精神的播种者,从文物征集的跋涉者到烈士寻亲的牵线人,她以声音唤醒历史,让平西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三十载青丝染华发,她用炽热初心守护红色文化、以岁月长情书写传承担当。

1993年,中专毕业的郑淑棉怀揣着对先辈的深切敬仰,成为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初入岗位时,年轻的她曾因外界的繁华而动摇,但一次刻骨铭心的讲解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2000年,当她深情讲述民族英雄杨怀英的事迹时,一位老人紧握住她的手哽咽道:“姑娘,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也是在抗战中牺牲的啊。”那一刻,郑淑棉深刻体会到,自己讲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后人永远铭记的亲人。2002年,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一位中年男子久久驻足在杨景和烈士墓碑前,激动地说:“这是我的爷爷,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逢”,让郑淑棉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念头。三十年来,她埋首史料、走访调查,成功帮助十位烈士与家人“团聚”。每一次见证这样的重逢,都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让烈士魂归故里,让红色记忆永续传承。为丰富讲解内容,郑淑棉走遍平西地区,寻访抗战亲历者。在房山琉璃河水泥厂,她发现日军驻扎时使用的机床零件;在涞水县百里峡苟各庄小学,她辨认出被当作上课钟的日军氧气瓶。这些珍贵的发现,让她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让参观者能够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作为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宣教组带头人,郑淑棉深知红色文化要薪火相传。她采用“传帮带”模式,组建起一支由志愿讲解员、退役军人、现役军人、机关干部、红领巾讲解员和专业讲解员共同组成的宣讲团队,让红色声音从“独唱”变为“合唱”。三十年间,她累计培养千余名红领巾讲解员,指导数百名志愿讲解员。从讲解内容的字斟句酌,到讲解时的站姿手势,她都亲自示范、耐心指导。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优秀的讲解员走上岗位,将平西的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2007年,郑淑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为党育人、为国护史”为使命,将初心融入每一项工作中。她常年奔走于平西十二县,实地走访遗址遗迹、抗战亲历者及英雄后代,征集革命文物,挖掘历史史实。她参与整理出版了《平西儿女》《平西烽火1-4集》等书籍,为研究平西抗战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经过多年努力,纪念馆馆藏抗战文物已达400余件,历史图片500余张,这些珍贵的藏品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十载春秋更迭,郑淑棉已从青涩讲解员成长为红色文化守护的中坚力量。她先后获得“奥运微笑服务大使”“北京红色故事优秀讲解员”等荣誉称号,但最让她珍视的,始终是观众们感动的泪水、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和老兵们庄重的军礼。如今,郑淑棉依然坚守在红色文化传承的第一线。她说:“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讲下去”,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对平西精神最好的诠释。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让平西精神如不灭的火种,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来源:北京房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