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你最近怎么总是半夜跑厕所?”62岁的老李被老伴一语中的,神色有些尴尬。本以为是年龄大,夜尿多属正常,再加上最近下腹总觉得说不清的闷胀,他也没多在意。直到体检时,医生听完他的症状,眉头微蹙,建议他做个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报告下来那一刻,老李的
“老李,你最近怎么总是半夜跑厕所?”62岁的老李被老伴一语中的,神色有些尴尬。本以为是年龄大,夜尿多属正常,再加上最近下腹总觉得说不清的闷胀,他也没多在意。直到体检时,医生听完他的症状,眉头微蹙,建议他做个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报告下来那一刻,老李的心沉到了谷底。前列腺癌,已属晚期。为什么前列腺癌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这背后到底有怎样容易被忽略的“信号”?尤其是那4个关键标志,中老年男性一定要记牢。你真的知道前列腺癌发出的求救信号吗?答案可能并不如你想象得乐观。
医学数据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每年超12万例,且发病率逐年攀升。但令人忧虑的是,超过80%的患者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为何如此?
其一,早期前列腺癌几乎无明显不适,容易与常见的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等混淆。其二,很多中老年男性羞于启齿,忽略症状,错过最佳发现时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权威指南指出:早发现、早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则降至40%以下。这背后的警示,不容轻视。
前列腺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正因其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专家解释,前列腺位于盆腔深处,肿瘤早期不会直接影响尿道,身体很少发出明显信号。等到肿瘤体积增大、侵犯周围器官或者转移时,才会表现出症状,此时多已属晚期。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激素水平波动,遗传、肥胖、饮食高脂肪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尤为致命的是,前列腺癌的症状和前列腺炎、增生极为相似,常被误认为“小毛病”拖延治疗。哈佛医学院相关研究显示,有家族史的男性前列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1.8倍,但感知风险、定期筛查的比例极低。
其实,前列腺癌并非毫无预警。权威指南强调,只要出现下述4大典型“警报”之一,就应该高度警惕:
排尿异常。主要包括夜尿增多、尿流变细、尿中断、排尿困难,甚至出现尿失禁。持续性夜尿超过2次且伴有排尿费力,需及时就医。
血尿或精液带血。部分患者早期会出现无痛性间歇血尿,或排精时发现精液带有血丝;虽也可能是其他疾病,但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下腹部、会阴部钝痛或腰背部疼痛。前列腺癌扩散至周围神经时,常见这种不适。若不明缘由疼痛持续或加重,应警惕。
体重莫名减少、乏力。肿瘤侵袭全身时,典型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倦怠;有资料显示,近1/4晚期患者有明显乏力、消瘦。
值得提醒的是,“尤其是第2、3项,经常被误判为普通炎症”,错失早期干预的黄金窗口。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有剧烈不适就不算严重,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误区。
面对前列腺癌,最好的应对,不是临渊羡鱼,而是主动防范、科学应对。从权威专家与临床经验看,建议记住这4条实用建议:
定期体检,尤其50岁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者,每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有条件者可辅以直肠指检、经直肠彩超等。
关注“异常信号”。不论年龄,只要有上述“4大症状”,都不应掉以轻心。及早就诊,排查前列腺恶变,既防恐慌又可早获良机。
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降低高脂肪、高热量摄入,增加蔬果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癌变风险。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久坐。
消除误区,重视科普。不要把排尿异常等视为“老人病”或“男儿隐疾”。分享权威知识,带动身边人建立健康观念,“未病先防”比“亡羊补牢”更重要。
前列腺癌不可怕,错失早诊才是最大危险。面对身体的异常信号,主动一点,坚持定期体检、科学生活方式,大概率可将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你或家人近期有类似困扰,建议及时就医,切莫拖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切勿盲目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泌尿外科学杂志》2023年4月刊
3.《国家癌症中心前列腺癌流行病学报告》
4.《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1)》
5.《中国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
6.NCCN Guidelines for Prostate Cancer, 2023
7.《哈佛大学男性健康手册》
8.《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2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